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沁园春---文学评论】>>【小说】>>浅析司空图的“含蓄”

主题:浅析司空图的“含蓄”
发信人: sasa61(淼淼秋水)
整理人: aaaachi(2004-03-01 09:00:52), 站内信件



    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他根据诗的意境,风格来将诗分为二十四品。其中一品为“含蓄”。司空图仅运用寥寥几语便将含蓄诠释得清清楚楚,并且还说明了为什么会产生含蓄,最后,还教会我们如何才做到含蓄。原文如下: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首先,司空图先告诉我们什么是“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仅此八字便将“含蓄’的要旨述说出来了。接着,便用“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来对含蓄进一步深入阐释。两者结合,便恰到好处地给含蓄下了定义,即辞短意长,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回味无穷。它充分地表达了司空图所谓“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味外之味”的诗美情趣,为历代诗家所重视。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与领悟其中要义。 

    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含蓄的主旨,是纲领性的理论判断,是含蓄的精要所在。那么,何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臆说》中解释如下:“纯用烘托,无一字道着正事,即“不著一字”非无字也。不着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另外,《诗品注释》中又说“言不着一字于纸上,已尽得风流之致也。”而元好问也解释为“诗家妙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这些都是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注释。综上所述,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就是说——用最少的文字,不直接说出,而用修辞手法去烘托出最丰富的感情思想。从而使诗风采蕴藉,情深意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唐诗中就有很多这一类的作品。比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此诗确实含蓄俊永,余味无穷。其字面意思简单明了,但是由于用字含蓄,而产生出审美的多义性,从而使不同的人读后产生不同的感受,或宁静悠远,或空寂惆怅,或其他。都表现出深远的情志意趣,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而传诵千古。这便是“不著一字,进的风流”的很好例证了。 

    次句“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则是对含蓄含义的进一步深入补充和阐释。它的意思就是说,语言虽未涉及苦难,但就使读者不胜其忧。它是紧承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来。侧重于说明含蓄的强烈效果与艺术感染力。这里最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李商隐的《乐游原》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全诗只是纯粹的写景,全没涉及自己,而且也没有写一愁字。但是,读后,却让人感到沉痛非常,悲凉无限。这种深厚的含蓄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艺术魅力,就叫“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中间四句,则说明为什么会产生含蓄,也即阐析产生含蓄的根本原因。“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则是说明造成含蓄的最根本原因,也即是含蓄的真谛。而“如绿满酒,花时返秋。”则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深化与补充,侧重于说明含蓄的境界。两者合起来,正深刻地阐述了产生含蓄的根本原因在于“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并且还要含不尽之意。且看我的具体理解。如下: 

    第五六句“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是含蓄的真谛,是其关键所在,是产生含蓄的最最根本原因。而这两句诗的意思则是说,胸中只要有真情实感,语气所到之处自然或沉或浮,若隐若现。司空图着重地强调胸中要有“真宰”,也即人要有真挚之情,才能为含蓄。进一步可理解为,只有炼意,以意为中心,才能达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含蓄之境。所以,只有含有精神之宰,才会达到含而不露,含而有味的境界。这种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其中一个典型的,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中正因为诗人的真实情感的存在,才能把“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沧海明珠”“蓝田玉暖”等多种不相干的零碎的意象组合起来,而不显得零散,反而形成一种统一的谐和与浑然一体。这可都全赖于诗人胸中所存之“真宰” 

    第七八句“如绿满酒,花时返秋。”则是主要阐述含蓄的意境。酒之香醇有味,慢慢渗出,花之含苞待放,芬芳在育,亦可想而知。此种境界便为含蓄之境。而这两个比喻又是紧承上两句诗的,是上两句诗的深入补充。而且,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含蓄风格真宰沉浮的样子。而且还指出了含蓄风格真宰沉浮的样子。还有言尽意余,欲露还藏的特点。而能达到这种含蓄的意境的诗很多。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意尽而意无穷。正如陆时雍所形容的那样:“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得此中无限。”便是此种境界。缺少此种境界,即不成为含蓄之境。 

     最后,司空图即论述怎样才嫩个达到含蓄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呢/他认为只要做到“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深浅聚散,万取一收。”便可以作到含蓄了。也就是说,诗的最后四句,是让我们去领悟并帮助我们达到含蓄境界的最好途径与方法。也即,面对纷繁的复杂包罗万象的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时,只有恰到好当处理好普遍与个别,概括与提炼的典型化问题,才可以做好含蓄。具体理解如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其字面上的意义为:“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末飘荡涌流。而将之延伸开去,深入理解,则不难得出这两句最终所指代的是纷繁复杂而又广阔无垠的客观现象。诗人们所面对如此广博不堪的客观世界时,怎样才能使诗文含蓄呢?司空图在此又提出了“深浅聚散,万取一收。”杨适芝解释为“收,会归也。或浅或深,或聚或散,播之虽有万途,约之只有一理。含蓄于是尽哉。”也就是说,要使作品含蓄无穷,具体有言外之意,必须在众多意象中推出一个来。这就是取一于万,而又经过“会归’的一个。又是可以反映出众多特色的一个。博之万途,归于一理,使万归一。因而有言外之意,别具含蓄。而这在文学创作中就表现饿日普遍与个别,概括与提炼的典型化问题。是的,无可否认地也正如孙联笙所说:“万取,于一于万,即“不著一字”;一收,收万于一,即“尽得风流””只有恰当地处理好概括与提炼,普遍与个别的典型化问题,才可以做到含蓄,才可以使文章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而含意无穷。且看历代含蓄的诗文,都很好地处理了概括与提炼,普遍与个别的典型化问题,方可做到含蓄。比如:杜甫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就是通过视角或听觉来描写一种既壮阔又萧杀的气势。而他之所以能将那种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至而又恰到好处。全是因为杜甫对丰繁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概括与提炼,从而抽出独特的一个,因而能很好地进行了典型化。这就是于万取一,“万取一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司空图那描绘含蓄的字虽只十二,却也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含蓄,为什么会产生含蓄以及怎样才能产生含蓄。司空图确实用这十二字便解释得清清楚楚了,为后来探索含蓄之一诗境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引导,参考价值,而后来之人也没有能在这方面超越他。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