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ng1015(三无色猪)
整理人: yong1015(2003-07-12 11:20:51), 站内信件
|
文/章明 (章明:青年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 成名作:《巫山云雨》)
90年代以来,世界电影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到90年代中后期其影响更为广泛和突出,在世界范围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先锋与传统、艺术与商业在信息和传媒主导社会的时代,这两种过去对立、并不相干的方面,已经融合起来,导致电影的形态和内置发生了一种悄然而巨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由一系列电影构成。这些电影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导演风格,但却有不同于以往电影的共同的特质。如果借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就是流行电影。
流行电影
流行电影有哪些特征?
1.留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直接影响和明显痕迹;
2.过去只局限在极少数人范围内的先锋电影,改头换面重新登场或者说改头换面开始普及;
3.商业电影的材料艺术电影的处理,或者艺术电影的材料商业电影的处理;
4.与当前流行时尚和社会潮流密切关联。
这是一类数量上比常规主流电影少得多、但却在引导电影发展方向和电影创作潮流的电影。从表面上和正规渠道看,中国很难说已经有了流行电影,但国外的这类电影通过VCD在中国廉价的泛滥而普及到了民间大众,并且已经对中国的新一代观众产生了深刻和不可摧毁的影响——这些看着VCD成长的观众正在期待中国电影摆脱旧轨道脱颖而出,创作出能与其产生共鸣的电影作品。
哪些是流行电影?
是《女巫布莱尔》、《美国丽人》、《天才里普雷》、《木兰花》、《角斗俱乐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惊声尖叫》、《低俗小说》(美国) ……、《情书》、《秘密》、《铁道员》、《麻辣教师》、《午夜凶铃》、《菊次郎的夏日》(日本)……《猜火车》、《蓝色的大海》、《杀手莱昂》、《教室别恋》、《疾走罗拉》、《两极天使》、《第八天》、《滑动门》、《美丽人生》、(欧洲)……《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美少年之恋》、《麻将》、《洞》、《半支烟》、《尼罗河女儿》(港台)……还有《圣烟》(澳大利亚)、《中央车站》(巴西)、《橄榄树下的爱情》(伊朗)等等。
这些影片里,有浅薄的,有深刻的,有平静的,有躁动的……除了个别例外,它们都并不是电影里的顶级作品,不是真正的大师之作,但它们都打动了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投合了他们的渴望和理想。因此,它们必然前所未有地具备能普遍打动人心的诸种缘由和道理,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创作观念与商业上的巨大影响和成功。说得严重一点,一场电影的世界性革命悄然来临,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深深改变观影人和创作人关于电影的所有想法。
依附先锋回归时尚
过去我们只能在布努艾尔、基斯洛夫斯基这类电影大师的作品中才能看见的异端、先锋以及有关电影的非分想法,如今我们可以在《天才里普雷》、《情书》、《秘密》、《滑动门》中可以瞥见,当然,是在一种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稳妥(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甚至风格也不再尖锐壮大的情况下瞥见的。
在基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误撞》里,影片由于主人公赶上或赶不上火车而分裂成不同的段落。在这些假定性的段落里,主人公的命运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影片展示了在当时东欧社会巨变时期个人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其电影型态带来的思考深度和哲学高度并不是多数观众能够理解的。
而在好莱坞与与英国合作的电影《滑动门》里,这种借用的分裂段落方式的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夫妻关系危机结合起来,把哲学思考的深度置换成了情感的渲染,先锋的精神演变成为煽情的态度,由此获得更多普通的观众。《滑动门》同时还借用了一名演员饰演两个长相、姓名一样而命运截然不同的角色的超现实主义方法,这直接让我们想到了另一部基斯洛夫斯基影片《维罗尼卡的双重奏》。
《维罗尼卡的双重奏》的女演员一人饰演了两角的超现实主义方法以及对命运偶然性的诠释,是继承了更早以前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传统:例如1977年,布努艾尔导演的《欲望的隐晦目的》里,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就由西班牙与法国的两名区别明显的女演员来扮演了同一个女主人公;在去年流行中国、亚洲和西方的日本影片《情书》里,同样由一个女演员扮演了两个长相一模一样却完全不同的角色,让上述超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一种极端唯美的再用。
这种唯美在影片中被表现成一种完全时尚化了的电影影像,它与今天日本以及其它国度青年人的审美趣味一致,成为一部十分具有时效性的电影和青春经典。其实,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其时尚化的“暴力美学”与影片对人性正反两面的提示与过去经典艺术电影的内在联系,也有着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北野武电影具有十分幽默轻松和血腥刺激的商业面,却不失艺术电影的深刻和尖锐。
在今年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的美国电影《木兰花》里,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方法真正完成了它从先锋到通俗的过渡(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半个世纪):这部影片靠后部分长达数十分钟的“青蛙雨”,将影片从一个伦理情感的层面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影片因此获得了一个至少在影像上十分强有力的结尾。而在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无须剧情联系的“下雨”、甚至室内的“阵雨”都是他电影对现实观照的意象语汇,是他电影里无处不在之“水”的主要部分,这是圣经里精神救赎的一种诗化影像。
同样的道理,安东尼奥尼40年前的电影表达过的人性危机、被自己的同性恋伙伴打死的帕索尼里和患艾滋病死去的德瑞克·贾曼在六七十年代冒天下之大不讳并身体力行表现的同性恋,在《天才里普雷》、《角斗俱乐部》、《春光乍泄》、《美少年之恋》这些电影里,我们看见了以商业面目出现的同样境况(如今表现同性恋在世界电影里已蔚然成风,连保守的奥斯卡也把五个奖给了有同性恋描写和变态乱伦倾向的电影《美国丽人》;表面上是悬疑片、内里却有反人类的先锋精神、亦不乏同性恋描写的《天才里普雷》也获得了多项奥斯卡提名)。
目前的电影有一个在商业上依附先锋、在艺术上回归时尚的趋势。当然,更为显著的例子是:过去(尤其是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先锋派电影”)在艺术上走极端的电影,它们所创造的许多手法和形态,在如今的MTV里面比比皆是。
雷内·克莱尔的《休息节目》、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等等影片里,出现了演员、场景和情节,但他们影片里的这一切,完全与当时已经相当经典的好莱坞式的主流电影不同,没有正常的故事逻辑,没有人物性格的塑造,没有交代因果关系的剪辑……里面充满了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荒诞诡谲、神秘离奇的场面,如《一条安达鲁狗》里面,“主人公想要拥抱他所渴望的女人,结果却被两根系着南瓜的长绳和两个修道士及一架堆满烂驴肉的大钢琴所阻挠……”(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第11章)。
上述这些电影所创作出来的、在几十年前的艺术小圈子里的影像异端,在现在的MTV和类似风格影片里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如今流行于瓦街闹市的所谓“ 新潮”、“前卫”的电影电视不都充满了上述影像吗?
触动与思考
在今天,流行电影能触动我们对新生活渴望与想象的那根神经,人们以谈论它为时髦。它符合人类对新鲜事物永远好奇的积极天性。它代表了少受资金约束的创作自由并象征着反抗主流大片成规俗套的未来创作趋势。它是主流电影这块大磐石下破土而出的青色嫩草。它是一只狼,是过去的艺术电影和先锋电影披着主流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羊皮卷土重来。娱乐和时效是流行电影的面目,先锋和异端是流行电影的灵魂。
因此,电影需要先锋和异端作为领头羊。一个国家,没有先锋和异端的电影以及包含其此的电影,那么,那个国家的电影文化就没有发展的原动力。其实,说起来,有个性、极端、有艺术天份并且能让我们接受的电影才会让我们受到刺激,能让我们受到刺激的东西才会让我们思考,如果它普及开来,那么它就叫娱乐。
主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总是依靠不断地借鉴、消化流行电影呈现出来的新鲜招数,而流行电影则是依靠吸收先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内涵,而获得观众对新奇事物的满足。当今天的流行电影被主流电影照单全收演变成为多数的时候,它就是明天的主流电影,那时会有新的流行电影破茧而出,来引导其电影趋势,使之生生不息。
维姆·文德斯早期的一部电影《事物的状态》,说的是一队拍电影的人中途无钱再将电影继续下去,影片的结尾是前往好莱坞寻求资金的制片,被人开枪打死在洛杉矶的街道上。10多年前,文德斯在戛纳电影节收集了许多著名导演的悲观声明,然后严肃地总结说,电影已经死了。但在今年柏林电影节开幕式上,他以全数码拍摄的电影《百万美元饭店》证明:电影又活过来了。
数码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0年内使电影制作的成本急遽下降,昂贵的胶片、机器、灯光、大堆的摄制人员和令人望而生厌的庞大电影机构会成为陈年老迹,取而代之的是几个人甚至一个人的摄制组,使用小巧的数码摄影机,在自己的电脑上剪辑完成,也从你自己的电脑发送到世界任何一个想要你的影片的个人、网站或者电影院那里。每个想拍电影的人都会美梦成真,流行电影的时代就要来临!
----
DVD娱乐资讯
中国口头传承文学面临消亡
三无色猪
无钱、无房、无事业
喜欢美的事物,喜欢黑色,红色、蓝色、白色、女色,出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