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uper_zhuyu(stonelover)
整理人: sqtbjedwjf(2003-08-07 18:03:18), 站内信件
|
那么多人介绍自己所在的城市,而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城市中,唯西安最好,山好水好景好人好。
陕西十大怪与秦人文化
国人大知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大小雁塔,捉蒋厅及华山等,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能反映陕西传统文化的十大怪:1:面条宽的象裤带,2:饼子(锅盔)大的象锅盖。3:有了辣子不吃菜。4:老碗小盆分不开。5:家家房子半边盖。6:板凳不坐蹲起来。7:妇女帕帕头上戴。8:秦腔大戏吼起来。9:一截粗绳当皮带。10:陕西姑娘不对外。
十大怪造就了陕西人的楞娃形象。也反映了陕西人特有的文化。
陕西人豪放,不但表现在性情上,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面条长的象裤带,饼子大的象锅盖,这是一种何等的豪迈?把西北高原那种博大、宽阔在饮食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又长又厚又宽的面条,筋筋的,愈嚼愈香,就象嚼几千年来中国的古文明。
毛泽东曾说过,不吃辣子,不是革命者,虽然现代科学,没有证明其有无道理,但陕西人确实嗜辣,其程度不亚于湖南人、四川人,陕西人憨厚、老实、诚恳,性情简单,在吃上也不太讲究,一碟辣子、一撮盐、一勺醋,如果没辣子,一根葱、几棵蒜,也可以打发。
老碗小盆分不开,指的是陕西人的碗和盆子大小差不多,这与陕西的历史密不可分,历史上,陕西一直以农业为主,黄土高原的干旱,沟壑纵横的地理特征,与大自然进行艰苦的博斗,繁重的体力劳动,造就了陕西人的胃口,那面条,那锅盖似的饼子,那海碗,就是陕西人勤劳、勇敢的见证。
家家房子半边盖,这是陕西人充分利用太阳光线的杰作。
板凳不坐蹲起来,哈哈,这不是陕西人穷,买不起凳子,我老爸就喜欢蹲凳子上吃饭,对于这点,我也想不通。
妇女帕帕头上戴,这是指女的,男的是羊肚手巾围起来,好象男的是为了搽汗,女的那帕帕一方面可能也有此功能,一方面与女人爱美有关吧。
秦腔大戏吼起来,陕西在过去,一直是地多人少,丘陵多,沟壑纵横,塬墚峁交错,如果你看过黄土地,如果你看过秋菊打官司,你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在这样的地貌特征下,人与人在生产劳动中的交流,练就了一个个大嗓门、粗喉咙,长期下来,也就形成了陕西人唱戏如吼戏。
一截粗绳当皮带,过去陕西人穿的是那种对襟开的棉袄,到冬季,西北风一刮,常透风,所以陕西人爱用一截布条或绳子紧在腰里,上边再别个旱烟袋,蛮潇洒的。
陕西姑娘不对外,这是指女的,陕西男的也恋窝。这与陕西的实际有关,陕西这地方,地处内陆,战争少,虽然干旱,但大的天灾也少,辖内虽多为高原,但渭河横贯东西,有八百里秦川之美称。活不旺,但也饿不死。安全性比较高,所以造就了陕西人这种习性。
这一切都指陕西人过去的习俗,这十大怪,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快成了陕西的国宝,但其下边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如陕西人固有的忠厚、诚恳、好客、朴实等将伴随着秦人走向明天。
以上十大怪的理解,仅为笔者一孔之见,如有误解,盼老乡多多见谅。
羊肉泡
陕西是旅游大省,一提起陕西的旅游胜地,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兵马俑、大小雁塔、乾陵(武则天陵)、昭陵(又叫唐陵,唐太宗陵)、茂陵、姜子牙钓鱼台、周公庙、五丈原、黄帝陵、楼观台(道教圣地)、张良庙、龙门洞(丘处机修道之处)、金台观(张三丰修道之处)、华山等等。这些旅游胜地都集中在关中道上,旅游起来很方便。
旅游离不开住宿、饮食。
饮食,陕西人过去以面食为主,威震天下的当属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那两个字打不出来,但也不敢随意篡改,只好拼音取代),现在,大米虽然有后来居上的味道,但面食在大多数地方,还是主流。陕西的面食,除了那上边提到的外,闻名的还有臊子面、浇汤面、擀面皮等等,这些都因为与那红红的辣子分不开,让不太嗜辣的其他地方人望而却步,故很难在全国受到承认。相反,一提起陕西饮食,人们首先肯定会说出解放路的饺子宴。饺子是种大众饮食,汁可辣可不辣,不分种族、民族、地域、男女老少皆宜。
实际上,陕西还有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大众饮食,羊肉泡。
羊肉泡多为男性所食,故气势没有饺子那么盛,但却深受秦地男子喜爱。
从医学角度而言,羊肉属热性,与女性的阴相克,我想,这可能是女子不喜羊肉泡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羊肉天然带有一种膻性,这对爱美的女性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试想,满口的膻味,如何去约会?如何和心爱的人接吻?如何去公众场合?搞不好人家还以为有狐臭。
男子则没有那么讲究,如果一个男子身上不带点味,或淡淡的烟草味、或淡淡的酒精味,弄不好人家会当成小白脸。同样,淡淡的羊膻味,在秦人中,非但不会招人厌恶,相反成了性情中人的一种象征。烟味、酒味、泡菜味、糖蒜味、羊膻味,混在一起,成了秦男子体味的绝唱。
羊肉泡准确地说法应是羊肉烩馍,主流的吃法应是,羊肉煮馍,此处的馍不是馒头,是一种半起半死的饼子,之所以要半死面,主要在于煮的时候或泡的时候,饼不至于稀烂,成为糊糊,半起面,一可以节省时间,二可以使饼与汤融为一体,不至于汤是汤、饼是饼。标准的羊肉泡,应是半溶半漓。
羊肉泡馍的馍是一种起面饼子,刚倒进汤里,饼就会膨胀,立即可以开吃。
煮馍远比泡馍好吃,在于馍筋,有嚼头,泡馍适合于老人和赶时间的人。
真正的羊肉泡是很讲究的。
先说肉和汤,无论是煮还是泡,贵在于一个肉和汤,在泡馍馆叫原汤或高汤,据一个朋友讲,那汤可不简单呢,要放几十种大料(想想也是,要是简单,人人皆去做了),然后将羊肉、羊骨头放进去,温火文煮几天几夜,才形成真正的汤。
其次:馍是另一个主角,一个或两个圆饼子拿来,没吃过的可能感到老虎上天无法下爪,饼子不可能那么大就拿去煮,自然要掰成小块,你看那掰字,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掰也有讲究,有些外行,噼里啪啦,一掰几大块,给碗里一放,以为万事大吉,只等享受,这是最外行和最低级的吃法。标准的掰法是用指甲近乎于掐,掐的越小越好,煮出来越浓越有味越香。
不过现在这种掰法越来越少,一则:可能因为不卫生,那指甲可是人手上最藏污纳垢的地方,这对愈来愈讲究的国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二则:太费时间,我经历过那种吃法,两个饼子,得掰近一个小时,这与现代人的快节奏是背道而驰的。
在各种西餐、快餐的冲击下,中华文明也顺应潮流,积极进行改革,掰馍也是如此,现在几乎所有的泡馍馆,都有机器绞馍,绞出来馍的大小,和用指甲掰的大小差不多。
掰法不同,味道自然也差远了,机器绞的,在馍的边缘受力,味道较难侵进去,故没有手工掰的好吃。
其三:配菜:一般的配菜有,蒜苗、粉丝、黄花、木耳等等。
其四:佐菜:一般有辣子酱、糖蒜、泡菜,如果几个人,自然少不了要其它菜,如羊蹄、羊蹄筋、牛肉等等,再来几瓶酒,就可以用陕西土话说“喋”了。
正宗的羊肉泡,烩出来,汤应当是白汁的,饼与汤应当是半黏半漓。
一般外行吃羊肉泡,以为主要吃肉,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内行都知道,羊肉泡主要在汤,汤离不开羊油,正宗的羊肉泡,边吃嘴边边会起油。
羊肉泡的吃法也很讲究,外行刚开始吃一定会烫舌头,标准的吃法是,用筷子从碗周边开始边拨边吃。因为碗的周边散热快,而不是象面条一样,从中间捞着吃。
泡馍是不用嚼的,拨进嘴里稀噜即可,一碗泡馍下来,嘴唇上一层白乎乎的油,浑身冒汗,大多数人鼻涕也会不由自主的流下来,很不雅观,但浑身舒坦。
一种饮食总是与一种地方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羊肉泡也是如此。
秦男子喜食羊肉泡,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世界上以羊肉为主食的民族主要为阿拉伯民族和信伊斯兰教的民族,在中国,信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为回族,大多集中在我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周边地区,陕西与宁夏毗邻,受其影响当在情理之中。
二: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冬季干燥、寒冷,羊肉属热性,暖胃,是秦人抵御残酷的外界环境的一种反映。
三:秦之地,沟壑纵横,塬、墚、峁交错,除了关中道,地理环境十分恶劣,秦人勇敢、勤劳,你打开历史,就会发现,秦之地,在任何年代,不论天灾人祸,都很少享受灭顶之难,这与秦人的坚强有绝大关系,贫瘠的土地,坚强的性格,需要更大的付出,而付出则需要饮食做后盾,羊肉泡无疑是一种最理想的饮食,1:简单,不复杂。2:驱寒。3:顶饥,那玩意,半起半死面做的,不好消化,吃一顿顶三顿,既经济又实惠。
四:羊肉泡,黏黏乎乎,陕西人人则称楞娃,倔犟、憨厚,仔细想想与那羊肉泡有惊人相似之处,二者是巧合还是本身就存在一种内在的、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笔者实在不敢妄言。
朋友,来了别忘了来一碗羊肉泡,也等于品尝秦人文化。
---- 老板,面皮稀饭 !
QQ:245046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