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曲径通幽 话题讨论>>反方看法>>性格与发展>>读不系舟的《性格发展与创作需要》小议

主题:读不系舟的《性格发展与创作需要》小议
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7-11 10:07:13), 站内信件
写得很好。
你的文章里有许多很有意义的话题。
只是把我的思路搅乱了。
1: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是学习的方法之一。如果能把红版里你认
为合适你的东西都吸收到自己的“囊中”,那你还了得了。没什么不好的。
不这样做反到不好了。毛泽东曾说过:“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他
的本领就大了”。
2:红楼中的“人物性格”发展的现象特点是一个极好的论题。
北大里的刘思民敏感到了这个问题,他发现:红楼这么一部大作品,在人
物性格发展的程度上,好象与作品的文学,艺术,思想价值及故事庞大的
量相比“不等量”;我的理解是他一是奇怪这个现象,二是意欲去探讨。
如果谁能去论证它是一个金山;
不系舟及诸位不妨一试。
我的切入点不是这个话题,因为它太细了,不适合我,我没有那个能力。
我想从曹雪芹的创作意识和手法去做主题,把人物性格做其中一个事例。
谁愿意试试,我欢迎。
3:中国“人物脸谱化”的艺术模式现象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表面人物
脸谱化,在实际上表达深邃的思想内容,艺术化更有它的不容易一面。中
国古代艺术表现形式就是这么奇怪,人物及要表现的事物都脸谱化,但背
景,道具都近于白描;比如戏剧,一个桌子,一个凳子就是一个家,也不
需要纵深背景;运动场面不舍去,非要去表现出来,演员在舞台上几个行
走的动作,一句唱词“穿过了山和水,沉睡村庄”就表示几十里路走下来
了。但是它讲究在固定表现形式下的内涵的展开与联系,在于词,曲,形
体动作,演员的唱辞过程的运用来体会韵味;绘画也是,大多根本无背景。
红楼中人物形象是什么化的运用,我对这个问题没有深考虑过,不敢多说。
曹雪芹的红楼似乎突破了“人物脸谱化”及中国画的白描,舞台剧的背景
白描现象。我这个说法没有根据,也是凭对红楼喜爱的臆断出发的。
但你引起的话题很好。有时间和你论战一番,充实一下好做“曹雪芹的创
作意识和手法”这个话题。
4:是“就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我们硬要说他是封建家庭那个典型环
境中成长的必然反叛也未尝不可,”,对此我有异议,这个话题也不错。
有时间,我也想扔块砖头。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对贾宝玉不能
说是“硬要说”。这不是阶级斗争老脸的问题,是一个文学评论的规律。
你看红学家的评红文章,没有不在这个问题上升华的。
你看whian转发的评论薛宝钗的文章,北社红版昨天也转发了,这篇文章里
就升华了,不但在思想内容上丰富准确了,在文章的起伏,层次上都表现
出来了。没有这个升华不可。 
5:扔块砖头,我认为是交流。互相争辩,彼此都是在充实自己,发现自
己的盲点或误解的好机会。客气也没什么大好处,受刺激才能引起重视。
希望不系舟能理解。这不是针对人的,是针对事情的。
我和多多的争论也是这样的。
两年前,我在北社“外国文学”里和一个武汉人争论《牛虻》,她和我们
这里的茶茶有些相似,但不如茶茶细致入微,不如茶茶尖刻,犀利。她抓
住我粗线条的毛病,利用我的许多“记错了”的事实使我很脸红。但事后
我们交得很好。以后我才知道她是湖北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她父亲曾经
是《长江日报》社主编,湖北大学校长。我开玩笑说遇到“鬼”了。
我的意思是说扔砖头也是交流。这与时政版里的许多砖头不是一个意义上
的事情。希望能正确理解我的意思。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