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吉安>>【吉安概况】区县介绍:新干县

主题:【吉安概况】区县介绍:新干县
发信人: zjwld(煮夜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2:45), 站内信件
新干县 
 
 
  
■ 地理位置

    新干县们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吉安市北部,东邻乐安,南联永丰、峡江,西接新余,北毗樟树、丰城。县境东西相距42公里,南北相距52公里。

■ 自然资源 

    我县境内地势东南、东北高,逐步向中部、西北部倾斜,属吉泰盆地向鄱阳湖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12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60%,耕地、果园面积占29%,水面和村庄道路建设占6%。全县平均海拔125米。境内最高峰为玉华山,海拔1169.1米,最低点在三湖赣江河面,海拔34米.我县气候条件优越.县境地处东径115°58'至115°44'、北纬27°30'至27 o58'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各,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极端气温为-8.9°C和40.5 °C,年平均气温为17.6°C,年平均日照1702小明,年平均降雨量1562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73天.自然资源丰富,1998年全县有耕地面积28852公顷,林业用地71665公顷,森林面积12482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4%,活立木蓄积量为196万立方米;全县有大小河流49条,主要河流有赣江河段、沂江河、湄汀河和溧江河,总流域面积1162.3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14%,有效灌溉面积2512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7.1%,水利蕴藏量1.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资源0.55万千瓦.全县有小(二)型以上水库99座,实际可养殖水面3067公顷;县境内已发现金属矿藏12种,非金属矿藏10种,主要有铜、锡、铁、钴、钨、金铀、盐、萤石、瓷土、石灰石、煤等,另外铜矿、稀土金属、煤矿等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 行政区划 

    新干县历史悠久,为江西十八古县之一。新始于殷商,秦时建立县制(包括今樟树、新干、峡江),汉时定名为新淦,1957年5月改名为新干。1998年底全县设5个镇、9个乡、1个国营农场和1个国营林场,169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委会,1252个村民小组,县治金川镇。1998年全县总户数8.5万户,全县总人口29.2万人,其中男性15.3万人,女性13.9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4人。全县有10个少数民族,民夜长梦多成主要为汉族,占全县人口995以上。 

■ 综合实力

    建国50年来,新干的经济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干人民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全县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9.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40亿元,第二产业2.86亿元,第三产业2.59亿元,分别比1978年年均增长13.5%、20.4%、21.1%.1978年至1998年,一、二、三产业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71.7:15.1:13.2变为1998年的43.9:28.7:27.4.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获得全面发展。一是农业经济由缓慢发展向全面迅速发展转变。199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8倍,平均第年递增4.6%,粮食、油料、水果、禽蛋、肉类产量、水产品等农产品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二是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变。1985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78.1%,其他各业只占21.9%,1998年农业产值下降到63.3%,其它各业则上升到36.7% ;就农业内部来说,已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向以粮为主,林、牧、渔业并举转变.1978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9.1%,1998年为51.8%,而林、牧、渔业则由20.86%上升到48.2%;在种植业中,1998年粮食作物的产值占种植业65.8%,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产值占种植业的34.2%.三是由过去的自给半自给农业模式向商品经济转变.农业商品率由1978年的34.5%上升到1998年的65.9%.四是由低质、低产、低效向优质、高产、高效转变。1998年,水稻播种面积每公顷产量5218公斤,比1949年增加3561公斤。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业的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县正大力发展有本地特点的特色农业,现已建成柑桔、粮食、竹木、瓜菜、油菜、中药材、生猪、水产等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五是由传统耕作技术向现代化农业转变。1998年,全县农村机械总动力达86618千瓦,比1969年增长12倍。随着农业机械大量增加,农业机械化、电器化水平也迅速提高。1998年每公顷耕地用电量达99千瓦小时,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143公斤。 

■ 工业经济 

    建国以来,我县依托丰富的资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较快发展。一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1949年全县仅有石印刷、土纺织、食品作坊以及铁木篾个体手工业,工业总产值只有185万元。199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数为1243个,工业总产值达7.2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其中"八五"时期平均递增23.3%.乡镇工业异军崛起,单位数由1958年的12个,增加到1998年的1176个,工业总产值由1958年188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4.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增加到61%.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工业在全县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1957年的48.9:51.1:0变化为1998年27.6:34.4:38.0.轻重工业结构已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1998年轻工业完成产值4.45亿元,重工业完成产值2.84万元,轻重工业比例由1957年的73:27变化为1998年的61:39.二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98年食用盐77889万吨,比1987年增长39倍;木材5.4万立方米,比1949年增长270%,机制纸及纸板2383吨,比1972年增长149倍;发电量1053万千瓦时,比1951年增长329倍.三是已基本形成了以盐化工、建材、粮食饲料三大产业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1998年全县拥有一个年产食用盐9万吨的精制盐厂,一个年产水泥8万吨的水泥厂,大小玻璃制品厂6个,年产玻璃2664吨,以及饲料加工企业15个,年产饲料3.38万吨. 

■ 交通邮电

    县境内交通方便,已初步开成了以县城金川镇为中心,以京九铁路、105国道以及正在修建的昌赣高速公路为干线,外通各县、市,内联各乡、镇、村的交通运输网络。1998年,全县境内有公路87条,公路通车里程684公里,比1949年增加647公里。贯穿全县8个乡镇的公路干线新七石油路二期工程已近尾声;全县铁路营运里程43公里;赣江河段流经八个乡镇,并有沂江河段、袁河河段、湄湘河、溧江河四条支流。赣江河段建有货运码头9处,汽车轮渡口2处,行人渡口17处。邮电事业发展迅速,1998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852万元,比1949年增长1684倍。全县无线电寻呼系统、大哥大和各乡镇程控交换、数字微波、光缆传输为主,设备、技术先进的电信网和邮件计算机处理为主的现代邮政网。 

■ 固定资产投资 

    建国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固定投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投资总量增长迅速。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产。1978年至199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12.27亿元,平均每年达5842成元,集体单位完成3.11亿元,平均每年为1481万元,集体单位完成2.02亿元,平均每年为960万元,城乡居民完成7.14亿元,平均每年为3401万元. 

■ 城镇建设 

    建国初期,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用水都得肩挑手提,住房差,交通不便。改革开放20年后,随着投资渠道的拓宽,投资力度的加大,城镇建设的投入逐步增加,我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全县城镇自来水用水普及率达84.2%,人均用水50号;城镇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9.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拥有房面积35。7平方米;约60%的城镇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煤和柴,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液化气;各种档次的公交车满足了居民生产生活所需。随着城市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迅速带动了一批经济实力较强、交通方便、设施配套、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乡镇的崛起,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 商贸外经 

    新干一向是"商贾云集"的繁荣之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放宽、搞活等各项改革措施,商品流通发生了深刻变化,集体、个体商业、饮食业和城乡集市贸易都有了迅速发展,城乡市场空前繁荣。1949年,全县商店仅543家,从业人员778人。1998年,全县商业网点4688个,从业人员8428人,其中各类专业批发公司28人。1998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42亿元,比1949年增长253倍,农贸市场21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587万元。全省第一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赣中药材市场,规模较大,是江南中药材交易集散地,现有药商700余人,经营药材品种达300余种。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全县现有外向型企业20家,1998年,累计招商项目67个,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4万美元,区外资金3614万元。 

■ 财政金融

    我县财政、税务部门不断采取措施,广辟财源,强化征管,确保了财政收入的增加。199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827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68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96倍和74倍,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67.2万元和128.2万元。金融形势较为稳定,各项存贷款规模逐步扩大,1998年末,全县各银行存款余额71405万元,比1950年年均递增24。9%,银行贷款余额70893万元,比1950年年均递增25.9%。 

■ 人民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经历了贫困、解决温饱阶段的基础上,正向殷实的小康生活发展。1998年,职工年人均工资4266元,比1957年的476元增长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306.5元增加到1998年的2268元.随着收入的增加,食品消费开始摆脱过去那种以粮为主的粗放消费方式,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方便等集约方式转变;衣着消费在实现由“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向“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转换后,近几年又开始转向电话、家用电脑、小汽车、商品房等新的消费"热点"。人民的环境、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住房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1998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参加各种人身保险有2.83万人。

■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县现有文化团体17个,影剧院 15个。新华书店年图书发行量达219万册,县公共图书馆藏书3 . 2万册.县城已建有线电视台1个,可同时收转12套电视节目.全县乡乡镇镇都开通了广播和有线电视,并有62个行政村建成独立的有线电视网络。 1998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95所,在校学生5.2万人,教职员工3499人,全县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无文盲县目标.全县现有卫生医疗机构50个,医务人员1030人。

■ 经济改革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思想,大胆探索,积极推进以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经济体制革实现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实施以国有企业改革重点“"二号强攻行动”。1998年,全县已有48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行不同式的改制,改制面达100%,其中:拍卖出售6户、组建企业集团2户、引资嫁接1、股份合作2户、分块搞活3户、兼并1户、租赁21户、其它形式12户。企业经济益普遍好转。二是不断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几年来,我县在认真总结国合商业业"国有民营"、"社有私营"的经验的基础上,又成功地推行了国合商业租赁经营改革。三是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新发展了一?quot;基地加农户"、"市场连农户"、"工厂带农户"等社会化服务实体。四是建立和完善了以基本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 名胜古迹 

    新干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颇多,全县有玉华山、窑里水库两个风景区,全县名胜古迹有商墓青铜器王国旧址、战国粮仓遗址、商周牛城遗址、苏轼题写的惠政桥、岳飞点将台、状元塔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 未来展望

     面对世纪之交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呼应京九,借路兴县,优化农业,强攻工业,繁荣第三产业,加快撤县建市步代,加速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尽快形成和强化以县城为中心,以京九沿线及105国道为主轴,南北拓展,东西辐射,形成“一城、二镇、三市、四带”新格局,力争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1亿元,乡镇以上工业产值8.5亿元,财政收入9000万元以上,城区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努力把一个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昌盛、社会稳定、生活小康的新干带入二十一世纪。2010年的远景目标是: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1。1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化、法制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代,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