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6-28 16:02:58), 站内信件
|
此篇属版聊。
1:我为什么要用袭人的骨气问题做文章?
24日晚,我看了你的《越来越不喜欢晴雯了》一文后。回文《还是喜欢晴
雯为好--和多多》在论说晴雯时使用了“骨气”一词。我认为说晴雯的性格特
征之一用骨气还算是合适些。
多多,是你在我的文章回复中用反问的方式首先把袭人与“骨气”一词联
系起来的吧。在我看来,“骨气”不能说明袭人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对她
的评价还有更合适判断才准确。我认为这是论辩对手的一个破绽,所以才借题
发挥。这只是一个论证方法的问题。
我不会把问题停留在骨气的问题上的。只是用它做一个话题去展开议论。
“拿"没骨气"来声讨袭人”,其实是对袭人不起作用的。因为袭人的
问题不仅仅是骨气的问题。那是无的放失了;再说,也不能说是“声讨”,各
自发表看法也是还袭人本来面目的最好方式。
2:评价大观园的丫头们,实在不是去苛求她们什么,而是读懂她们,理
解认识她们,通过对她们的理解和认识去欣赏红楼。
袭人,晴雯在同一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她们命运的最终结局却是一
个符号的--悲剧。
那么,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袭人没有象晴雯那样的去“骂人”,她用全
身心的去企图换取她的梦想,但她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不是哪个丫鬟都允许贾宝玉去吃她口上的口红吧!
袭人爱贾宝玉吗?贾宝玉爱袭人吗?丫鬟都要为主子去献身?
假设贾宝玉不出走,袭人能如愿以偿的达到她所要寻觅的幸福吗?
贾母慈祥,贾政儒柔,王夫人理智,那么金钗十二悲曲又怎么会产生呢?
《红楼梦》中有一股决定人们命运的“黑手”,逆其者亡了,顺其者照例
亡了。
袭人,晴雯等丫鬟们在同一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才产生出不同人物形象
的性格魅力来。而不同人物的表演又有着不同的意义。其中就不乏我们民族的
魂魄。
我们想探讨的正是这些。
民工的意义在于什么?它反映我们时代一定意义上的水准;它反映我们这
个世界各国一定意义上的水准。
哪个国家的城市中没有与城市人收入相差的民工群体?
相差的大小反映了国家经济力的水平。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民工有安分凭工作赚钱的;
也有不安分的。
看我们要从什么意义上去切入了。
如果说家乡困难,为了谋求幸福就在城市里参与造假,用死鸡,病猪做食
品赚黑心钱;盗窃,抢劫,坐台,卖淫等那就不是一个意义上的事情了。难道
说听了卖淫小姐声泪俱下的诉苦就鼓励她,那还得了?
我并非是想用一个绝对的事物去避实就虚的逃避主题。但是谋求幸福的概
念涵概太大了。
我说的这种现象不是民工的主流。
时代总有它的主流思想道德的水准。民族的魂魄之所在。
不能依据一种倾向去否定另一种倾向:
我声明,此问题到此为止。
3:对于“传说中的那位饿死不受嗟来之食的君子,我并不觉得特别伟大。
人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只要不出卖良心害人利已,我以为为自己的生命受点
委屈并不是什么特别羞耻的事,所以我对"饿死不受嗟来之食"和什么"饿死不食
周栗"之类的典故不但不感冒,而且很怀疑其真实性。”的问题不是我们讨论的
范围了。
谁也改变不了谁,谁也劝说不了谁。但是我总觉得看《红楼梦》要穿梭于
两个不同时期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之间。虚无主义或消极的观念是不好的。
用文章的方式去交流总会是有些碰撞的。这是文化属性的问题。但是,出
发点是善意的。望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