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7-11 10:06:21), 站内信件
|
在广社逸梦版关于红楼中的人物袭人,晴雯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中,我感觉到我与多多的分歧焦点似乎是应该是我们欣赏《红
楼梦》中的什么的问题了。
多多强调袭人是穷苦人,为了改变她生活状态她在贾府中所做
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谋求幸福”的美好目的;因为目的是美好
的,而且所有的人都是抱有在生活中寻求“谋求幸福”的美好目的。
那么,人为此目的奋斗过程中,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它,
都是“好”的。因此,袭人这个人物形象就是“好”,就是值得赞
美的。
我以为:
一:多多的观念是与《红楼梦》本身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红楼梦》的精神是什么?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红楼梦》用它令人哀怨幽婉的悲剧爱情故事:
1。赞美人的自我存在,自我精神应该在社会上所应该具有的位
置,应该具有的权利;
2:它赞美在腐朽黑暗的旧的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观念束缚下的
叛逆精神;它赞美充满新意的思想;
3:它摈弃追随世俗的保守意识。
《红楼梦》所讴歌的就是宝玉的摈弃“仕途”传统观念;摈弃
薛宝钗那样的追随传统意识的典型的封建淑女而偏爱林黛玉。这就
是所谓的“其中味”之所在。
如果,我们认同多多赞美的袭人为了“谋求幸福”的美好目的
就要走顺应“统治者”的欢喜,不惜出卖身心求荣的“骨气”。那
么,贾宝玉不顺应封建伦理的规矩,不听从长辈令其走仕途道路;
置贤淑典范的女性于不顾甚至离家出走以抗争岂不是一种愚蠢?
贾宝玉所摈弃的,正是袭人所尊崇,追求的并为之不屑努力为
之献身的;
《红楼梦》所排斥的精神不正是多多所崇尚的吗?
所以说:多多的观念是与《红楼梦》本身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二:文学精神的风骨
文学精神的风骨正是文学的情趣所在。
它歌颂美好的事物给人以审美与愉悦,即使是揭露黑暗的“暴
露文学”它的旨意也在于揭示黑暗来让人们认识美好;因此说文学
精神的风骨就是用揭示新与旧,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歌
颂生活。
即使是无主题文学艺术作品,它也有文学艺术的精神风骨作为
脊梁。
印象派的绘画《日出》与《日落》都是歌颂美好;
有主题,有社会意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亦是如此;
有一幅西洋油画《大树下的贵夫人》图中一个女妇人裸体在树
荫下横卧,她身后是两个穿仆人服装的印度男仆。它就揭示着人的
等级差别,以至在这位贵夫人的眼中地位低下的人连性别也可以去
忽视。
袭人的精神在《红楼梦》中实质上是新与旧,对与错,善与恶,
美与丑的旧,错,恶,丑。如果我们用这种虚无主义的观念。“泛
精神主义”,博爱意义上的眼光去审视文学。那么,文学精神的风
骨何在?人类的共同美的意义何在?
如果文学家们也用这种虚无主义的观念去作为创作意识,那么
《日出》与《日落》的绘画就不存在了;《白杨礼赞》也就不存在
了。
人类总有共同美,欣赏也是如此。
三:文学评论的意义
我们揭示袭人,并非是为批判。
这是文学理论上常识的问题。
这也是一个逻辑关系上的问题。一部作品总有它的大逻辑;并
且有许多属于种,属关系的小逻辑存在。
袭人的人物形象既要在丫鬟们的“穷苦”人的角度上去审视,
又要在“穷苦人”与雇佣她们的富贵人之间联系的角度上去审视;
更要把她拿到《红楼梦》中的大逻辑中去对照;并且还要在大的时
代背景去检验。这样才符合文学评论的规律。
再重申一遍:袭人的精神与《红楼梦》本身的精神是背道而驰
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