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萍乡>>萍乡的美丽历史一

主题:萍乡的美丽历史一
发信人: knitle(崎路人)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8:56:53), 站内信件
哥老会反清起义 
清光绪十八年(1892)七月二十八日凌晨,萍乡、宜春、万载、莲花、安福、醴陵等县哥老会9000余人,在萍乡大里市上坳口祭旗起义,尊邓海山为正龙头及楚氏一王,统领全军;罗凤冈为平南王,兼总办粮台;李保山为保兵元帅,黄仁伢为三大王。起义军发布告示,称奉九龙山大明主后裔之命,推翻清王朝,光复明室,铲富济贫。最初计划兵分两路:一路经芦溪、宣风,攻袁州府。一路经上埠、高岗埠,攻打萍乡县城,然后乘胜攻取醴陵。不料祭旗时,大风刮倒旗杆,许多会友认为兆头不好,纷纷离去。因而原定计划被打乱。只得在大安里整顿各路队伍,派兵在山口岩设关把守,另派一支队伍攻打芦溪镇的团练,缴获了一批武器。 起义震动朝野,清廷即令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江西巡抚派兵镇压。起义军留罗凤冈等守山,由邓海山率兵攻萍乡县城。八月初三日,邓率起义军2000余人,出山口岩,经上埠、坂田,向县城进发,在马坪击败地主豪绅的团练,傍晚在南坑宿营,当夜与从县城向南坑奔袭的官军展开了一场大战。带兵先锋李保山英勇战死。南坑之战虽然受挫,但邓海山还是按原定计划,率部经麻山、黄堂洲转战湘东,初五日在湘东与长平方面的李金山所部200多人会合,驻扎在湘东街上。当日计划一同攻取醴陵县城。不料参与这一计划的杞木哥老会头目、讼棍李有芗叛变。当夜李潜往醴陵,向清军首领余虎恩密报起义军的计划,并带领杞木李氏团练,打着哥老会的旗帜向湘东开来。邓海山把他当成自己人前去迎接,李带着团练和反动军队冲上前来,与起义军在湘东大战一场。起义军虽然消灭了许多敌人,但终因事先没有防备,加上湖南方面来的敌人也于这时赶到,因而腹背受敌大败。邓海山只身逃出。八月十三日,隐藏在柳源的邓海山被俘。 起义军在湘东失败以后,留守在大安里的罗凤冈率领的起义军仍深沟高垒,英勇抗击清军的进剿。八月十七日,官军刚字、吉字、振武三营大批军队,从黄峰岭、张家坊、山口岩分三路进攻,起义军被困无援,罗凤冈、罗狗仔等在黄峰岭被俘。坚守天王寨的黄仁伢血战到底,给敌人很大杀伤,后部尽牺牲。起义军各处寨卡全部被烧毁。 八月二十八日,邓海山、罗凤冈被杀害于南昌,轰轰烈烈的一场农民起义失败了。 

 

萍浏醴起义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天,在日本留学的同盟会萍乡籍会员蔡绍南,和湖南衡山籍会员刘道一奉黄兴派遣回国,策划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蔡、刘二人回国后,与各路首领约在同年的五月开会。会中宣称奉孙中山之命,组织革命机关。会议推举浏阳哥老会首领龚春台为“大哥”,以“忠孝仁义”堂为最高机关,接受同盟会的纲领和指挥。会后,各路首领分头发展组织,进行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同年六月,蔡绍南与各首领在萍乡北部的大岭下弹子坑慧历寺再次举行会议,讨论起义所需军火和钱粮各事,派蔡绍南、魏宗铨赴日本向孙中山报告请示。蔡、魏二人到达上海正拟东渡日本时,萍浏醴三县交界处麻石的会党遭到清烟的进攻,情况危急。龚春台急电召回蔡、魏二人商议,蔡、魏、龚等商定在当十二月官府封印期内举事。拟兵发三路:一据萍乡安源为根据地;一据浏阳、醴陵,进攻长沙;一据万载、宜春,东出瑞州(上高)、南昌,进取江南。但之后陆续发生会党首领被捕、被害事件,鉴于当前形势危急,一部分首领要求提前举事,一部分首领则主张等国外军械运到后再发动,争论至深夜仍无定论。原上栗武教师会首领廖不能宝等不愿再拖延,召集二、三千人,树起“大汉”白旗,率先发难起事。蔡、龚、魏等见大势已成,只得以洪江会总机关名义,通知各地洪江会同时起义。这样,比原定计划提前两个多月。于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1906年12月4日)爆发了萍浏醴起义。 起义军定名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推举龚春台为都督,统领全军。蔡绍南为左卫都统领兼钱库督粮司,廖叔宝为前营统带。发布《中华国发军起义檄文》,宣告奉中华发国政府令,遵循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檄文历数清廷腐败卖国行为,宣布起义军的目的是建立共和民国。 十月二十一日,起义以萍乡高家台会众为主力,起义军共1万余人,分3路攻入上栗市。桐木和宜春兹化的洪江会数千人得到号令,速占领桐木。安源附近和宣风、芦溪等处煤矿工人得知起义爆民,纷纷加入起义军。当时报纸报道:这些地方“矿井辞工者每日以百数计。”此次起义还波及到宜春、万载、修水、衡山、湘潭、平江等县,陆续投入起义战斗的共约3万余人,基本群众是农民、手工业工人、煤矿工人和陶瓷工人,少数巡防营士兵和知识分子。此外浏阳东乡和北乡以姜守旦为首的洪福会数千人,皆投入起义之中,表示愿与洪江会实行军事上的合作。 起义震动了国内外,国内一些报纸辟专栏逐日报道“萍乡乱耗”、“萍匪乱事”。外国报刊也纷纷报道起义消息。各地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为之震奋,旅日同盟会会员纷纷向总部请求回国参加战斗。孙中山连日与会员商讨支持萍浏醴革命军办法,专人派往萍乡、醴陵联络,有的则分赴各地,响应萍浏醴起义。清王朝对声势浩 大的起义,惊恐万分,即该派军队镇压,这次起义期间,清廷出动兵力四、五万人,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清廷镇压人民反抗出支兵力最多的一次。起义之初,义军处于进攻阶段,所向披靡,大败官军。但不几天,各官军陆续赶到,起义军很快转入劣势。十月二十六日,起义军虽然英勇迎战,坚守阵地,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此后起义转向衰落。在十月二十七日、十一月初六和同年的十二月,起义军缕缕失败,起义至此也最后以失败告终。起义被镇压后,刘道一、魏宗铨被捕就义,蔡绍南匿藏广西。清朝政府厉行清乡,四处搜捕,屠杀起义者。在这次起义过程中被杀的达万人以上。 




----
注意來!當今的武林,無人能看清我冷劍白狐的冷劍是如何出鞘入鞘,連你也不例外!      
你惨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