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教育·文化 ☆>>文学>>观《三重门》随笔

主题:观《三重门》随笔
发信人: 1986818zam(野草)
整理人: dannylu(2003-06-01 14:42:22), 站内信件
有的人的心目中并不容许天才的出现,这是我在最近发现的,就像那些人的眼中并不能揉进一粒沙子一样。韩寒的出现,不管是对中国文坛还是对中国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异数。韩寒是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被发掘出来的一个人物,在这里我并不想捧高谁打击谁,所以在后文中我也不会再以“天才”来称呼这样一个人物,这不管对于他自己还是对于他人抑或是其他犯红眼病的人都是不公平的。韩寒是唯一一个在作文初赛中两篇作品均被评委相中而入围的选手,他也是唯一一个参加不上复赛而在颁奖当天凭一篇一小时内构思并挥洒出来的《杯中窥人》获得一等奖的人物。他的文笔老练而充满着智慧、幽默,以及钱钟书式的调侃。他的文字激扬而充满着少年人看世界的一种独特韵味。 

  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竟是上海松江中学的一个留级生!他在《新民晚报》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大力抨击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他的学习成绩在初中时一向良好,但升上高中后却几乎科科开红灯。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要休学出外采风,走起了他自己理想中当作家的路子。 

  我不会评价他出走是好与坏,我只认为只要他无悔于自己的路,那他也不枉了他自己。只要在前进的路途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才能体会生命的真正价值。人总是独自生存在世上,虽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能脱离了社会,无论是衣、食、住、行都不能脱离人群的帮助,但是人的心灵却是孤独的,在很大的程度上封闭了自己、孤立了自己。人总是要依靠自己存活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就如学生必须学习然后考试,科技工作者必须研究然后取得成果,大多数人必须工作然后才能解决温饱问题。韩寒比我的年纪大不了多少,他已经选择了自己的路了。那我呢?我只能汗颜以对。 

  只是社会上一些如不开通的老师家长之流的人物,却并不理解这样的行为,始终有一些上一辈的人的思想不能接受这个越来越注重“个性优先”的年代。他们对韩寒现象总予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抨击,是认为他就是在中学时期发展个人志向而不名学习是错误的居多。而另一些别有用心的传媒更是对此口诛笔伐,于是刹那间韩寒已成了一个新闻人物。 

  看过他写的《三重门》,结构虽然不严谨,但却道出了生活。我想这就是新一代文人的风采。有人说现在七十年代作家的新新小说已经在社会抬头,虽然有很多是上一代文人所不齿的,象是这一阵子被骂得很厉害的卫慧,遭遇坎坷,不但被一些记者编辑御用文人之流的人物骂个狗血淋头,还祸不单行地被中宣部明令禁止出她的《上海宝贝》。于是我也便想起了美国的新生代作家亨利·米勒。而七十年代作家尚未在文坛上站稳脚跟,八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就已在文海上出没,出没于狂风巨浪暗流涌动与礁石之间。可惜的是一些文坛的权威人物可能坐稳了椅子就不想下来,于是无论是在新生代中称为“旗手”还是称为“战士”的人物,很多都被学院文人们无情地封杀,难得的是一些记者还推波助澜。那些勇士我记得,像余杰,像卫慧,像韩寒。而有些前辈更是走在了前面,像王小波。 

  对于“三重门”,古人的解释是人生中三件重要的事。我的解释是,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的转折。从韩寒的小说,我更可以看出他对这一个又一个人生中痛苦但却又必须跨过的门槛的无奈。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本来就比小说更戏剧化。无论是林雨翔、罗天诚、Susan还是出场不多的人物沈溪儿,就被生活化、理想化,因而戏剧化了。 

  看见韩寒老练机智地激扬文字,我不禁感慨:这才是我想看到的。当代的文学不是像一些所谓散文家的那样无力的呻吟,就是像王朔那样地痞无赖式的调侃,鲁迅的力度,钟书的睿智,张爱玲的深沉却已在半个世纪后荡然无存,或是有一些小女孩小男孩式的不入流的所谓学生文学。我也为自己写出来的文字而悲哀。世界上最可怕的垃圾是文学垃圾。我正像余杰想的那样努力着使自己的文字不至于变成垃圾。 

  世界总是美好的,是不? 



----
望尽天涯,流浪海角。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