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ranklin6610(我思故我在)
整理人: coralberry(2003-07-04 09:26:43), 站内信件
|
一个人,当忍耐是他的生活主要方式,必然会对生活产生厌倦,产生迷惘。产生麻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目睹一个男童挥鞭驱赶一匹高头大马时,曾感叹,如果牛知道自己的力量要比人大得多的时候,人类将对它们无可耐何。
这几天,我有幸读了余华的两部小说:《在细雨中纳喊》《活着》,真是掩书而叹。深为主人公的命运和前途感慨。
这两部书被一些书评定位于余华创作老年期的作品,因为它少了作者以前的血腥场面的描写,转向了对作为世界主载的人的命运生存的思考和忧虑。这两部作品,无论从一些人物的细节描写上,还是从故事结构的安排上,都可见到作者的写作功力。
在《在细雨中纳喊》中,可以更多地体会到这一点。我读了之后,很多情节竟产生同感,好象自己也是书中的主人公,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一样。比如,书中的“我”的父亲对待将死的爷爷的态度以及“我”的爷爷对待父亲的虐待的无声反抗,都刻划得维妙维肖。在《活着》一书中,把主人公从阔少爷到平民这一转化过程都可体会到作者的功力。在叙述这些情节的时候,作者用的是平稳而安静的口吻,没有过多的感叹和感情,但读者却从中读到了其中的深深的叹息。
如果说,一部作品只是故事情节上精美,文字的华丽,那是不能成为一部杰出的作品的,之所以有人被称之为大师,那是因为文学在他们的身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流行的用身体写作的作家,用轻描淡写的方式表述人的故事,一些作家沉溺于散文追古式的快餐写作,都缺乏沉度和广度,这也是我国文学浮燥写作的现象,这样永远也产生不了文学大师。很高兴看到象余华这样中年轻作家在这一方面的努力。这也是他频频在国内国际上获奖的原因。
《在细雨中呐喊》通过“我”的叙述,把记忆中那些温馨的碎片收集起来,象收集希望一样,来对付内心那片日益扩大的阴影,正象书中有一句话所说的一样:“我用恶的方式,得到的却是另一种美好”,作者通过书中人物的不同命运结局,显示了人的生存中的焦虑。作者在描述些书的写作动机时说道“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密。只有当这些结束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密,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回忆的理由;书中的“我”,从一出生就充满不安和恐惧,这种状态,持续到成年,还是生活在惊恐和颤粟之中,其中原因让人深思。生活,在生产苦难的同时,也生产麻木,幽默和乐观。后者使前者变得可以忍受。这可能就是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活着”的哲学。而在《活着》一书中,对过与主人公相关人物的一个个死亡,冲击着人们对面临苦难时的焦虑。最后通过他与一头老牛为伴的结局,更让人俺目。我们生活着,面临着一个个不可预测的苦难,而自己所能做的,只是忍耐,忍耐,再忍耐,当自己变得对所有灾难都麻木的时候,生活反而轻松和活跃起来,这不能不说人一生的悲哀。
这两部书,也将中国的一些政治事件一笔带过,并没有作过多的描述,但从中却体会到与书中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且描写的人物都应该算是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可以从中体会到,那些生活在上层,高层的人物的命运。人们在一生的过程中,能平平安安地生活已属不易,而政治却是一只装在瓶子的魔鬼,一旦将制约它的绳子松开,那带给人们的就只有灾难。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在故事上作过多的描述和抗争,而是选择其所体现的主题:忍耐,是作者不想思考,还是心灵上的放弃?这不能不让我沉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