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教育·文化 ☆>>诗歌>>诗词随思录(一至六)

主题:诗词随思录(一至六)
发信人: junleio(杨柳困)
整理人: dannylu(2003-09-06 13:18:47), 站内信件
诗词随思录(一)
03。06。19 星期四 晴
 
   一 两个“为谁”
1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邺的《蜂》平俗而感人,茫茫然顿觉世事之非,困困读时想起了家乡的话“前人种树后人凉”,现在的享乐主义已改变不少人的观点,但是是非非,都在难辨之中。罗邺另有一首《春夜赤水驿旅怀》中有两句话:“不自寻思无道路,为谁辛苦竞时光。”虽未曾为生计忘命于旅途之颠簸,但一种索然的心情也油之而来。
  上面第一首诗曾是中学作文的命题,困困已记不起当年自已所写的观点,大约是辛苦是值得的还是不值得的文字。如今看来,学术上的观点可笑得很,这几年来报纸上有一件事让困困感触良深。那些楼房开发商、工程承建的、包工头的,那个不是富得流油。可这些人整日理价嚷着“高处不胜寒”,说什么“锦衣玉食素无味”。却不看看他工场上的打工仔,十几人挤一个小房间(比困困当年大学宿舍要小得多的),有时还而席地挤卧,更甚的有男女混杂在一起,连厕所也不过是两三块木板陋构的,什么卫生、什么待遇,没见几个为他们嚷过。这还不算什么,累日累夜的,好不容易年关到了,一眨眼,那点血汗钱都不知道向谁要了,找这个推那个,找那个推下一个。躺在富丽的席梦思床上的人自然不会想到这点钱的味道,还不够他们随手一挥呢,拿着国家工资的更不用说。
  风光嘛,打工仔是谈不上的,风景嘛,打工仔也难得去游山玩水的,真个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鼓了他的肚,饿了我的儿”呀。

2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之一,这两句诗困困自为情所困时就不知道念了多少遍,相信不少人也一样,有过这经历。
   不过没有那么浪漫的气氛,困困当时是顶着毒日头,在柏油路上踩着单车,来来回回的在人家的楼下踩过。那时还好,因为大家都年少,有这心思却没那行径的,彼些偷偷望了一眼就红着脸闪了过去,心底美滋滋的,却没有啥难受的。到后来嘛,大学了,那感觉便绝然不同了。相同的是都在夜里了,星光嘛,城市的总是不太分明了,夜风倒是很凉爽的,学校有果树竹林、小湖流水、花圃曲桥、凉亭石凳的。有一次冬天夜里,困困怀着很颓丧的心情送她回宿舍后,一个人在竹林的石凳上坐着,望着天空到早上。
   大学第二年时,困困很消沉,家里发生了件事,感情上嘛,困困是很随缘的,不过看到别人成双成对的难免也惆怅些。

   困困对大学女生最失望的事都是在夜里发现的,都差不多到了中宵这个时间。有一次,路过那个花圃时(在第一学期就被学校铲平玖瑰花,种成没有花的植物),因为困困的第一朵玖瑰就是在这采的,困困不觉的想过去怀念一下。才近一点,发现两个白雪雪的人体,最无奈的是那夜月色居然很不错,困困一下子认出是谁,虽然平素这个人的名声不是很好,可是困困也没想到随便到只有在小说才看到的份上来。
   另有一次,困困和朋友宿酒而归,正路过一间私人小录像厅,突然发现出来的是学校校长口里的两个女“榜样学生”,录像厅做什么困困不知道,不过上面的招牌挂着“今晚热映《欲海奇娃》“,而她们依偎在两个困困和朋友在学校不认得的男生身上。
   大学第三年时,一个同学生日那晚回来后,困困因为睡不着还在瞎逛,却发现他的女朋友和我们班的另一个男同学在泳池里嘻笑。困困虽然知道现在的女孩与以前的不一样了,可是也没想到这么沉痛的经历会发生的那个痴情得全校有口可啤的同学身上。完了那几个夜里,困困陪着那个男同学喝酒、倒在草地上,大家都唱着一首很老的歌,“昨夜的,昨夜的星辰已堕落……”。完了,那个男同学大嚷一声:”多情自古空余恨”。困困却是写了一首《繁花赋》,后面是:“玉手搔首明眸善睐,面前一妆面后另一扮。 轻言情自深,为君信相赠。他时桑林中,夜语竟相同。”

诗词随思录(二)
   

二   友人几则

   读李白的《将进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极感动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有朋友,说说下心事,解解下心底上的愁,是极好的。没钱了,就“千金马、五花裘”也拿去换钱。困困在大学时就差不多是这样,有几元花几元,大家坐在一起饮酒,那样的生活久了,是消沉还是快活,现在都记不清了。
  那时,在读书的时候吧,包括初中,懵懂中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朋友的朦胧分辨,大抵上认定一个观念,便是“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大家虽然囊中无几,却也席上不曾少了谁。

  记得初中毕业后,一个从小便极好的朋友远上湖南求学,困困作了一幅泼墨山水画相赠,那次还是困困第一次作诗,用上扭扭曲曲的笔写上:“阳光正独好,君入远山道。乡外明月瘦,别琴是谁操?”。那时过不久便是中秋,对于初次离家、离开熟悉的朋友的他来说,也难免有些心理不习惯。对于困困,一个死党的远离无非也是一种情感的分割。这一年十月多的时候,他生日,在邮寄的贺卡上困困又题了几句:“无酒可饮,无柳可折,譬若东去之江水,滔滔而不绝于思。无亭可送,无物可寄,宛如古道之芳草,绵绵之不绝于思。”粗看起来像写情人的,那时整整三年,大家每星期都通信的。现在他当大老板,又在外地,挺忙的,有时连短信都没得复,有什么事也是三言两语就结束掉。只有过年这几天才能像以前一样,谈谈家常,说说世事,去年还像以前一样和困困同床同枕,颇有古人的“对床风声雨”。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千古名诗,困困记得初中、高中毕业时,最后的那句诗不知被几人用过。每一个关键路口,便会有不少好友要分道而远去,不知不觉中,便又有些人淡了感觉,疏远开来。”忽闻车马至,云是故人来。“,偶尔有旧友来探望,便是欣喜不禁,困困虽平素懒得沏茶的,但每有此刻,便也三杯工夫茶是少不了的。去年冬天,快过年的时候,一个久失去联络的高中好友,突然来电,聊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谈到他的工作环境、对未来的打算、对一些旧人旧事的怀念。那时窗外下着细雨,困困也对自己的前程忧心忡忡,夜了上网,写了几句歪诗:“ 蓬转楼台景可好,繁华都市人未轻。何去何从茫无知,是留是走莫淡情。高山流水早消湮,阳关三叠是我琴。”困困在都市也呆过,遍地淘金的能有几人,都市滚滚的压力常无情的辗过,有时夜深了,连找个说说话的人都没有,守着窗看着那依稀相识的星星,匆匆的流水线生活程序使人有时很烦燥。

  到社会后,才知道虽然都叫友,却颇为不同。
  困困极力避免会与朋友出现利益上的冲突或是某些人情关系的帮忙,但还是很无奈的,有此事真是由不得自己。夹杂在复杂的人群中,困困认识的人虽然不多,但偶尔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有个朋友屡次请困困帮忙,困困思考了许久,帮了一次,可是由于朋友的技术、产品问题被对方拒绝。这一次之前,便是这个朋友与另一个困困也要好的朋友合伙作生意,但不到半个星期便闹得都不开心,困困当时也是左右难作,到现在他们双方见面还是当不相识的一样。而最使困困寒心的一次,不意听到他与其兄对一些人的评价,一些对朋友也纯利用的话,那时正好是端午,后来在我个人的记事诗中便有二首牵骚句子,”一人常作数人言,谁个囊中不装钱。面前背后幻万千,变化直道通神仙。“ “日去一旧曹,回后感颇深。 茶是走前凉,言因醉后真。接花便献佛,移木为敬神。若得青云梯,当踩任谁身。”
  可能当时也是困困阅世不深的缘故,后来见多了也慢慢漠然。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辛弃疾《洞仙歌》),淡如水的关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困困很费思。困困对于水的认识是“真水无香”,这句话的相连是“真人无名”。
   辛稼轩的原词另有几句话,“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人人都说”人穷亲朋疏”,更有甚说“人穷神鬼厌”,到了神鬼厌的地步,可见人真是穷不得。很多人都喜欢看《红楼梦》,才子佳人,吟风弄月的,困困却只喜欢那焦大,还有府门口的石狮子。关于”一饷聚飞蚊“,困困的经历是不少的,但以前困困没想到的是没有“饷”就聚不了“飞蚊”,直到后来才知道荣宁府的冷暖。走在路上,原先相识的装作不相识,到这两年却又不一样,困困想起来很想笑,以前老是我打招呼点头示意的(不过很少有回应的),现在倒成了别人先打招呼点头示意,弄得口头也不得不客客气气,彼些站在那寒暄一番便扭头不见。

   几个好友分散各地,在家乡剩下的一二个都结婚了,想找他们夜酒都没有啥机会了,真是负了“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酙”。

诗词随思录(三)
   

三  蝉与蟋蟀

   蝉与蟋蟀都是古人诗词下的常物,一声声“知了”,一声声“促织”,那秋来岁迁、旅途倦客,就似巫峡猿鸣、蜀地杜鹃一般,声情哀切,引起无限情思。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汉朝的古诗读来总是那么自然,半点雕饰的痕迹也没用,不过小时候是总无此类的感触,爬上树去捉鸣蝉是件常事。
    乌啼或猿鸣,常常是很凄凉的感觉,蝉与蟋蟀在古人心里多也是一种愁恨,“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秋风落叶中、夕阳如血,若更兼古道长亭,真不知是那番滋味在心头。“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呤、一番凄楚”,若是生不得志、运遇乖张,更是“病树有凋叶,残蝉无壮声。书生守故态,已复理灯檠。”,睹景伤情都是心头事,正如杨万里说“细叫恐声无自乐,人愁却道是他愁”。秋天是萧杀的季节,秋天的人、秋天的物自古总是多多少少带上愁气。
    秋天一到,已是如过了一年,俗语云:“月怕十五,年怕中秋”,那种时光的匆匆流失,正如”常恨流年不相贷,若为更著暮蝉催?“句里间一样,虽然现代的人已很少有机会听到蝉鸣蟋蟀叫,但那”蝉声未断已蛩鸣,徂岁峥嵘得我惊”的感觉仍是时有发生,就如孔老夫子看到东流的水一样,也会产生“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蟋蟀的啼叫已是很少听到,困困只有童年在故乡,一穷山村时还有听到。那时八九点的时分,大多息了枯黄的柴油灯去睡了,山村很静,夜深时万籁俱鸣,就是细微的一点一滴的鸣声,就如上面的一样,“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都听得清清楚楚。至于古人的“知他窗外促织儿,有许多言语。”倒时少有体会,因为玩童的年纪,断然不会有“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这类的感受的。


四 茶与酒

  生在潮汕地区,对于茶都是不陌生的,那保存有古代风味的工夫茶,是待客的常用礼节。
  小时候便早早让大人叫去看茶炉,虽是“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但看炉的感觉就不一样了,那放炭的红泥炉,万一扇摇不好,便弄得自己成了花面猫。不过那时只能叫囫囵吞茶,品字是断然用不上的,如果说品,现在绝大部分时间也是没有,而且困困一向认为茶味如心境,逆境可乐观以对,再苦涩的茶也不妨喝喝一二。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开门七件事,柴现在的角色已是转化成煤气之类,茶嘛,倒还是挺多的。宋徽宗虽然不是好个皇帝,但他的书、画却是世人皆知,其实宋徽宗对茶也是相当有研究的,他写了一部《大观茶论》,乾隆皇帝更是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茶是一种雅趣、一种安详、一种温馨。
   “灯前合作一家春”,有茶便有一番夜话,人生的事在那一缕轻烟的升轻中渐渐淡去。“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最美的是在青山绿水旁,在竹影摇曵处,两三好友,茶不须名、水不须希,只要一颗洗却尘务的心。困困大学时,有一年的中秋,在学校的果林旁,一条人工河畔,一棵槎枒的柏树下,一块黄澄澄的奇石旁,一付白色的茶具,一泡纯正的凤凰单丛,虽不是“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但却也是“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更何况此时是中秋佳节,一轮圆月,几个同学,一盒月饼,那景况如今还是记忆犹新。

  ”茶三酒四“,历代的骚人墨客酒是盛过茶的。但酒与茶又与不同,酒是豪气的,李白”一斗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草圣张旭是“挥毫落纸如云烟”,李长吉更是“酒酣喝月使倒行”,酒能使诗人思路大开,笔下文字如天马行空,就是葛洪也曾说过:“管辂倾仰三斗而清辨绮粲,杨雄酒不离口而太玄乃就”。
   酒还是解愁的最佳物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人生潦倒、情场暗伤,这酒常常是少不了的。但是“酒落愁肠愁更愁”。浊酒一杯,常常也是浊泪一掬的时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时的景、这时的心里,何等滋味,不言而表;酒也是长亭短亭、别宴聚宴上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而李白的诗则是酒香最浓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喝酒如此有礼,天地圣贤也不可避免。 酒踌躇满志而饮时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穷愁时则“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送别时“金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每每读来,酒不曾醉人,诗却先醉了人。

  如今夜酒是少了些,夜炉闲话却是多了些。以前颇为喜欢铁观音,不过铁观音宜饭前饮,而且不是名贵的喝起来苦涩味略浓,三四冲过后又淡若无味,台湾的冻顶乌龙茶,好是好,但也贵了些,而且也是三四冲的工夫便索然无味。其他的茶也喝过不少,不过现在最喜欢的是武夷的水仙,十几元半斤,但却经久耐冲,而且味淡香纯,饭前饭后都相宜,不似铁观音类片刻便饥肠辘轱,更不若一些人参乌龙茶,喝后彻夜难眠。困困不宜酒,三杯啤酒便可面红鼻赤,最自豪的一次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喝完一瓶竹叶青与一樽十全大补酒,但始终对酒不长量的。
  酒谣极为有趣,我记得当年流行过的一段是:“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浅,舔一舔;感情薄,喝不着;感情厚,喝不够。”。再远一点是酒令,困困对现代的酒令一点都不懂,唯一懂点的是古代的酒令。酒令有四宜,清的周长林认为“于岁时之燕宜;于宾僚之会宜;于山水之游宜;于花月之赏宜”,可惜如今大江南北的酒令粗不可言。


诗词随思录(四)

五 说梦

   梦实是件妙物,困困窃以为人生不可无梦。
   但梦这玩意又难捉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法的玄妙我们先请不要理会,但与梦并列在一起的那几件事物,无不告诉我们,梦是虚无的。梦终会醒的,或是被人扰了清梦,或是梦境突而异变,美女成恶魔般的吓醒了过来。

  见蝴蝶而说梦者,起始应是庄子,如此逍遥的梦,后世虽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袭用,但还是乐此不疲。”天地两三胡蝶梦,古今多少菊花香“,人生如梦,人的梦只不过是梦中的梦,所谓”浮生暂寄梦中梦“,只是大梦与小梦的区别而已。梦与睡是分不开的,而睡前酒是最宜的,”万事纷纭都入幻,一杯邂逅且忘怀“,温柔乡也好、南柯国也罢、安乐窝也行,一杯一梦,纷纷世事便一刻忘怀。困困不胜酒量,是以为酒还是不如梦的,平生许多不得意的事,如功名利禄、如痴情无门,只是有时虽日日所思,但夜夜梦中梦不来,如此”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的凄凉,是何等的令人涕而泪下。

   古来的梦不只是酒鬼们的专利,也是深宫怨妇的寄情物。最著名的莫过“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虽然是”翻觉梦成虚“,但能在梦里与久别的丈夫相会,便远胜过那”愁多梦不成“的妇人了。巫山云雨般梦,又是另一番撩人的风情,想那宝玉也曾上香求神以梦会黛玉,虽然结果是不成功的,但曾也太虚幻境一游,也胜似那高唐绮枕。

   只是这人生的梦与梦中的梦何其相似,但人生的人与梦中的人却是分别甚大。孔明自称大觉先梦,可谓人中之龙,但还是在刘备三顾之下,尽心尽力,出祁山,平南蛮,三分天下,落得五丈原上星堕。古往今来,不少口口声声说浮生如梦尔,却也如飞蚊趋响般,一有机会,终南山不过是进仕的捷径罢了,能像那《南柯梦》的书生一样,梦醒顿觉世事非,遁入佛门的却是少数。

  后来看到西方弗洛伊德的关于梦的文章,困困不禁暗叹大煞风景,把这美仑美央的梦剖释得如些机械,害得困困此后做的梦多是那“返祖现象”的堕落感觉。《周公解梦》这本是中国人的梦经,虽然真真假假纷纷嚷嚷的,但周公与梦向来是分不开的,或许这迷人的梦乡便是周公的地盘吧。

  不过梦作得多,也不是件好事;若是能真个一梦不醒,却也是件妙事,只是现实终时如破冥的阳光,所以还是适可为宜。

诗词随思录(五)

2003.06.27 星期五 雨

 六 家畜家禽

 之所以写这个话题,纯是意外,乃是有一次与联友讨论中,一联友认为犬非雅物,不宜入联,困困记得当时引了不少纪隐士、道士、仙人的诗词中的犬来证明并非不宜入大雅之堂。
 说起这雅与俗,家畜与家禽却都是毁誊参半,不过大体上是毁多过誊的,如“鸡犬升天”,原意是不错的,后来却成为讽刺意味特浓的一个成语。只不过在诗词中还是有所保存,如“鸡声随羽化,犬影入云看”明显还是这典故的应用。只到其中毁得最少的可能是鹅吧,羊再次之,至于最严重的可能是猪,犬还被人用来作谦称,猪却少有好事沾光。

  犬,俗称为狗。诗经上说“躍躍毚兔,遇犬获之”,可见犬这一功能在古人早被发现,而后来则是发现了另一项:威,“守则有威,出则有获”,不少人家畜一二恶犬,或牵于路上,那威风实是不消细说;那些掌间的哈巴狗,虽无犬威,却也是端然不易惹得的,不然怎么会有“打狗还得看主人”这句俗语。至于非肉眼可见的犬类,古来是鹰犬并列,而今角色也没多大变化,就不烦述了。
  “白云深处有人家”,话是如此,但若是见炊烟便再近一点,如果在林路、山路遇见狗,那么此处有人家是定十不离九的,所谓“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便是如此。自古隐士、道人似乎常常和鹿、鹤混在一起,却不知道这两类并非易养之物,犹其是鹤,若成养的,实是大煞风景。鹿尚还好,但估计比犬类挑剔,而且不实用,试用深山野林里,有犬是以比鹿的好,而且这夜时若“柴门闻犬吠”,便可知有“风雪夜归人”。而且犬其实并不大煞风景,想那天上的二郎神还养一犬,人间的隐士们又何曾以犬为厌,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一片画境陈来,并不比那“青崖纵白鹿”的差。 历代诗人对于犬的感情并不差,犹是写隐居生活,常常有“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这类词语,《桃花源记》一文影响之巨,可见一斑,是以为“将谓神仙别境,鸡鸣犬呔还同”。
  与犬同样是常见的便是鸡,“鸡犬相闻,溪山如画,梅花只在前村”。这两者在写隐士、仙府的诗词中常有出现,不计幻想类来说。但是鸡的司晨,与日月的流转向来紧紧连在一起,所谓“鸡既鸣矣,朝既盈矣”。每一声鸡啼,虽是寻常无比,但在诗人心中,牵起的感触并不比那蝉鸣还低,且不消说这“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旅途写实,,不说这“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辛劳工作,就是曹操也曾悲叹“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兵乱之时村野俱空,其景象可想而知。鸡啼于晨,便是昔已逝,今已来,“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几声里”,如此轻易道来,心头想必早已是沧桑满布。不过也有例外的是,“曲子相公”和凝的《江城子》开始的是“帐里鸳鸯交颈情,恨鸡声,天已明”,与那“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读来都俱别样风情,虽是香艳,却也情景相致。
  说起鸡,袁枚有首诗是这样的:“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自佳,不可使鸡知”,其实如鸭、鹅、猪等也大体如此。鸭子,似乎出现的比鸡晚,但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却是千古名句,困困自小便至少看过十幅描写这首诗的国画,虽然每个画家的风格不一,但无不是一二只春鸭浮于江上。至于莲塘里的鸭,那情景困困并不多见,偶尔也只是人家小池塘见过,只是少见了莲塘少女“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天真玩趣,倒是如赶鸡群般的“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还是见得到的,困困小时也曾赶过鸭子,只不过三四只的,离群字还差一点。说鹅,似乎不光彩的事鹅是很少碰到的,小学的课本上原有一首骆宾王的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时读得顺口,略大点以为惟顺而已,如今读来却觉另有闲情雅趣,虽然这首诗是骆七岁时所作。鹅还是很高洁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羲之的关系,类于“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山阴妙术人传久,也说将鹅与右军”这样的诗词是层次不穷。而且对于鹅叫也向来列入清音之类,如“群鹅鼓舞扬清音”。
  
 至于牛羊猪,困困小时候虽然赶过,却也年久日长,已只是依稀记得。不过说羊时常想到苏武,“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还有便是“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至于其他,困困最喜欢这一句“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没有写牧童,但胜过写牧童,如此风情,现代人是学不来的,纵是写来,不外也是隔山看水,而且现代生活早抛开山野,有也是“飞车万里若驰电,无数高楼立两旁”。
 说起牛,简直是个异数,佛家常用牛来喻禅,最著名的莫过配十牛图的十牛诗,其中最有名的又是廓庵师远所写的十牛诗,而历代的诗词中,以来相喻的一样颇多。“春草肥牛脱鼻绳,菰蒲野鸭还飞去”,不仅是景,也是喻心,情景相融,妙趣横生;“度日只今闲水牯,知时从昔羡山鸡”,山鸡对镜而舞,则迷失自已本性。至于其他如“露地白牛“等更是显而易见。
 猪也是佛家常用到的一样家畜,不过猪却是多用来警世。纪均的《阅微草堂》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轮回业报的故事,屠夫所宰之猪前世也为屠夫,因宰猪犯下罪业,今世便投为猪落入他人刀下。唐代的寒山拾得分别有长诗述猪,当然都是劝人不要杀生的,如寒山的《诗三百》中所记:”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反道猪香。猪死抛水内,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所以喻虽浅,但众生相以概其中。拾得的《诗》更长,约摸数千字,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烹猪又宰羊,夸道甜如蜜。死后受波吒,更莫称冤屈。佛哀三界子,总是亲男女”,佛理虽如是,但人不肉食却也困难,是以还是看看“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这样农家生活的好。

诗词随思录(六)

七 红尘、青灯

  红尘,这个名词颇为有趣,西汉班固的《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红尘这里是形容尘埃的飞扬,车马人流不息,一片每繁华。而后来的红尘,在佛教输入下,便进一步成为世俗、官场、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等的代名词,抽象得如此,大约连“江湖”也难以相比。
 古代的诗词中大致上是这两种用法,不过红尘的用法似乎还有一样,类于绛尘,“水边清浅,不放红尘染污”,与皇城的胭脂河是绝然不同的。“紫陌红尘拂面来”,道路的过往车马、行人络绎不绝,只不过今天的环保还是略为欠到,北方的风沙暴困困未曾亲尝,无从说起,就是广东的广州,用作“黄尘”倒是比较确切。这也许古人对于尘埃的感情远胜今人吧,也许是古代的飞马、飞车所扬起的尘埃根本无法与今天相比。所谓“红尘冉冉长安路”,长安的情况困困是无从得知,不过现在大城市的柏油路两边绿化得不错,尤其是市区,更有洒水之类的,至于郊外,怕还是常有“满天尘埃扑面来, 难分南北与东西”吧。说远了,想当年“一骑红尘妃子笑”,那长安驿道的快马,那飞扬而起的尘土,今天的人远比杨贵妃幸福多了,"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交通的发达早把东西半球的物品在短时间内互流,更不用说是长安到增城这点小距离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逃出红尘、逍遥隐居成为看破官场、厌了繁华的中国士大夫口中、诗词中的常用字,“今古红尘,愁了人多少”,便忽而叹道“难住。难住。拂袖青山归去”。只是“红尘十里扬州过,更上迷楼一借山”,真正能够做到渔樵农耕的又有几多。所谓“扰扰匆匆,红尘满袖,自然心在溪山”,其实看破红尘又何须远离繁华,古人常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薮”,大可”红尘不到华堂里“;何况山野的寂静多也是名士所不能忍的,虽贪得“红尘不到,尽日鸟啼人静”,却也难耐红尘的风月情怀。

  说到看破红尘,便想起小说里的青灯古佛永相伴,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正册—惜春 》中就有一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纵是抛开这看破红尘,青灯一词依然是寂寞愁感的,或感叹岁华、或伤情怀、或叹兴亡。想像一下,孤馆深沉,夜阑寂静,“还自搴帷独坐、看青灯”,那情那景不消细说,油然而来的惆怅就像那灯光,淡淡而弥满。
  其实红尘也有沧桑在内,如”凄凉,怀故国,朝钟暮鼓,十载红尘“,与”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相比,读来那滋味大约无堪不同。而今”青灯“是很少有的了,在灯泡、日光灯下的人,还是如斯感触,那昏寂灰白的色彩依然如旧。“数茎白发悲秋後,一醆青灯病酒中”,遇遇乖张,怀才不遇,病酒独卧,比之那“青灯淡吐光,白发悄无语”的伤感是来得浓烈。文天祥的“鬼影青灯照孤坐,梦啼死血丹心破”此种救国无门的悲恨心里,鬼影、青灯、孤坐、梦啼、死血、丹心破,绝望的感觉极为强烈,比之“对青灯、感慨几兴亡”少了几份沧桑,多了几分悲壮。
  情场失意的女子,不论是否削去青丝、着上缁衣,还是拥枕夜卧,又是一番痴情。“一点青灯明更微,照人双泪垂”,辗转难寐,又道是“青灯依旧去年时,只缺少一人”,若是此时窗外冷雨飘零,又合当是“冷落青灯,点滴空阶雨”的凄恻场面。
  不过回到青灯古佛上,若是能如“不如我入香山社,一盏青灯说夜禅”这般,却也不枉青灯自照,免得又是“人愁却道是他愁”!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