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7-02 21:57:38), 站内信件
|
韩江,我的母亲河——轮子也能决定城市的发展形态
(四)从“电车头”到“轻便车头”
至于“西式”的呢?成片的绿草地,带罗马式圆柱的宫殿,我们只能在电影里见到,上海有,汕头没有。即使是上海的华山路、乌鲁木齐路一带的花园洋房,汕头有,但不多,而且是零散地分布在周围的“寻常人家”中。还是那个原因,20年代30年代的汕头还不具有成片建设和销售花园洋房的实力。在利安路、光天右巷联和海旁的南头,都曾有过建筑得很精致的西式楼房,大概是因为海潮经常侵入汕头市区的缘故,楼房都建有半人多高的地台,一式淡绿色或淡红色的水磨石台阶。正门的客厅里,都悬挂着至今还被粗陋仿制的水晶吊灯,地板是极朴素极实用的水泥方砖,沿对角分为白色绿色4个小三角形。令人不解的是,尽管是七八十年前的产品,水泥砖的表面仍然那样坚硬光滑,好像上了一层釉似的。墙壁上、盥洗室里都镶嵌着意大利进口的绿花腰线瓷砖,就像后来在理发店里看到的一样。二楼三楼朝南一面,都是弧形的面向大海的巨大阳台。可以想象,当月光慷慨地把树影、铁花栏杆的花影铺撒在阳台的地面时,近处海潮拍打沙滩的声音,既宁静又神秘,让你对未来充满期待以及淡淡的不安。呵呵,那是一个海边少年都曾有过的软弱吧
现在可以谈谈“轻便车头”的来历了。“盐埕头”就在中马路(也就是后来的民权路)上,这里是老城区和新辟城区的接合部。从“小公园”到“中马路”要走15分钟,从更远处的西堤码头则要走25分钟。20世纪20年代末期,汕头市区向东扩展的步伐加快了,外马路已经越过被称为“崎碌”的巨大沙丘,到了沙丘的末端,俗称“崎碌尾”。30年代初期,汕头的一中、聿怀中学、大中中学(今四中),就已设立于此。
从盐埕头走到一中,大约需要25分钟。照一般的步行速度,25分钟大概可以步行2.5公里左右。换句话说,当时汕头城区以中马路为中轴线,东西两端已相距5公里。这样的距离使得开设公共汽车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因此。从西堤码头沿外马路到“崎碌尾”、从“火车头”到“小公园”、从“小公园”沿新马路到中山路尾,三路公共汽车就顺理成章开通了。这样的交通网的形成,标志汕头城区第一次建在“轮子”上,有能力在一小时以内抵达市区的任一部位。
汕头的对外交通呢,除了当时刚刚起步很不发达的公路交通外,较大规模的运输,北往潮州主要靠火车,西至潮阳、西北至揭阳主要靠船运,东面15公里左右的澄海呢?居然有“敢吃螃蟹者”投资修建有轨电车,钢轨一直从“盐埕头”铺至澄海县城对岸的外砂镇,这里是韩江三大出海口之一的“西溪”,也是今天汕头市中心城区西部边界。“盐埕头”因是电车总站,又被称为“电车头”。
遗憾的是,不知是资金的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真正的“电车头”从来没有在这条轨道上运行过。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人觉得这样的轨道闲置着太可惜了,居然发明了能在轨道上载人载货的人力车。原理也很简单,小平板车上坐人,车夫在车后猛推一阵,跳上车利用惯性滑行一阵,又跳下车猛推一阵,这样沿着轨道一路推到外砂,这样的“人力车”,比黄包车、人力三轮车拉得多、跑得远,而且可以密集发车,不需宏观调度,不虞塞车撞车,在当时不失为很“经济”的运输工具。又不知哪个好事之徒将其称为“轻便车”,“盐埕头”当然也就被称为“轻便车头”了。
---- 海潮涨了
海水漫进了池塘
池塘满了
浮萍爬回了小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