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83187(钱眼开)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02:25:58), 站内信件
|
(五)怎样去修养
如果人类各个都能自我约束,不侵害他人,反而能施惠于他人,在修养工夫上去着手,那么,人类彼此的纷争,必然是不会发生的。和平共处、互助合作、同心协力、创造大同,那这个世界上的人间净土,自然可以呈现出来。问题是人生存在人道中,又是把原有永恒的生命被业力分割开来,成为分生死的有形无常,在此生彼死、彼生此死之下,人们的心理越趋越于狭隘,而形成了封闭,把生活方式变成了自私自利的现实主义。当然我们是凡夫,不可能十全十美。而必有所缺陷,但过错难免,能常存忏悔之心并勤于忏悔,如能多多去修养,久而久之,过错悉不成就。因此,修养对于学佛的行者来说。的确重要得很。既然我们已知道修养的重要性,那要怎样去修养呢?简单的说,修养就是自律,也就是鼓舞向善、约束向恶的功夫;把自己的心性向着善、向着净、向着光明去,不让自己和心性向那恶的、染的、黑暗去。但一切众生和习性是易堕落的,所造成的染业多,净业少,因此自律就是鞭策自己向上爬;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明白知道许多不可为的事,还是做了,还是被拖下水了,但不能诿之于业力,一推了事,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我们有了坚定的信念,去琢磨自己,天下的事还有什么不通的。修养的工夫那岂不是轻而易举吗?我们已知修养是自律,那如何去自律?用什么方法自律呢?
第一、我们要了解向善是净化的第一步,善的范围包括很广,修养身心是一个步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二、确认修养是自我修持的基础,修持是修养的发轫。了解修养在学佛上的重要性。
第三、使个人的自我观念减低,乃至破除,而促使心量扩大。
第四、常思我执之害,从而忘我、破我达到无我。
第五、训练自己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伟大精神,常去协助别人,本身不要被孤独所牵制。
第六、研究待人接物之方式,如何文质彬彬、和蔼可亲、温文慈祥、雅而不俗、不亢不卑、不骄不谄。
第七、做人处事之分层叠次,依序不紊、心平气和、容人大量。
第八、于痛苦中磨练,化痛苦为甘味;于疲惫中磨练,化疲惫为安逸;于艰难中磨练,化艰难为易行;于毁谤中磨练,化毁谤为赞叹;于烦恼中磨练,化烦恼为菩提。
第九、对面不起念,对事莫动心,凡见诸有相,幻化皆非真。总论诸心,皆系幻化所作,若常观行,为上智人不化自化,化而无化。
第十、生气(嗔怒)为修行人之大敌!“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一念嗔怒起,火烧功德林。”世上有四种人,凡根的人,若是斗气,彼此纷争,互伤和气,二人皆失利,此是凡夫俗子必然现象,不足为奇。若有修养者,复分三种:如遇彼此争执时,下根人,生气而忍住不发;中根人,则如吃东西,已入腹中,随即消化掉;上根人,心如止水,若无其事,连 看也不看了。
第十一、常多看格言,座右铭,因果录、菜根谭等修养身心之书,对行为当有许多潜移默化之功能。
第十二、我们在生死苦海飘泊之中,绝对不可随波逐流,应启发自己的心智,坚决做中流砥柱。也就是说:虽然我们降生这个世间,我们顺俗而不流俗。譬如别人做的不正确、不规矩的事、我们也跟着做,就是流俗了。
第十三、随遇而安,就是对因缘所生法了解的极致,到哪里都有一种定力,都有一种不被冲击的气概。
第十四、忍辱负重是本身能担当度众生大愿,职责所在,必须堪受毁谤、批评、谩骂,而不动声色。
第十五、虚怀若谷,大智若愚,是我慢化尽的表徵。凡具大思想者,多有慢心,如能伏慢而化,自是气质非凡。
第十六、心如止水,不拒不迎,这是修养与修持两者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妙境,至此一切习气尽化无遗,甚为难得。
须知,天下的事微妙的很,其实圣人所察所觉是对的,凡夫一定否认,凡夫所看是对的(迷惑的),圣人以智慧观察,自然看得清清楚楚,凡夫所为偏差多多,按此论断,我们若依此修养,自可远离颠倒梦想,绝对不会排挤别人、攻讦别人,甚至表里不一致的作风。圣人所告示警觉我们的谦受益、满招损、失者得、得者失,就是这样子的呀!
以上不过所举荦荦大端,若能举一反三,依此类推,自应在修养工夫上的着力处,有所领会贯通,但愿学佛同修大家齐在修养上学习,相信佛教圈内该看到的是一团和气,慈悲极了的菩萨们,于焉形成。[本文摘自乐崇辉居士所著《慈云桥》一书。)
---- 我就是改進社會風氣
風靡萬千少女
提高年輕人內涵
刺激電影市場
美貌與智慧並重
英雄與俠義的化身
人稱玉樹臨風賽潘安
一朵梨花壓海棠的有志青年
---钱眼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