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ranklin6610(我思故我在)
整理人: coralberry(2003-07-04 09:26:43), 站内信件
|
世间一些道理好懂,但做起来却十分的不易。在上学的时候,我读到一些名著中的好的片断,我会用笔记本摘录下来,那时是作为写文章时用的,至于说到对以后我前程有什么警示,我想那只是吹牛,或者是一些成功人士借以炫耀的引用吧;现在我再看到什么精彩的片断,我只是啧啧称奇,佩服他们看问题的视角,仰慕他的文采,看得多了也就忘了前边所看的了。。。。
我特别讨厌看中国企业家的成功人士的回忆录之类的文章,因为我觉得文章中充满了玄学之类的话语,就象看到古书中皇帝出生时总是天有异象一样,这并不是葡萄理论作怪,而确是我的感觉。在咱们国家,成者为王败为寇还是可以解释很多现象的,因为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可以引证。一旦整个社会各个元素都成为了商品,那么,就不要对任何东西产生崇拜情感,你拼命赚钱就是了。一切都那么简单,据说我们国家教授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还有就是一个人某一方面是冠军了,那就意味着其它方面都可以进行兑换,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自然顺畅。若有不同意见,一句你也成为冠军试试就可以让你哑口无言。文化就是这样的文化,其它什么公不公平就不要提了吧。
据说牛津大学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阿拉伯富商想在那里投资十亿组建一个世界一流的商学院,结果被严辞拒绝,理由是学校只是开扩学生思路的地方。不能沾上世俗商业气氛。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地方,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看不出在中国有哪个学校会拒绝这项投资。学为所用是我们的治学策略。所以,现在我们国家产生不了思想家。哲学家。主要是因为他们没用。对于这种认知,原来我也是很有同感的,因为我无法说服自己,整天讲道理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若真有能耐为何不能赚多点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一天被一个富翁嘲笑道,人们都说你知识丰富,可你的知识能给你带来什么呢?金子还是面包?哲人笑道,因为我不想赚钱。富翁不相信,于是他利用丰富的天文,数学和农业知识,预测到来年的橄榄将是一场大丰收,他就在冬天用十分低廉的租金租下了全城所有的橄榄榨油器。到了丰收的时节,急着用榨油器的人都拥到了泰勒斯的门前,他便抬高价钱,赚了一大笔。了解了这个故事后,方才明白,原来我们国家的一些所谓思想家大多不过是滥竽充数的人而已,当没人请他们去演讲了时,也是他们穷相毕现的之日。这就是学为所用的恶果,当社会转型知识更新的时候,用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转换心情,意味着需承认差距,这样才能让自己看到的不足。我们在现实中会遇到这样的一个悖论:当一个人极力在维护自己的精神尊严时,精神自尊并没有从天而降;相反,在物质主义取得胜利的时候,精神自尊反而悄悄来临了。这个悖论很容易会让我们接纳一些社会性的观点,而与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相互碰撞。产生焦虑和傍徨。通常在此时唯一做的就是需要读书,我并不是崇洋媚外,因为我是不读国内一些思想家的书的,因为他们除了发泄之外,看不到任何解决方法。或者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他们的焦虑和不安比我们更甚吧。通常是读些国外名家的书,有些虽然读不懂,但我把它当作磨练自己的耐力。结果也就学得了一些。当心情安静下来的时候,才会转身杀回生活战场。成功不成功那是别人总结的。我是不太理会的。自己喜欢就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