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曲径通幽 话题讨论>>人物探讨>>晴雯与袭人>>为袭人辩——回伊洋

主题:为袭人辩——回伊洋
发信人: yining-l(多多)
整理人: chocho.1(2003-06-30 20:01:49), 站内信件
我说的"好"绝不是指等级与地位,而是现实社会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怎样一种处事态度。
评论袭人我想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她本质上是怎样一个人?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弄清楚一些干扰因素背后的真实。

1、关于云雨情。原文是这样写的:
……宝玉道:“一言难尽。”说着便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了.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
由此我们不难分析发生此事的诸般因素:
生理上的因素——很显然,袭人和宝玉都处于青春躁动期,而且袭人是先碰到"那些脏东西",明白之后"羞的红涨了脸面",然后是听宝玉说警幻所授云雨之情,最后宝"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
礼教因素:我们无从了解当时礼教的详细条款,但袭人应该很清楚的,她当时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知道那"不为越礼"(这一点我COPY whian上次的分析),也就是说,她和宝玉的"偷试"属于当时社会伦理道德所许可,至少是默许的范围里,充其量是一种私人生活琐事。
有了这两个前提,我们便不能妄自去猜测袭人在这件事上有什么动机和预谋,只能说她被动地接受了这种安排。所以,"云雨情"与否对袭人的人格来说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作为一个没受过任何教育没有任何文化而又地位低贱的少女,她的思想意识只能局限于当时社会的伦理道的意识形态之中,我们不应该用当代人的目光和理念去要求和衡量她;但此事对她的下意识是有着关键的影响的,从此她便在潜意识里把自已当成是宝玉的人,因此"待宝玉更为尽心",这为以后的"劝"和"我们"奠定了基础;

2、王夫人对她的垂青。
表面看来,是因为袭人在宝玉被毒打之后对王夫人说的那一番话促使王夫人认定了她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薄积厚发的结果,她的思想正统,心地纯良,办事有分寸而让人放心。如果用现在的目光看这确实不算什么,但至少不能说她积心处虑,而是性格使然。这也并不能说明袭人刻意去讨好王夫人,关键还是从她的思想意识出发为宝玉着想。袭人的性格温柔体贴,处处为他人着想,尤其为宝玉着想,这里举一个同时被讨厌袭人的朋友拿来当"罪证"的例子:
第十九回袭人要宝玉依三件事,其动机是"袭人自幼见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自是出于众小儿之外,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近来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觉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其中第二件是:"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他心里想着, 我家代代读书,只从有了你,不承望你不喜读书,已经他心里又气又愧了.而且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这些话,怎么怨得老爷不气, 不时时打你。叫别人怎么想你?",很多人据此认为袭人强迫宝玉读书求功名利禄,其实她只是要求宝玉"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而并不在意他是真喜读书还是假喜读书,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避免老爷时时生气,时时打宝玉,也避免宝玉被人说嘴,而且,这里也体现了袭人善解人意的一面——她能理解并体谅贾政的心情。这就难怪作者评价为"贤"了。
至于她对王夫人说的那番话,是基于一种担心,宝玉的被打对她来说已经是一种警示了,更有她见证了一个不见容于当时礼教的插曲,她不可能理解宝玉的什么精神世界,在她看来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宝玉成天跟其她姐妹厮混,现在已经出现做出可能比被毒打的后果更严重的丑事的前凑了,她这样做不是针对黛玉,而是出于"挽救"宝玉的动机,更何况她那些话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后果,王夫人检抄大观园有着更复杂的原因,这一点以往其他朋友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

3、自己的小算盘。
一个人追求什么,是由她(他)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和思想层次所决定的,袭人也有她自己的打算,相信晴雯也有,任何人都有。袭人的思想境界不可能象黛玉一样脱俗,那是不现实的。她的最好结局就是伴着宝玉平平安安渡过一生,她也希望将来那个"宝二奶"能包容她不刻薄她。也许有人说袭人这样很庸俗市侩,但她这样的要求并不过份,她并没有因此伤害任何人,她喜欢宝钗并私下希望将来的宝二奶是宝钗,这有什么错?她固然知道宝玉喜欢黛玉,但她也同样知道宝玉对宝钗也不错,对她来说这是一样的,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在正统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灵魂对爱情有什么深刻的体会理解,从而理解宝玉对黛玉和宝钗有什么不同。可笑的是有人把宝玉娶了宝钗也归罪到她的头上——一个下人如果竟能左右主子的婚姻大事,那大概也可以算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奇观了。

以上我只想说明一个事实,袭人是一个心地纯良,完全没有害人之心和野心的好人,我也不认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有什么嘲讽意味,袭人的结局反映出封建社会女奴的不幸现实,这同样让人心酸。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