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t.858(蓝色的眼泪)
整理人: coralberry(2003-05-27 03:35:01), 站内信件
|
这一天,我打开了台湾陈慧剑先生著的《弘一大师传》。
弘一大师,即李叔同,是一个彻底超越了自然生命的人。从当年的李文涛到后来的李叔同,他首先实现了艺术生命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从李叔同到弘一,他又实现了宗教生命对生命的超越。我的一个朋友在读此书后对他传奇的人生有一个小结:
本我-----------自我----------无我
李文涛----------李叔同-----------弘一
自然生命-------艺术生命----------宗教生命
而我给这个小结写了一个题目:人生完美的三部曲!弘一大师,他既有自然灿烂的生命,也有艺术美丽的生命,还有宗教超凡入圣的生命!
以一己区区之身而奏出了如此三部曲的,千古以来,为数并不多,但也不是鲜见,众所周知者如高更,40岁之前,高更的生命还是自然生命,当时他的艺术感觉还如锥处囊中。他后来终于去学画了,他的艺术才能从此脱颖而出。他首先超越了自然生命,亲证了一个人身上艺术生命的存在和堂奥,而后来他的死于塔希提岛,是不是就是弘一大师的死于西子湖畔的定慧道场呢?
我们的生命是悲欣交集的生命,可我们像井底之蛙般不知道在我们的悲欢之上与之下,都有一个巨大的无差别或者说无悲欣存在着。如果说我们小小的悲欣是浪花,则这无差别与无悲欣就如大海深处的水,如大海高处的天空,那才是纯大空无的世界,至善至美的世界,理性的世界!和它们相比,我们芸芸众生,我们的那些嵯峨大山,以及我们的那些游荡之水,乃是它的表达而不是它的本质。如喧哗的我们的口是我们沉默的深处的表达却浊我们的本质一样。我们喧哗动荡我们因此渺小。
什么叫做厌世?一个人讲多了话,现在不想讲了,这就是厌世;一具人闪烁得太久了,现在只想沉寂,这也就是厌世;一个人在世上享够了荣华富贵,现在不想享受了,这还是厌世!厌的前提是饱与满,是曾经的爱过与向往,是曾经的沉迷和贪恋,离开了这个前提没有什么厌字可言,在我还没有历尽沧桑之前,我只能是对这个世界无比地热爱!
什么是世? 世就是这个宁静世界的一动,就是巨大的冷水的一热,就是荒漠上的一动,就是通体透明的无中的一斑,我们所有恋世入世的欲念,都是为了让这个世更动更热更美更丰富,而我们所有的出世者,都要回到那宁静中去,要回到那冷中去,到那荒漠与透明的无中去!因为大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疾速还原的泥土”,我们最后都是要以广大无边的大地上的宁静作为归宿,像灿烂的流星,灿烂的只是瞬间,不灿烂则是永恒,它要以黑色的宁静作为它最后的家。我们活着,我们在世;我们死了,我们过世,我们潇洒走了一回-------或不潇洒地走了一回--------总之我们来世一遭,现在我们去了,我们到那永远的黑暗和宁静中去了!只不过我们一般人的灵魂迟迟不能觉悟,所以我们一直到肉身死亡我闪在世上实在无处可以寄寓灵魂时,才万般无奈地死去。我们活着留恋人世,我们死后就得下地狱,可是如果我们的灵魂 能够早日开悟,主动地回到我们的家中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登上天堂,所以,回去的方式实在太重要了,一般人是死亡的方式返回泥土与宁静的,而佛则是以生而觉悟的方式返回的---------与其把肉身交回,不如把灵魂交回!
花枝春满后,
天心月圆时。
于此证功德,
人间念法师。
李叔同无疑是天上的月,不论此月者何月也,总之是我已经走入了这片月光。但是最终,我们自己心中的月,总得要靠我们自己去圆它,只有我们自己捧出的月,才能照耀我们自己!!!
----
▇▇▇▇▇▇▇▇
▇☆笑看风云☆▇
▇ 斑 主 ▇
▇☆月色朦胧☆▇
▇ 斑 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