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chocho.1(2003-07-11 10:07:13), 站内信件
|
《道德经》的第一句话,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在说明道不可说的同时,这句话其实也体现出典型中国文化艺术风格。
中国的先贤们似乎从来就没打算把他们探索到的真理用精确的语言、生涩别扭的术语具体而详尽地分析描述出来,也许他们相信,太多的语言无助于思维,终极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其连篇累牍词不达语,不如旁敲侧击的启迪提示,让你自己去领悟。而西方却恰恰相反,他们穷根究底地分析、描述,力图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细节都给你解析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们的思想著作动辄以百万言计,与中国的《易》、《道德经》等形成强烈的反差。
另一个体现是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别,比如传统中国画往往以最简单的元素来表现复杂的对象,比如用平面的线条表现立体的块面,用最简单不过的留白表现复杂的空间和光影,而古典西洋画却非要把对象的每个元素——复杂的光影明暗、精确科学的解剖等等——准确、清楚地直接画出来。事实上,文学也是如此。但由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小说占的地位非常低,总体数量与影响是无法同西方相比的,以致于人们常常忽略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中国文化烙印而纯粹用西方文学标准来评论中国古典小说。
不系舟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其实更惯于采用一种脸谱化的方式,我是很同意这个说法的,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刻划都没有表现出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奥妙,然而让我们惊奇的是,那一干“面谱化”的人物形象不仅鲜活不亚于西方经典名著,而且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为我们一代又一代津津乐道,这种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不是最高境界的艺术魅力,那又是什么呢?《红楼梦》就更加了,正如伊洋所说,“如果把《红楼梦》 的主题微缩一下,就会发现它故事的主题和故事的起末都很小,也很简单。”,红楼梦的主要舞台集中在一个大家庭内,没有《三国演义》那样的大场面,情节也不外就一些生活琐事,白描般的语言描述而不是“意识流”那样直指内心地探索人性,作者甚至连号称“心灵之窗”的眼神也没去理会。然而就这样的一部小说,却连人物形象的定位这种本来容易理清的问题都争吵了几百年而没有定论,而且可以肯定还会继续争吵下去,更不要说探索清楚其它更深层的主题了。
文化的差异当然不仅仅是表现方式,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取向上,有时也并不一致。
在土生土长没有接受过西方文化洗礼,对西方文学理论也不是太感冒的中国学人看来,红楼梦是一部公认结构严密的现实主义杰作,他们习惯于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等词语来形容这本书的缜密行文风格,甚至认为“一字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改”,虽然不无夸张,但基本上可以确认,这部作品的内在结构和逻辑上是非常周密严谨的。
然而如果按照西方的文论来解读,结果就会大相径庭。比如以前李杜韩在讨论《红楼梦》与《尤利西斯》的高下问题时,就依据西方文论指出——红楼梦还没有摆脱民间说书惯常的通病:结构松散,为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引入不必要的分枝,造成多余的枝蔓从而冲淡主题的深度。王国维从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出发,指出红楼梦的悲剧属性,确实,王国维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认识比起之前的“点评”在纵向上要深刻得多,如果仅仅延着这条主线去阅读红楼梦原文,大概就会得出类似李杜韩那样的结论。透过这个视角去理解,红楼梦在结构上并不是太“严谨”。实际上,“严谨”与否正是由不同的视角偏向所决定的,却也让我们更慎重地对待这个问题。
可见差异是必定无疑地存在的,有的甚至是反差。但这不等于说,西方的学术对理解中国的艺术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单一的文化视角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盲点,利用西方文化从另一个维度来考察我们的文化艺术,正好起到消除盲点的作用。王国维运用西方人的哲学观点,解读出红楼梦空前绝后的悲剧意义,在这一点上,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对红楼梦内在主题的认识是本土的“点评”式阅读不曾达到的——当然这也有当时中国小说理论尚不成熟的因素。也许是出于对自己这部杰作的自信,曹雪芹问:“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伟大的作品不但经得起永久的拷问,而且其深广的艺术思想内涵是不容易探索清楚的,结合西方成熟发达的小说理论,或许能更好地体会到《红楼梦》的博大。
其实人们常常讨论的创作手法表现技巧什么的最终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指向的目的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艺术。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连从“本源”的高度去探索的海德格尔最终也没能给出答案——其实他只是在追问而已。也许对人类文明来说,艺术就象阳光与空气,你可以感受它离不开它,却无法抓住它把握它。真正的艺术大师最需要的是对艺术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创作的灵感,而不是去弄清楚艺术是什么。因而艺术作品的高下之别不是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艺术的“标准”,而是她在多大程度上触动人们的灵魂,多长久地让人们不自觉地沉醉于她的美,艺术评论和艺术理论与其说是要去衡量艺术品有多少价值,毋宁说是在努力引导人们去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她。所以我以为,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我们还是应该比较和探讨的——无论是手法技巧,还是思想主题,对各自的经典名著,不管是《红楼梦》还是《神曲》、《浮士德》,抑或是《尤利西斯》,虽然不求尽解其中味,但至少不会太流于浅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