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w_vivi(双子·双子)
整理人: chocho.1(2003-07-29 20:37:01), 站内信件
|
我今天又看了一些相关文章,新总结了一下的观点和看法,和上次的不太一样。我的观点也不是太明确,我不懂哲学也不懂文学,不过大家千万别看过了说不知道我想说什么,其实我也只不过是说我想说的。
首先,文学与哲学、历史的区别,就在于它是诉诸于人类情感,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形象性的人类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先秦思想家们的各类文化典籍《论语》,甚至《庄子》等等,自然便具有教化作用的文字,但却不是真正的文学了。或者说,反映先秦时代精神的典籍,论述式的哲学性超过了形象式的文学性。比如说《庄子》,可以从哲学角度也可以从文学角度研究,其汪洋恣肆的情感宣泄当然具有相当的文学色彩,但如果将其作为文学作品阅读,人们会觉得贬低了其价值。而《红楼梦》呢?如果片面强调总将其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教化"思想的哲学思想录来读,而相反地,忽视它在文学上的价值,那便更象有人所说的"把美女肢解"一样了。在我看来,《红楼梦》与各类哲学典籍不同之处,即在于它所蕴涵的复杂情感,情到深处,是可以软化一切理论,一切思想的。
在我眼中,喜欢红楼的人应该大部分都是性情中人。我们如果要求《红楼梦》也具有丰富的教化思想,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体味个中深情的机会。如果《红楼梦》也象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一样,虽哲理深邃,却大篇幅的皆为简单对话形式的话,那《红楼梦》就不是《红楼梦》了,也就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了。《红楼梦》真正做到了把文学的形象性,文学中所蕴涵的情感发挥到了极限,这才是它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无论曹雪芹是不屑使《红楼梦》有多大教化作用,还是他觉得没必要使《红楼梦》有多大教化作用,反正,"最伟大的文学著作"这一事实既定,在这点上,也至少在这点上,我认为,是再也没有什么讨论必要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挖掘其自身所能出现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思想,"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文学,也同样是哲学思想的一个载体。比如我们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就会说,他把描写自然风光的田园山水诗中,揉进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他本人当时的精神风貌,而这,也同样是具有形象的情感的。这情感,能让读者为之愉悦与痛苦,这情感,能让我们为之动情,这情感,依然大于它所具有的教化作用,我们能不能说,陶渊明的诗不是文学创作,而是教化我们消极避世的哲学典籍呢?显然是不能的,因为这不仅和文字的形式上有直接的关系,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上有直接的关系,作者创作出这件作品,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多些,还是为了教化世人多些呢?想必陶渊明的诗歌在这一点上争议不大,他自然是为抒情而作。
但是,复杂的《红楼梦》呢?
搞文学的人说,《红楼梦》最深层的伟大意义在于写出了人生悲剧。"这个人生悲剧不是孤立、抽象地写的,它附着于具体的人物、背景、事件,这就是表层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一层是社会悲剧,反映了那个时代无可奈何地从鼎盛走向衰败;第二层写出了文化悲剧,写出了几千年传统文化如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遇到了挑战而使人的个性塑造受到重创。这两层悲剧再向深层推演,可以看到最深层的悲剧是人生的悲剧。由此可以看到伟大作品在于内在的对人性的反映,但并不排斥它对于社会生活的附着。"
我看,搞哲学的人也可以这么说,《红楼梦》最深层的伟大意义同样也在于写出了人生悲剧。因为文学和哲学本来就是可以有交集的。同时哲学又是依附于社会而存在的,没有特定的社会,哲学研究何来土壤?何来对象?何来生命力?
《红楼梦》开头即说,这满纸荒唐之言,是我自己一把辛酸之泪,不知谁可解其中味。即,我本不期这红楼一梦石头一记能够给世人带来多大的教化作用,只盼能明了我痴者,能读懂我这辛酸之作,能明了我辛酸者,亦不必可怜我,我自又我痴,世间痴人又何止我一个?
正如红楼梦这样,把现实既定的故事摆在人们面前"任人评说",既如此,我们也不需要什么顿悟了,我们只需要去慢慢领悟,慢慢去参悟,慢慢去体会,正如这次笔会的主题,我们写下每个人自己的亲身感受,就是记录下我们自己的一段红楼梦,我们自己能从我们自己的文章中,能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故事中体会到什么,我们过去曾经怎样过?我们现在正在怎样着?我们将来又应该怎样呢?无论是我思故我在,还是我无思即在,我们都是现实的人,我们都需要继续活下去,顿悟等不及了。
可是,这些,不是我们受到的教化作用,又都是些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