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jwld(灌吧灌吧灌吧灌)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2:46), 站内信件
|
宋代吉州第一个宰相刘沆
(2003年1月2日)
唐以后,吉州经济迅速崛起,人才大量涌现。有宋一代,它就出了三个大名鼎鼎的宰相,刘沆是其中的第一位。
刘沆(公元995--1060年)字冲之,号庐山,今永新县埠前乡三门前庙背村人。至道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995年10月14日),他出生在一个紫色雾气萦绕的美丽山村。祖景洪,父素,都是当地有名望的人。使刘沆感到自豪的是,他家村北的后隆山,曾经居住过唐代两位名宰相:一是"救时宰相"姚崇(公元650--721年),另一位是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小时候,刘沆听父老讲姚、牛的故事,心里很羡慕他们的相业,聪明洞(姚崇寓居的地方)、读书堂(牛僧孺建)便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
长大以后,刘沆倜傥任气。他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考取,逢人就自嘲说:"户人中进士、我为退士也。"因而不愿再去应试。后经他父亲极力勉励,才发愤读书,终于在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考中了第二名进士,成了吉州历史上第一个榜眼。
进士及第后,刘沆被授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他一上任,就果断地处理了积压数年之久的悬而未决的案件,平反了一些冤狱,显示出了公正办案、依法理政的好作风。当时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不顾民工死活,督役苛酷,人民苦不堪言。州县官吏畏惧他的横暴,装病在家不敢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刘沆不畏权势,大胆为民请命,直接上书皇帝,罢免了张怀信监督工程的官职。后来他知衡州时,当地大姓尹氏欺侮邻居父老子幼,伪造卖券,强行霸占其田产。邻居向州县上诉达二十年,但始终得不到公正解决。刘沆经过多方调查,秉公将田产判还给原主,并依法惩治了尹氏,为人民伸张了正义。
因为刘沆为官清廉,办事公道,能为民作主,所以深得民心。为此,朝廷升迁他为太常博士,以后又历任三司度支、户部判宫、同修起居注,然后又扌翟 右正言、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宋仁宗统治时期,西夏、契丹不断入侵,外患困扰着边境。宋廷奉行"守内虚外"政策,每年都要向西夏、契丹交纳数以百万计的银、绢等物,以求取得暂时的安宁。当时刘沆站在主战派的立场上,坚决反对割地、纳币等各种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行为。他奉命出使契丹,大气凛凛,严词拒绝对方的无理要求。契丹负责接待的官员杜防,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便在宴会中拼命劝酒,企图把刘沆灌醉,使他醉后失言。作为宋朝的外交使节,刘沆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后果,所以时时都注意保持高度的警惕。对于杜防的劝酒,他喝了几杯酒后便佯装醉意,于是拂袖而起,大骂其无赖,使杜防的阴谋没有得逞。这事传到宋廷,竟使朝中的群臣议论纷纷。他们向皇帝进谗言,造事生非,结果把刘沆贬谪到潭州,不久又降知和州,改右谏议大夫、知江州。
刘沆的性格是刚毅的。宦海的沉浮,并没有使他失去和奸佞邪恶作斗争的勇气。后来,他调回京城,知审刑院,改知永兴军。不久,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开封府是帝都之所在地,皇亲国戚多,权贵近臣多,达官贵人多,历来难治。刘沆上任,执法严明。对朝中的隐患,他能大胆揭发;对朝中的积弊,他能一一指出;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他见之就深恶痛绝。他的正直元私的品格,他的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既使人敬仰,又使人畏惧。
皇佑 三年(公元1051年)三月,刘沆由尚书工部侍郎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政事多由宰相决断,副相不过备位而已。刘沆任职后,积极参与国事决策,重大问题多廷议解决,对政事有所救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八月,刘沆又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当时中书省任官多近臣举荐,刘沆向皇帝进言指出其三弊:一、近臣保荐,多出私门,为浮薄权豪之流的互相交易;二、近臣陈旬亲属,求近地,求京宫,不愿去边远之地;三、叙劳干进,以法则轻,以例则厚,持政不平。为此,刘沆恳切希望皇帝能革除这用人上的三弊,使真正有才德的人,能挑选到政府部门中来。仁宗接受了刘沆的意见,诏令照此施行,这使得那班近幸极为不满。 刘沆反对近臣拉关系,走后门,任用不才之人,而他本人则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力举荐贤才,为安邦治国尽力尽责。当时欧阳修被谗出守同州,刘沆方提举修《唐书》,于是便向皇帝建议把欧阳修留在史馆修书。过后不久,刘沆又利用自己担任宰相的威望,推荐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欧阳修不负众望,与宋祁等同心协力,终于编修成一部高水平的《新唐书》。
刘沆荐人,不为私利,完全出于公心。他引富弼共政.勉其大展经纶,使富弼感激不尽。刘沆罢相后,富弼写了一封信给他,仍不忘此事:"每辱公勉以尽瘁、镇静,有所植立,其如五年无补何?虽强自愤励,恐终负教诲。北望恩馆,神爽蜚越。"周必大读了这封信后感慨地说:"观富公书词如此,则公平日荐迸可知。"他的结论是:刘沆"在相位,惟务进贤。"(《后隆堂本末记》)。
在中国,国与家密不可分:国由家所组成,家为国所保护。爱国必爱家,爱家更爱国。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刘沆,对生他养育他的故土倾注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民间传说有一次刘沆回永新省亲,看见家乡父老和兄弟姐妹正在禾河上筑陂引水,心里十分高兴。但因工程浩大,民工有些信心不足。为了鼓舞大家的劲头,他把自己穿的外袍脱下来悬挂在工地上,勉励大家说:"我全力支持修陂。见袍如见我,只要大家有决心,水陂一定能修成!"在刘沆的鼓励和支持下,水陂终于顺利修成。家乡人民为了纪念刘沆对水利事业的支持,于是把这座水陂取名为"袍陂"。朝代更迭,岁月流逝,但袍陂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解放后,人民政府结合兴建水电站,对袍陂进行了重大修复,使这座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水利工程焕发着新的英姿,更多更大地造福于人民。
刘沆为相,敢于启用贤人,救正时弊。他的这种刚正的性格,自然要得罪于一些小人。故他任相不到两年,就被人弹劾,于嘉佑 元年(公元1056年)十月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工部尚书、知应天府,后又迁刑部尚书,徙陈州。 仕途的坎坷,为政的艰难,壮志的难酬,不能不给刘沆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他虽然尽力排除心理压力,尽职尽责做好地方的事情,但心情总有那么一点不愉快,终于在嘉佑 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060年4月1日)卒于陈州治所,享年66岁。噩耗传来,仁宗十分悲痛,阙朝三日志哀,并亲为墓碑篆写"思贤之碑"四个大字,诏赠左仆射兼侍中。其亲属护柩葬于永新思贤乡遗直里(在后隆山前)。神宗时,复赠太师、中书尚书令,追封兖国公、吴国公;徽宗时,加封秦国公,赠楚国公,谥文安。
刘沆逝世,举国悼之。仁宗皇帝赵祯和诗人梅尧臣、欧阳修等都写了挽诗。仁宗的挽诗对刘沆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早富经纶业,终成辅弼功。立朝无党势,为国尽公忠。此日悲遗直,谁人嗣匪躬?深嗟亡一鉴,何以慰予衷!"(载《永新县志》一代文宗欧阳修则写了两着挽诗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其五律云:"南国邻乡邑,东都并隽游。赐袍联唱第,命相见封侯。念昔趋黄门,相看笑白头。盛衰同俯仰,旌旄送山丘。"其七律云:"连章相府辞荣宠,拥旆名都出镇临。年少已推能宰社,乡人终不见挥金。长蛟息浪归帆稳,乔木生烟蔽日深。平昔家庭敦友爱,可怜松木贾 亦连阴。"(《居士外集》卷七)
隆山苍苍,禾水悠悠。刘沆的名字,与天地长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