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ww_lxf(柳絮飞)
整理人: chocho.1(2003-07-29 20:37:01), 站内信件
|
老曹身与名俱灭,不废红楼万古传
像宝钗这样既有“咏絮才”又有“停机德”的好姑娘,为什么宝玉不想娶她,而偏偏要喜欢“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黛玉呢?这就是缘份吧。感情是不可理喻的,所以自然不能因此而责备宝玉。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本性,所以在红楼梦一书中,作者的感情天平倾向于黛玉,倾向于晴雯,也本是无可厚非。
但是,自私的人如果想通过不良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则他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红楼梦中,作者写到宝钗和袭人的时候,总是赞不绝口;写到黛玉和晴雯的时候,则总是描写她们的小性儿,耍脾气,甚至骂人拿锥子扎人等。而读者最终的感受却是:黛玉晴雯光明磊落楚楚可怜,宝钗袭人胸有成府阴奉阳违。为什么?这当然要归功于老曹的春秋笔法了:明抑故扬明贬暗褒。判词、故事行文中,处处透出作者的这种暗示。作者的这一点偏心影响之广,可以从后来的形形色色的曲艺戏文的演绎中看得出来。然而,小说一旦发行于天下,人物的是是非非就不会再由作者能做得了主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改变,为宝钗与袭人们翻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而且也越来越公平了,就是为宝钗袭人翻案的人,并不非得贬低了黛玉晴雯们,对她们值得肯定的东西,依旧是赞扬。这一点恐怕曹雪芹们也没有料到吧,否则就没有畸笏叟的什么命芹删节某某段之类洋洋得意仿若救世主般的加注了。(曹雪芹为什么要偏颇晴黛,容在下以后有时间再尝试阐述,这里从略)
红楼梦一书是不是曹雪芹写的?到底有没有曹雪芹这个人?是曹雪芹独立写作还是改编前人之作?这些是索引派或考证派们的课题,象我这样的一般读者本不会费尽思量的。总之,我所关注的,是小说里各种人物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与作者无关。老曹身与名俱灭,却不能左右后来人对人物故事全新的诠释。
最后不竟有点感慨:只要你真的喜欢红楼,就等于是掉进了一个怪圈,转来转去也转不出去。又何止是红楼呢,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聪明绝世如曹雪芹,自作好了歌,却不能好了,否则也不会作这传世的红楼梦了。更何况我等只知快意恩仇,冤冤相报的芸芸众生。呔,,,有哪一个又能狂妄到自称能逃脱这因果的轮回,自以为能跳出这尘世的圈圈???
---- 潇湘夜雨竹有泪
蘅芜秋草柳如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