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梦寻鹏城>>··美文珍藏··>>谈古论今--杂文赏析>>我看“欲望城市” ZT

主题:我看“欲望城市” ZT
发信人: ccllucky(巫老太太)
整理人: ccllucky(2003-06-11 13:00:52), 站内信件
我看“欲望城市”     
 
本帖版权归原作者,其它媒体或网站转载请与e龙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或原作者联系,并注明出处。  
  作者: 曾生 发表日期: 2003-05-24 16:22:10 返回《成都青藤书屋》 快速返回

  
                我看“欲望城市”


去年有段时间,报纸上尽是说美国剧集“欲望城市”的,仿佛一谈,就显得自己特潮,言下之意:我辈早已风闻我国若干沿海城市出现若干“性放纵”人群,诚心向往之,苦于无法身体力行,于是谈谈美国同志的先进事迹,此亦是望梅止渴之一法也。


在这股风潮带动下,小子不敏,又岂敢不拍马赶上乎?


于是在年初看了这部剧集。


一看之下,大感诧异。那么多写“欲望城市”的文章,传达出的真实信息却是如此之少。


出乎我意外的很多:


它每集连头带尾只有25分钟;


内容风格上更是出乎意外,“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在剧中其实是一个报纸上的专栏,女主人公即是主持这个专栏的作家,解决读者们关于性的问题和烦恼(从李碧华小姐的某些文章看,好像也做过这种工作),若在我国,常称为“知心姐姐”之类是也。而她又有三个死党,三位同居室友,于是每集选定一个主题,也即专栏的一个主题,一开始先是泛泛的对街头的人做个调查,最后还是拿她三个朋友和自己说事(写专栏的人,不出卖身边的人,更出卖谁乎?君不见“我有一个同事”之类乎?)


而这四个人的形象又是漫画式的,当时就使我联想到朱德庸的《涩女郎》,盖因其中一个人物的剧中造型很像漫画中的“男人婆”,而米兰达(?)的角色又很像“万人迷”。


整部剧集给我的印象,像是在看报上的那种观众来信问性的问题,主持人就在那儿解答。举凡有关性的问题,无所不及(反正是系列剧,现在不及,将来也一定提及)。什么口交、3P、姐弟恋(twenty-something)等等,极富探索精神,极具生活气息(老实说,这种感觉不是让我很习惯。)。而我觉得最富生活气息的一集是,在一个美好的早晨,主人公女专栏作家和她的男朋友“大人物”在床上醒来,听到有一声异声,之后就见女的羞不可抑,男的哈哈大笑。原来是女主人公放了一个屁。按说,放屁这事,原如吃喝拉撒一般难免,但她因为是在男朋友面前,窘得不行,甚至造成很大的精神困扰,好几天不敢去找他。


第一集开宗明义,说出了这部剧集的主旨,那就是女人在性上也要采取主动,继在工作上争得平等后,在性上也要争得和男人一样的地位(以前者为基础),也可以朝三暮四,也可以性、爱分离,只是享受肉体上的欢娱。


我本以为,美国同志在这方面早就大功告成(这当然是我见不多,识不广的陋见),没想到还需拍这么一部剧集来鼓吹,而拍出来,还造成这么大的风靡。甚至惠风所及,连带在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也处于“第三世界”阶段的中国的广大时尚人物也跟着精神胜利了一把。


之所以说是“精神胜利”,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欲望城市”看可以,说可以,真正实践,我想是少之又少。然而总是好的开始,使我们看到,先进如美国同志,仍需不断探讨两性之间的互动模式,破除一些性的魔障,如我们,又怎可对问题视而不见。


在中国,据我所知(还是那些人,因我看他们的作品,看得特多),汲汲于破除性的成规陋习,鼓吹建立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理智的性的道德的作家,或以文字,或以现实生活中的表率,或兼而有之的,有李敖、倪匡、蔡澜、温瑞安、李碧华等等(蔡澜经常在文章中说,香港女性做爱次数之少,太不健康)。遗憾哪,都是港台人士,以大陆之大,我还不知有谁投身于此。(像“我有一个同事”之类,我认为是不算的。)(注1)


有一位香港女作家李敏写过一篇短文,说英国人讲究“table  manners”,其实床上礼仪也是很必要的,然后她站在女性立场,列了几条,包括不能喊错对方的名字,不能声音太大吵到四邻,事后不能马上睡去,要搂住对方几分钟等等,而我说的性的道德,当然不止于此。


中国人在性这个问题上的谬误、迷障,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多的。诸如完全的男性本位主义,大男子主义:不承认男性有贞操犹可(只要相应地不把贞操作为专门针对女性的紧箍咒),不承认女性有性欲就错得离谱了;占有欲过强,相爱中男女常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私产,多少悲剧由此产生,不能接受分手事实,于是男人枪杀女友(前些年,台湾发生多起警察枪杀女友后自杀的案件,简直是台湾一景),女人阉割丈夫。


在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Tom.hanks说“她吓坏了全美国的男人”,“她”是指电影《致命的诱惑》中的女主人公,片中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有妇之夫一时把持不住,与之发生了一夜情,谁知那个女人占有欲极强,很有疯子的潜质,“吓坏了全美国的男人。”


这正是上述作家所极力反对的,特别李敖,为此已贡献诗作多篇:“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像天长,我的爱情短”等等等等,恕不多及。这些诗作流传之广,在电影中已被用作分手之用(恋战冲绳)。


其实,除了上述现代作家,还有一位性道德的鼓吹者、先行者,那就是周作人先生。


在西祠看过一篇文章,评论董桥、阿城的随笔,由这种文体的兴起、发展,曾提及周先生,说在印象中,他是个长袍马褂之人,言下之意,是个老古董。


天,是何言欤!


这话让我相当不忿。随便把他的思想端出一两项,岂是你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所能梦想哉,只怕你觉得你比他老多了。


“世人的俗见常以为夫妇亲子的情爱是不变动的。但是在花与衣服上会变化的心,怎么会对于与自己有关系的生活倒反不敏感地移动呢?”


“我们不愿把昨日的爱就此静止了,再把它凃饰起来,称作永久不变的爱:我们并不依赖这样的爱。我们常在祈望两人的爱长是进化移动而无止息。”


爱不是一劳永逸得到的,而需要你每天提出新的证明。


“但是道学家见了都着了忙,以为爱应该是永远不变的,所以这是有害于世道人心的邪说。道学家本来多是“神经变质的”(Neurotic),他的特征是自己觉得下劣脆弱;他们反对两性的解放,便因为自知没有传统的迫压他必要放纵不能自制,如恋爱上有了自由竞争他必没有侥幸的希望。他所希冀的是异性一时不慎上了他的钩,于是便可凭了永久不变的恋爱的神圣之名把她占有专利,更不怕会逃脱。”


“大抵神经变质者最怕听于己不利的学说,如生存竞争之说很为中国人所反对,这便因为自己没有生存力的缘故,这不是中国人真的酷爱和平,现在反对爱之移动说也正是同样的理由。但是事实是最大的威吓者,他们粉红色的梦能够继续到几时呢。”(注2)


 


这段话之所以我要特别提出,因为其中传达的思想很有破坏性、是反道德的,他提出了变心的合理性、正当性,你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和你的另一半共同前进,你就应该被抛弃;所有那些原来必不可少的誓言、诺言都一扫而空。想想看,这对恋爱界的生态是多大的改变。


而在性上,周先生是主张女性本位的:


“有些人知道两性要求的差异,以为不能两全,只好牺牲了一方面‘而为社会计,还不如把女子牺牲了”。大多数的男子大约赞成这话,但若如此,这绝不是爱了,因为在爱里只有完成,决没有牺牲的。要实现这个结婚的爱,便只有这相互的调节一法,即改正两性关系,以女性为本位。这在男子虽是一种束缚,但并非牺牲,或者倒是祝福。”(注3)


 


虽如此,但周先生毕竟只是个人之力,提倡提倡,呼吁女性的觉醒,囿于当时条件,只能说是一个先知,只能停留在美好的愿望。总不如,现在大多的中国女性有此要求,有此自觉,简直是如火如荼。当然这也可能只是热闹热闹,美国同志都革命尚未成功,我们感觉还是不能太好。


 


注1:哎呀,我把王二夫人李银河博士忘记了,不过她太偏理论。我们需要像李敖、蔡澜这样的“通俗”作家。


注2:选自周作人《爱的创作》


注3:选自周作人《结婚的爱》



——————————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游,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万事令人厌烦 
 人不能说尽。 
 眼看,看不饱 
 耳听,听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