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教育·文化 ☆>>诗歌>>诗词随思录(七至八)

主题:诗词随思录(七至八)
发信人: junleio(杨柳困)
整理人: dannylu(2003-09-06 13:18:47), 站内信件
诗词随思录(七)

八 渔翁樵夫

  其实原想写隐士的,不过想着想着还是觉得写渔翁樵夫的好,因为这两者从某方面上来说有不少人也是可以列入隐士的,而且困困觉得比之隐士,这两者更闲适自然点,乃至更像隐士。
  隐士大约是看破名利的,一般来说隐士其实多原是名人,如原混迹于官场、原来文笔也颇为不错之类,由于某种原因而隐居,这一类且消不说他。有另一类隐士颇为奇怪,在未成为隐士之前是没什么名气的,估计也无几人知道,可是成为隐士后却十分有名,这里又分出两种情况,一种是如那成语“终南捷径”由来的随驾隐士,此类实钓名利之徒不说也罢;另一类却是死守隐士之名,虽下诏屡招也不从仕,确是不错,不过这“不名之名”有时比“名而为名”更为难钓,但毕竟清高自洁,仍不愧为隐士。
  
  樵夫与渔翁,一于山林,一于水上,所对者清风白云、水光山色。不过现在的社会这两者颇为不易为,景况困困就不说了。
  樵夫在历代诗词中,以十咏为组约有皮日休、陆龟蒙两人,不过困困窃以为皮诗不如陆诗。李白曾有两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砍柴的人,与耕地的人都在如屏风画卷一样的山中劳作(这首诗是写四川江油窦圌山的,耕者也是于山中所见,不像江南平原的水田),画屏两字、出入之语,实是怡然自得的心情所得。
 “束薪白云湿,负担春日暮”的樵子之所以是诗人眼里的悠闲像征,大约与这云雾烟霞有关,所谓“樵子逗烟墅,渔翁宿沙汀”。古代的风景名胜远不如今天的发达,开发程度并无几,而且骚人墨客不时独自探行深山老林、险峰绝景,如李白就曾独上黄山,那时的黄山不像今天这么方便登临,山路险绝,但对于李白之类来说,兴之所致,步之所至。而于山中砍柴的樵夫,自然也跌入诗人眼中,在诗兴之起,便豁然如禅心道意,“心如白云,意似流水”般起来。“出林方自转,隔水犹相应”,山的空旷与人的自在,娓娓道出,而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却是更胜一筹,山中“人处”与樵夫的微妙关系不言而喻。
  “生自苍崖边,能谙白云养。才穿远林去,已在孤峰上。薪和野花束,步带山词唱。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诗情画意并盛。诗中所写之樵夫似乎也颇会诗,可惜困困能记得樵夫的诗词无几,只记得《钮琇觚胜》中载有一樵夫黄九烟,通于诗,只是性情简傲,但不知是否因性格的关系,或知已未遇,他的诗不是被人轻侮,就是被嘲笑,直至遇到武水隐士崔金,两人互相切蹉一番诗艺后,引为知已。只是黄九烟读了崔金的诗后,自愧不如,书中便没有记载此樵夫的诗句,不过能识佳句,不论高低,隐于山林,砍柴吟诗,也算得上一高人之流。所谓“不知冠盖好,但信烟霞活。富贵如疾颠,吾从老岩穴”,可见此类樵夫对于名利、富贵所见之旷达,心情之冶净也非常人所能。至于樵歌,也是古人常用的,如“因知负樵乐,不减援琴兴”,援琴两字,则是说此歌可与琴和。

 说起这渔翁钓叟,古来最有名的莫过两人,一个是兴周姜子牙,一个是汉时严子陵,都成为后来常用的典故,就不消烦述了,不过古代的渔翁一般指的是内河渔翁,出海的少有所指。渔翁的闲悠似乎更胜樵夫,不知是否是因“静钓待鱼起”,抑或是一竿一网优雅过樵夫的挥斧。诗词中似乎有一奇怪现象,宋多喜渔翁,宋前常言樵夫,也不知是否因宋的地理所致,还是官场风气所引触。词中更是如此,更有《渔夫舞》、《渔家傲》、《渔歌子》、《渔父词》之类冠名,至于吕岩的十八首《渔父词》,仍是道家仙话,类于禅宗的《十牛诗》。
  陆游自语:”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但陆游一生终未有为渔翁之举,而唐时的方干却因貌丑而遁于会稽鉴湖,以渔翁为生。方干原曾中进士,后不得志于状元,至于是否因貌丑不中困困就不得知了,不过从他的不少诗中所透露的气息似乎有此原因,如“我来幸与诸生异,问答时容近绛纱”、“人间别更无冤事,到此谁能与问天”、“从此云泥更悬阔,渔翁不合见公卿”。而且其初时为渔翁仍不忘功名,如“此时检点诸名士,却是渔翁无姓名”、“山阴钓叟无知己,窥镜撏多鬓欲空”,只是开始那“圣主此时思共理,又应何处救苍生”报国心渐渐因官场风气而消沉,后来的诗风也近于禅,如“主人垂钓常来此,虽把鱼竿醉未醒”、“莫笑旅人终日醉,吾将大醉与禅通”逍遥无二,比之前面的感怀等更胜。“最好处,是渔翁归去,鼓棹披蓑”,渔翁之所以成为后来诗人词客笔下心上向往之事,不知是否因姜子牙的缘故,抑或只是真意欲忘迹于烟波上。
  “此去行持一竿竹,等闲将狎钓渔翁”,狎字本来的意思是不太好的,但用在这里却大有游戏的味道,形相相得,娱意自若,无拘无束。渔翁之逍遥,是偏为令人称道的,尤其是景色上,“偏把云霞媚一方”、“真堪赏、恰如镜里人来往”,又如“万里乾坤清绝处,付与渔翁钓叟”这清绝处都让他们占了,怪不得诗人词客常常要与渔子“同舟荡月归”了,

  “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得青山绿水者,樵夫渔翁也。不过这些都是墨客骚人眼中的情怀,估计未必真反映了他们的心中所感。不过樵夫中,张简的《醉樵歌》中一樵夫,则简直是散仙类的人物(这首诗写得困困以为可以归入游仙诗了),抄其中部分与大家共赏一下:“……两肩矻矻何所负?青松一枝悬酒瓢。自言华盖峰头住,足迹踏遍人间路。学剑学书总不成,惟有饮酒得真趣。……手持昆冈白玉斧,曾向月里斫桂树。月里仙人不我嗔,特令下饮洞庭春。兴来一吸海水尽,却把珊瑚樵作薪。醒时邂逅逢王质,石上看棋黄鹄立。斧柯烂尽不成仙,不如一醉三千日。于今老去名空在,处处题诗偿酒债。……”青松挂酒瓢,行遍人间路,已是疏狂之人了;而“不如一醉三千日”直可比之刘伶,与李白争美;再者题诗偿酒债这一句,可见其诗词也应不俗,似这般游戏人生之人物,现代是难以找得到的了。
  至于渔翁,张君武曾遇一老,初渔翁口吟:”郎提密网截江围,妾把长竿守钓矶。满载鲂鱼都换酒,轻烟细雨又空归“,此”空“颇为极妙,不过与上面那个樵夫一般,看来都是视酒如命之徒。后来泛船而去,又吟唱:“蓼香月白醒时稀,潮去潮来不自知。除却醉眠无一事,东西南北任风吹”,可见渔民中实也是有旷达闲适之士。

诗词随思录(八)

九 古代爱情物语

 古代象征爱情的物品,大概上常用的是同心结、红豆(相思子)、比翼鸟、连理枝、并蒂莲、合欢树、鸳鸯、比目鱼、玉连环等。皆都是成双成对之物,彼此连结,永不分离,相思情深之中。

 只不过恩爱的向来无几,古人也如是,举案齐眉的不过是孟光夫妇,如胶似漆的多是新婚之时,能做到相敬如宾的也不是很多。古代的青楼是合法的,古代的男子是准许三妻四妾的,古代的妇女独立性是比较弱的,也许是这样,古代的婚姻比之现代是韧长得多。上面的爱情之物,在情深时、情浅时、情无时、情恨时,在情人眼里,想来都是不同的一番滋味。

 说到同心结,它的常用程度远远超过鸳鸯之类,同心结的含义是“永结同心”,又称“同心方胜”,在古代婚礼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物,而更多地出现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的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唐才女晏采幼时,与邻生文茂私缔婚姻,便就用两人的头发剪下结成同心结的样子,她的《子夜歌十八首》中便有写到:“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同心结还常用来作腰带、佩饰、束发的发饰、床帐的吊饰等。"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把腰带结成同心结样子的大概是古代最流行的一种服饰;宋未贾琼之妻韩希孟,在元兵南下时被俘,义不受辱,在衣帛和练裙中写下:"初结合欢带,誓比日月炳;鸳鸯会双飞,比目原常并………"然后投江而死,其感情之执,放在古代来看虽然不算什么,但读来还是每有所触。同心结如玉佩、发钗一样,在古代也是远受妇女所爱的,冯延巳的不少词中就有所发映,如“"不知今夜月眉夜,谁佩同心双结倚栏干?",李商隐的《李夫人三首》之一:"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这个则是作发饰用。房内的同心结,多是佩于床帐上的,这个在现代席梦思流行之后,想必已是少见,困困高中以前所睡的大床,样子虽然是普通的高床,床帐两边就结垂着红红的同心结,温庭坚的《更漏子》:"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乡衾。",李白的《捣衣篇》:"横竽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便是这样 。不过空闺寂寞,或是爱情消无,这同心结所勾起的滋味却是难受,如李白的《去妇辞》就写到:“君恩既断绝,相见何年月。悔倾连理杯,虚作同心结”,就像今天的情人们,看着昔日情人的相片、情物,抱头痛哭一样

 同心结出现的时间大约不早于汉,如果李商隐等人的诗词所载是真实的话,则从《李夫人三首》来看,汉武帝时就有了,而且含义一早就明确出来。诗词中困困记得南北朝就颇颇出现,如梁武帝的《有所思》:“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南齐名妓苏小小的《西陵歌》(也有人以为是鲍令晖所写):“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隋后更是风靡了几朝几代。说起苏小小,她在历代诗词中与同心结紧紧相联的程度大约是她人所难比的,如李贺的“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沈原理《苏小小歌》:“墓前杨柳不堪折,春风自绾同心结”、徐渭《苏小小墓》:“薤边露眼啼痕浅,松下同心结带稀”,一代才妓,真可谓芳魂不灭。
 
 “刺到鸳鸯双比翼,应想像,为魂销”,古代一个女子于绣阁绣一幅鸳鸯,一般来说,意味是可想而知的,鸳鸯这水鸟的图案自古也是婚礼常见,鸳鸯被、鸳鸯帕、鸳鸯楼等。鸳鸯,古称匹鸟, 匹鸟的名字由来据晋代的崔豹《古今注·鸟兽》看来是这样的:“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张先的一首《菩萨蛮》中还保存了这一称呼:“匹鸟少孤飞,断沙犹并栖”。
   鸳鸯一词在《诗经》中就有出现,如《白华》:“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鸳鸯》:“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不过当时的意义并没有后来这种爱情意义在内。大约也是在汉魏南北朝的时间,鸳鸯才成为爱情的像征,如《孔雀东南飞》中就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再如汉无名氏的古诗也是这样:“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今天的科学家们早就证实了鸳鸯并没有像传说中一样,永不相离,不过困困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就像中秋节时我还是会对我的小侄子、小侄们说说嫦娥的故事一样。

  另一种爱情鸟便是比翼鸟,也不知道是否是真的有这样的鸟类,《尔雅·释鸟》中说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比翼鸟与那比目鱼相比起来,要美得多,虽说“双鱼比目,鸳鸯交颈”,不过在海洋生物馆里见到比目鱼,全然没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的想法。大概是知道了比目鱼只不过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起而已,只是为何少了对鸳鸯的感觉,困困也觉得纳闷。其实比翼鸟并不独指爱情的,倒不是说“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这样的句子,而是宋词中有几句这样的句子:“待学鹣鹣翼,从他名利荣悴”,大约比翼还有类于君子相交的意思在内。
  
 “木为连枝贵,禽因比翼珍”,连理枝的树虽说少见,但毕竟比之传说中的比翼鸟还是有一见的机会。古人口中的合欢树,有一种意思其实与连理枝是一样的,只不过合欢树是连树干也并在一起,连理枝则可能分得远点,只是树根相连吧。所谓“合欢树上枝连理”,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念在古人眼里诉之于物,倒是比今天好得多,有道是“愿如连理合欢枝,不似五陵狂荡,薄情儿”,只是这口上蜜语,能成真的,还是苦了那痴情人儿,难怪古人也说”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合欢树是实实在在的植物,除了上面困困说的那种并在一起的树外,除是合家如欢乐、夫妻恩爱外,这合欢树还有个别名叫“蠲人忿”,是释仇解恨的像征,古人有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倒也和”夫妻本无隔夜仇“的意思相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并蒂莲又是一奇,两朵莲花都生在一起了,比之类于嫁接的连理枝还要难得万分,”须知花意如人意,好在双心同一心………当时比翼连枝愿,未必风流得似今”

  红豆是相思的,王维的色诗至今唱久不衰,不论是这心形的海红豆,还是相思藤上的红豆,或是当年文选太子新手栽下的红豆树,相思的味道嚼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只是不知道是王维诗里的海红豆原是有毒的,还是人总是喜新厌旧的,相思常常嚼出了酸泪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王国维的《红豆词》说得好“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其实这爱恨情愁只不过是人的寄托,任尔“岁岁花开一忆君”,还是“入骨相思知不知”,两个人若不能在一起,只是徐添了些哀怨罢了,到那时候,不是红豆的也看成红豆,“银烛生花如红豆”,对着青灯,又是一夜的凉雨。

  今年听了毛阿敏的《相思》,那歌词真叫人悲伤不已,“最敢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春又来看红豆开,竟不见有情人去采,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如今社会上的二奶三奶,再超越古人的“喜新不厌旧”,急剧上升的离婚率,真不知道是谁的错。玖瑰花代替了红豆,夜莺代替是比翼鸟,滥交代替了多情,想起了长门赋、卫子夫,幸运的竟是年华正茂便香销玉散的李夫人,不禁叫人也唏嘘几声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