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ckline(不系舟)
整理人: chocho.1(2003-07-29 20:37:01), 站内信件
|
从《红楼梦》看文学的教化作用——宗教扮演了什么角色
什么是教化?教化是使人的行为更接近人性化要求的过程。按进化论的观点,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但是人有思想,人要求把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这使人类产生向善的需求,并以此相互约束。教化要求产生两种效果:使人的内心纯洁、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
人性本身是善是恶的争论,不妨碍人们用各种方式推行教化。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人应该回归本性;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所以人应该一心向善。所以无论归儒、逃墨、讲法,古代中国人对于善总是孜孜以求。
在中国这样一个出乎寻常地重视教化的国家,教化渐渐地已经异化为对他人的强求,而不是自身的完善了。人们为求全责备的职责别人的过失,以掩盖自己的过错和无知。掌风肃立教化的大贤大儒们已经把自己的看作上帝了,动不动就可以搬出教化的大板子来教训别人的屁股。滥用私刑在中国社会几乎司空见惯。所谓的教化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构成了法律的基础,而法律本身的严肃性却被漠视。宗教呢,它扮演的角色更多的只是养一群不事劳作的和尚道士,他们的任务只是四方化缘,做法事,用阴私地狱和画符念咒去欺骗愚弄善良的人。这一点,写作《红楼梦》的曹雪芹早就看透了,《红楼梦》中便有这么几位被这些神佛迷住了心窍的人物。曹雪芹借主人公贾宝玉之口讥讽到“太太到不糊涂,都是叫这些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
怕人不明白他的态度,曹雪芹进一步亲自上前揭开了这些和尚股子们的面纱。在馒头庵里,凤姐经老尼姑净虚牵线,坏人姻缘,还从中挣了三千两银子。按过去的说法,坏人姻缘是极大的孽,老尼姑净虚连这些都不知道?不是不知道,你看她一听凤姐说“我从来不怕什么阴私报应”便喜不自禁,不亚于钟子期听琴,实在是遇到了知音。这老“秃歪剌”这么殷勤的帮人忙,中间不知要留多少回扣,为了钱,她什么事做不出来,有时间管教化吗?
还有那个马道婆。你看他怎样一步一步把赵姨娘引入彀中,骗了赵姨娘五六百两银子,却自己一点干系都没留,赵姨娘白白受骗却不敢怨一声。这就是宗教所强加于人们心灵上的枷锁,这就是宗教的教化作用?
其实不仅在东方,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也同样处于宗教束缚之下。罗马教庭拥有比国王更高的权威,封建领主只能在自己的领地内抽税,教皇却可以对所有基督教国家的人民抽取他们收入的十分之一,为了维护这一权威,教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对人民精神的愚弄还不说,对不能愚弄其精神的人,他们还建起了宗教裁判所,用火刑对付那些异端。这就是用宗教来推行的教化吗?
值得注意的事,宗教虽然具有统治人们精神的权威,当它还是要借助文学的力量使人屈服。中世纪流行的文学是主教修士们编撰的圣徒的事迹,或者善人最终得报的故事。主教们用文学和艺术装点自己的门面,证实自己的确是配得上什一税的圣人,其目的,也不外乎把钱收得容易些。
难以想象的是发现美洲的哥伦布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更难以想象的是他居然还是一个拜金狂,但最难想象的是他却是要用黄金向上帝买回自己的灵魂,使自己永生天堂。这就是宗教带给人们的教化?
与修士或者和尚们不同,无论怎样努力,文学家也不可能抽到什一税,所以,他们必须把自己的故事编得更好才能混到一口饭吃。同时,因为他们有善于发现的心智,又常常流落于底层更容易看到不平,所以他们的作品更专注于社会现实。而他们越是关注现实的丑恶,越是讥笑鞭挞这种丑恶,他们的作品越会在人民当中引起共鸣。以至于几百年后,他们的作品仍然能为人读懂。仍然能引出读者现实的感慨。因此,人们便说,这才是真正伟大的作品!
所以,当曹雪芹写到马道婆的时候,不是因为有一个“马道婆”专门骗人钱财,而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借着化缘、劝善的名义出入内闱。用形象化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揭示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迷雾,启迪人的精神。这就是文学在教化上起到的作用。
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社会的这些巨大变革已经是宗教逐渐淡出了它昔日的舞台。主教们紫色的长袍底下依然有罪恶,去年美国波士顿教区一串猥亵男孩的时间不世界起了帷幕的一角吗?但这已经不是主要的了,宗教不再能向中世纪那样牢固地统治人们的心灵。人类可以豪迈地宣称:人类可以为自己负责。现代社会由于高度工业化,人们又开始回归自然,人们意识到自己当初的自我解救的豪迈誓言法的太早了一点。人们要求重现崇敬自然,尊重大自然,尊重造化。但人类决不会再回到宗教的怀抱,决不会再用对上帝的恐惧来替代自我完善的决心。
在纷繁的大自然面前,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退缩进宗教的怀抱,用宗教来恐吓人民,以恢复所谓的教化,让人民畏缩在上帝的脚下,听任那些别有用心的假传上帝旨意的骗子们的摆布,这岂止是历史的倒退,这实在是居心叵测的欺骗!这也是文学必须去揭露和鞭挞的。这是文学的良心。
----
惟有痴情难近佛
独无媚骨不如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