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jwld(水瘾又犯了)
整理人: fan_z(2003-06-02 08:55:54), 站内信件
|
【九江概况】之区县介绍: 瑞昌县 ZT
历史沿革 瑞昌历史悠久,自建市以来,迄今已有1056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繁衍。春秋战国时,瑞昌地先后属楚、吴、越、秦,属九江郡。汉至唐初,先后为柴桑、寻阳、湓城、浔阳县地。唐建中四年(783),设赤乌场。五代南唐升元三年(939),升场为县,定名瑞昌。民国38年5月瑞昌解放,隶属九江专区。199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更名为瑞昌市至今。市区所在地湓城,是一座有795年历史的古城,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气候 瑞昌地处赣西北,长江中游南岸,东邻九江,南接德安、武宁,西毗湖北阳新,北与湖北武穴隔江相望,素有长江入赣第一市之称。辖区总面积1423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人,现辖2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14个乡,2个林场,1个农场,共203个村委会。现有耕地187平方公里,山地675平方公里,水面67平方公里。瑞昌境处亚热带北缘湿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为16.5摄氏度,无霜期254.3天,降水量1393.6毫米,年平均日照1890.3小时。
自然资源 瑞昌资源丰富。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下贮有数以万吨计的金、银、铜、铁、铅、锌、钨、锰、钼等十多种金属矿,其中黄金储量居江西之首;有数以亿吨计的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石英砂以及煤、硫等非金属矿;长江赤湖还可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旅游资源 人文景观 铜岭殷商矿冶遗址,记载着瑞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然景观 人民公园、柳湖公园景色怡人;峨嵋溶洞群幽险奇特;青山省级森林公园风光旖旎,是避暑疗养胜地;龙口源水区山水相映,美不胜收,赤湖一碧万顷,渔歌互答。
交通邮电 瑞昌交通便捷。水运有长江黄金水道和码头港,上水直航武汉、重庆,下水直航九江、南京、上海。武(汉)九(江)铁路横贯境域,货运、客运可经由南昌、武汉等地与全国各大城市连通。国道316线、九界公路、瑞鸦公路沟通湘、鄂、赣省际交通。 空运有与市区仅距30公里的庐山机场。通讯事业发达。已拥有程控电话超万门,并拥有光缆、微波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可提供图象传真、电传、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等服务,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业务。
经济状况 瑞昌坚持走“农业稳市、工业立市、科教兴市”的发展路子,经济建设成就辉煌。农业立足优势搞开发,突出特色抓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格局,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9%,林牧副渔各业的比重达51%,在调整结构的基础上,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6%。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4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94万亩。江西省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国家级官田湖四大家鱼养殖基地和青虾良种繁育基地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先后崛起,瑞昌农业基础地位日益巩固。工业基本形成矿冶、机械、纺织、建材、造纸、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和市属国有企业、部门工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四轮驱动的新格局。目前市属企业155 家,其中财政独立核算企业16家,总资产3.5亿元。工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1997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7.88亿元;工业从业人员2.4万人。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3%、43%、34%。
文教科技 拥有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有广播有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报社各1家。全市27个乡镇场都已开通有线电视, 家庭电视普及率达95%以上。现有各类学校488所,在校学生7.4 万余人,职业学校5所。全市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普及率达71%,脱盲率达100%。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17名,其中中高级职称1291名。1978─1999年,共有5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部)、市(地)奖励,其中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10项。
城市建设 道路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新、改、扩建襄溪大道、浔阳路、赤乌东路、杨林大道、建设西路、求知路、圣门南路、赤乌中路等一大批城市道路;完成了荆林路、罗湖路、圣门路、建设东路、人民北路等道路的填补和修复工程;城区各主要街道的人行道进行了硬化彩化。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开通了3 路公共汽车,设立了公交车辆停靠站点22个。集贸市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相继建成了兵马垅、青龙、白龙、柳湖集贸市场。城市卫生日趋规范化,目前我市饮用水末梢水混浊度、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余氯合格率均在98%以上,达到了国家标准。
投资环境 硬环境上,瑞昌基础设施完备。使用华中电网供电,电力充足安全,市内还建有 110千伏变电站,并计划新建一大型变电站,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达标,城区日供水能力达3万立方米,拟建中的新水厂已纳入发展规划。软环境上,瑞昌专门成立了涉外管理服务机构,相继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护外商合法权益“七个一”办法》等操作性文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产业投资导向和招商引资发展规划。
前景展望 瑞昌今后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继续以改革开放总揽全局,努力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艰苦创业,奋力拼搏,把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的瑞昌带入二十一世纪。展望新世纪,40万瑞昌人民信心满怀。在新的征程上,瑞昌将立足走好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途径发展区域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子,努力成为赣北商贸流通中心和比较发达的工业城市。
国民经济
工业 依托有利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瑞昌逐步形成了以矿冶、轻纺、机械和建材为骨干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黄金、铜、苎麻纱、文具剪、BK铸铁管、壁炉、竹编工艺品等。1999年,工业完成总产值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中央、省属工业完成总产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市以市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
农业 农业是瑞昌的稳市之本。现有耕地28.5万亩,人均0.72亩,其中水田面积占45%。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苎麻、油菜、玉米等。特色农业发展较快。瑞昌山药是良好的滋补品,药用、食用皆宜;人工选育猕猴桃良种“庐山香”曾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金奖,成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指定产品。高山反季节蔬菜规模工、品质好,成为江西省最大的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1999年,粮食总产8.14万吨;棉花总产1114吨;油料总产0.96万吨;肉类总产1.37万吨,水产品总产1.1万吨,商品蔬菜面积4.3万亩,造林合格面积0.65万亩,苎麻面积2.1面积万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