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新余>>新余名人之黄子澄

主题:新余名人之黄子澄
发信人: sanderyiao(一休)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9:01:39), 站内信件
黄子澄,更字伯渊,明朝分宜澧源(今为大冈山乡大坑村)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靖难”,是明成祖朱棣篡夺他侄子允(火加文)帝位遁词。结果是朱棣得逞了。黄子澄是忠于朱允(火加文)的,在这所谓“靖难之役”的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做了“无惭臣节”的牺牲品。“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是封建社会的准则。由于黄子澄惭臣节,不降服朱棣,被朱棣残酷地杀害,还祸连十族,所以旧时的士子都歌唱黄子澄的节义,鞭挞朱棣的凶残,如赵逊颜的《过太常祠》诗曰如公节义振义秋,不负科名第一流。(上日下兆)错计纾忧更切,景隆荐误恨难收。一朝鼎镬君臣薄,异代蒸尝奸宄羞。最是伤心株连处,还多十族双眸。这诗在赞叹疾风劲草、百折不移的黄子澄,针砭鼎镬臣僚、株连十族的朱棣的同时,还对黄子澄参与这场斗争的得失作了评价。因他学识优异,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乡试第二名,十八年会度第一名,廷试,取一甲第三名,即探花。

子澄年少时便发愤读书,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黄子澄在精通经史的同时,对文学也肯下功夫。他的诗文委有造诣,且才思敏捷。据《曝书亭诗话》记载:他去蒙山石门初次拜谒梁寅时,梁寅令他作《枯梅》诗,他稍事想索,一首好诗就出来了。

黄子澄于洪武十八年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修撰,伴读东宫,到皇太孙朱允(火加文)即帝位,官至太常寺卿,为太学士,与兵部尚书齐泰一起,同参国政,辅佐朱允(火加文)。

子澄与齐泰本是书生,不谙于军事。燕军南下,朝廷大将军耿炳文率大军北伐,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与燕军对抗时,败得一塌糊涂,当时子澄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虑。因荐李景隆(封曹国公)代炳文,说景隆娴熟兵事,堪大任。谁知景隆也是个草苞,治军无方,将兵五十万,开始在白沟河等地吃败仗,以后又在济南城下惨败,丧师数十万。允(火加文)着急了,将景隆召还,撤了他的职,赦他死罪。子澄恸哭请求允(火加文)将景隆正法,以激励将士,允(火加文)仁慈,不听。子澄伤心地捶着胸脯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并作《李景隆师败》一诗以记其悲愤。



----
我是一只被人打的满地找牙的蚂蚁
我是一只被人拨掉两根头发的蚂蚱
我是一只被人砍去两只手臂的瓢虫
我是一只被人斩了所有大腿的蜈蚣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