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物华天宝·美丽江西】
>>九江>>延续千年的命名之争

主题:延续千年的命名之争
发信人: knitle(非凡公子-倚云-)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8:55:54), 站内信件
延续千年的石钟山命名之争 

    在祖国的山河中,恐怕很少有哪一处像石钟山那样,有关它命名缘由的争论延续了1000多年,不少学者名流卷入了争论,其中最有名的是宋代的苏轼。
    争论中苏轼写了篇《石钟山记》。由于文章写得好,千百年来,《石钟山记》广为流传,在中学课本中,该文一直作为重点古文入选。“江山名人两相映”,石钟山也因苏轼和他的《石钟山记》名扬海内,妇孺皆知。后人为感激苏东坡,特地在石钟山建“怀苏亭”纪念这位文豪。
    石钟山在庐山东北麓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海拔57米,周围数里左右。因为这里有两座石钟山,所以两山所在地湖口县县城又称“双钟镇”。人们习惯上所指的石钟山,是紧靠长江的这一座,又称下石钟山。 石钟山称谓最早见于文字是在汉代桑钦(一说是晋朝的郭璞)所著的《水经》中。《水经》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书中对石钟山仅提了一句“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到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66—527年)为《水经注》作注,写了20倍于《水经》的《水经注》,在《水经注》中,郦道元第一次提出了石钟山之所以以钟命名的原因,是由于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也许郦道元说得太简略了一点,所以到了唐元和年间,在江州(九江)任刺史的李渤为了进一步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根由,特地去石钟山考察了一番,写了篇《辨石钟山记》。这篇文章虽比不上后来苏轼的《石钟山记》,但也文彩斐然,行文流畅,推理严密。李渤在文章中说:他在石钟山下的深潭边发现两块巨石,用东西敲打二石,南边的那块声音厚重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则声音清亮高亢。所以他得出结论: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在于此山的大石能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可是后人对郦与李的解释都不够满意,北宋大诗人苏轼就是一个。
    苏轼是位有心人,他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前人虽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离湖北黄州(今黄冈)赴汝州上任,兼送长子苏迈去德兴县,有机会亲临石钟山,解开自己多年来的疑惑。他们到石钟山后,山寺僧人派了两位小童领着苏氏父子,在乱石中拣了几块大石用斧头敲击,发出咚咚的声响,苏轼当然不信,只是笑而不言。当夜,他与儿子苏迈乘小船亲临石钟山下绝壁,进行实地考察。这是一个月明之夜,父子俩看到了月影里侧立千尺的巨石,听到了云霄间惊鹘的鸣叫与山谷中鹳鹤令人心悸的啼声。他们发现了石穴石罅同风水相吞吐发出奇特的声响。原来,石钟山下的岩石“空中而多窍”,波浪冲击石洞石穴,水石相搏发出钟鼓之声……苏轼恍然大悟,以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根由。他喜不自禁,月夜归舟,即写出了名文《石钟山记》。文中叹息郦道元言之不详,嘲笑李渤缺乏探险精神。
    苏轼为一代文豪,诗、文、画、书法都足以雄视百代,世称“李(白)江苏(轼)海”。《石钟山记》一问世,人们便被它的推理、气势所折服。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道:“坡公此记,议论,天下之名言也;笔力,天下之至文也。” 从此,关于石钟山命名之争,似乎也因苏轼一锤定音,告一段落。
    苏轼的《石钟山记》尽管写得好,但他得出的结论仍令人生疑。到了明、清时期,一些敢于独立思考和勤于实地考察的人,仍在辛勤地探索石钟山命名的秘密。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虽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调查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条件:江湖水位,冬夏悬殊极大。苏轼到石钟山是农历六月,正是鄱阳湖洪水季节。唯有冬天水退,石钟山下洞口才会大部分露出水面。冬、夏相比较,石钟山的秘密才便于有心者了解。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山(包括上石钟山­——引者)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俞樾在自己的《春在堂随笔》中批评苏轼:“东坡当时,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这就使人不免为苏轼感到遗憾了。想当年苏东坡月夜归来,是多么洋洋自得,他在《石钟山记》中,那样自信,又是叹郦道元的简单,又是笑李渤的浅薄,谁知大文豪自己也不高明。倘诗人地下有知,该尴尬一笑吧?真是人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郦、李、苏解释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尽管不完全一样,但都是从声音的角度出发,俞樾与他们不同,他从山形状的角度考察。后来,有人认为:石钟山命名,“形”与“声”都是其因素之一。它既有形如覆钟的一面,又有水石相吞吐,声若洪钟的一面。(胡传钊《石钟山志序》)从此,关于石钟山命名之争才渐告结束,世人的认识也趋于一致。
    石钟山据江湖交汇之处,号称“江湖锁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在石钟山水域中箭,身死兵败;太平天国与曾国藩湘军激战,此山为重要据点,李烈钧讨伐袁世凯,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石钟山虽是座弹丸小岛,但怪石嶙峋,林木葱郁。登临纵目,长江、庐山、鄱阳湖尽收眼底,令人胸襟大开。



----
 
你惨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