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黔山漫话>>【黔言碎语】>>〖聆听斯人〗>>〖近期精华〗>>山林游记

主题:山林游记
发信人: ckezy(大无)
整理人: ybjing(2004-01-13 21:13:26), 站内信件
山林游记

    这个周末终于得偿心愿,丢下一身俗务,肩上扛一相机包,跳上一天仅此的一班中巴往深山里进发。
    已经是第N次进山了,起因也是缘自几年前在上海“蹲点”时结识的一个小妹。回到小城后经不起她的煽动游说,跟着她回家时就上了山。
    从此得知,那是才是一片真正的清新世界,纯净的天空一尘不染。山林四周散落着零星的瓦房。镇上也有若干楼房,但简洁明朗。吃的是高山无公害的真正绿色食物,这在样的一片天空下呼吸着清新的山风,顿觉肺里的污浊一扫而空,整个人也轻松起来。
    唯一的遗憾就是一年前,这儿也未能免俗地落入了某个规划,被顺理成章地开发成了景区。
    一年前得知10.1节要开哨设岗卖门票,偶们就赶在之前作了趟告别式的游走。并不是在乎下一次来要掏30元门票,却是不想看见山林变作景区后,接踵而至的游客,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带来的坏心情。
  山路十八弯,弯弯窄又险。稔熟于此山路的中巴司机在一侧是陡壁悬崖的盘山道上飚起了车。同行的一位医生吓得面无人色,几度失声惨呼。偶一副听天由命的坦然自得,推开车窗更贪婪地呼吸山林空气。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被中巴甩在了一个镇口。偶们将在这儿休息一晚,然后第二天再继续往深山挺进。
  落完脚后开始找食物,在镇上一打听,转了几个弯就找到一家农户,这是鼎鼎有名的猎户家。运气好的话,会有野兔野鸡野鸭什么的。我们在黑漆漆的屋子里搜问了半天,除了网袋里的几条蛇,别无其他。空手而归又心有不甘。于是拿50元换了两条斤多的乌梢蛇。乌梢蛇是蛇堆里味最美的一种,当然我们也仅限于所知的几种。
  在目睹了一场血腥屠杀的场面,等那两条蛇被剥光了皮去掉了头尾,我们还心有余悸,不敢提那装了蛇肉的袋子。蛇即便是S了,也还是在传导着神经冲动,不停地拱起,盘旋,吓S人。
  也许看到这儿会有很多爱护动物的人会站出来批判我们,都是我们这样的人在充当涂炭生灵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
  呵,偶也觉得吃那样的动物既恶心又愚昧,但偶还是吃了。若干是在炭火上直接烧烤的,若干做成了香酥蛇排,若干被红烧成了蛇段。嘿嘿。
  傍晚时分,山中飘起了绒毛细雨。带着雨丝的空气更让人觉得沁人肺腑。坐在炭火盘边烤着山里自产的笋,竽艿,喝着山里自采的雨前清明茶,那一种与世隔绝的滋味总让人感觉得不真切。
  坐在廊下听着雨,听着四周一片的蛙声昆鸣,望着暗夜里漆黑无边的远处,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呆。然后,就回屋睡了。
  再听得鸟鸣声,自是清晨了。雨后的山林更显清爽。扛了相机和三脚架,沿着山路慢行慢踱,就着路旁带露水的野花,胡乱地拍了几张。从没指望自己要去拍出一张专业水准的作品。凭的,全是自己的热情,和兴趣。
道旁不知名野花

野花

  在朋友家吃了餐丰盛的早点,就开始向着那片已经变成景区的山林宅子出发。
  这是一个人口不过百户人家的村宅。同村人共享一个姓,共遵着一个祖先。村口的道旁有清道光皇帝为故先村里寡妇立的贞节碑坊。村里完好地保存着族人一直在供奉的祠堂。山上还供奉着道观,那道观几百年来一直寂静地隐在半山的一处隐蔽山洞里,有村里人逢年过节时的香火为继,虽不丰旺,却也从未将他们忘记。
  整个村宅更是几百年的建筑历经着岁月风霜的沧桑更迭,有的已经破烂不堪,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厚重的木门和长满青苔的石壁,触目惊心的震撼,第一次来时见到那么多有价值的人文景观,我就禁不住长慨不已。此后,每逢想休栖时,就会直接上山。
  原先碎石铺垫的小道拓宽成了两车道的柏油路,村口建了个停车坪,零星的停了几辆市内牌照的车。看起来这个地方还不很为外人道,这倒让我隐隐觉得有些兴奋。喜欢游走的人总是很自私,希望全世界人越少越好,尤其是一些风景宜人之地,触目皆是人的氛围可真不适合游走的心情。
  前面的岗哨铁定了是要硬闯的,一边还在揣摩守岗的人会否白眼相加,才思忖中,就见朋友和岗哨里的人随意地打着招呼,问着家常,就领着我们进村了。
这倒让我觉得有点受宠若惊,大年三十去安徽宏村,也是按着驴友的友情提示先给村里一个旅店老板打了电话,让他出来接的,免了50大洋一人的门票。当时的心情也是有点沾沾自喜,感觉不买票就象更贴近这村子一样,自把自的当了自己人:P
  顺着村口的石阶向下,过了一片竹林,整个村宅就呈现在眼前。烟雾中熟悉的黑瓦白墙,熟悉的斑驳石壁,止不住地让人心生亲近。慢慢地踱进石彻的巷弄,用目光抚摸这岁月在石壁上落下的纹痕。兴之所致,被举着相机用镜头记录即情即景。

村宅

巷弄

木门

木窗

青苔

    在感慨沧桑的同时,心底忽悠悠地升起一些愁怅与哀伤。又忆起第一次来山里,去了一户人家屋里看他们的老式木床。这户人家住的是极老式的木楼,楼上光线极暗,屋顶有一线亮瓦透着光。无疑是一户祖辈都没有积业的农民人家。朋友和他们沾着亲,于是我跟着她来串门时顺便研究了一下那张老床。床是复式的,床外还加了一张踏床。这个在我们儿时老屋里几乎都是这样的配置。在踏床的两端,一端坐设了装马桶的木箱,另一端置了可以放衣物的柜。这张床的与众不同处在于,踏床外的床板上雕着唯妙唯肖的图案。我细细端详后,发现,每一方格里的图案都各不相同,人物的表情可算是细腻。各种场景的雕刻应该都有其出处。有挥刀作战的图案,有四季升平的图案,然而局限于我对文物的一窍不通,我不得而知此床的年代。只听朋友说,这床从未经涂漆,然而木板却呈朱红色,经年不褪。我只对其床两侧的“窗倚户”所绘之物有所了解。四个角上各雕着一只蝙蝠。我告诉屋主说,照古典应该有五只蝙蝠,世人借其吉音为五福临门。但我找了很久也没找出另五只蝙蝠在何处。据我的推测,这张床应该是清乾康左右的床。距今该有2、3百年,当然,我的推测无根无据,妄自胡言而已。朋友告诉我说,前几年曾有人出价二万元来购买过此床,但族人商量后还是没有卖掉。没有卖掉的最大原因并非是嫌价出得不够高。而是怕兄弟妯娌不和。当初分家时,并不以此床为财富,而今又怎可一家独占。(此床的照片还未冲刷出来,下回贴给大家看)
    我出得那屋子来,心里的感慨无法用言语描述。当我们用那么激动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张床时,屋主人却仍旧日日睡在这样一张称得上古董的老床上,并不会因此而心跳倍增,家徒四壁,守着这么一张古董床就能改变人生?
    今天我们以这种怀旧且惊喜的目光审视这儿的历史,但村人又何尝愿意?这一切的一切又是什么换回的?闭塞,贫穷,祖祖辈辈。现在,都市人都住在通风宽敞取光充足的高楼里,回过头来带着猎奇的心思把因无奈而住人的这阴暗潮湿的木屋石屋当成古董来加欣赏。心里没来由的一阵难过,突然就没了拍摄的兴致。
    穿过村宅,便向后山行去。没开发之前,偌大的山壁上就留有古人刻的四个朱红大字:丹山赤水。而今的景区也是按着这四个字而命名的。





    这儿更有着山的灵气,漫山遍野的杜鹃泣血啼鸣,空谷幽灵的翠鸟百转千回,夹道欢迎的是红艳诱人的各式野果野蔬。融合于这样的一片天色中,纵然有十斗金也不换此一刻心中的平和。这些野果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的美味佳肴,不吃真是暴珍天物。熟悉的野果有“家家翁”(有照为附),野蔬有“酸吊”(数码机自动调焦到了背景处,于是酸吊成了模糊吊),三角蒲,等等。直吃得偶嘴巴酸甜苦涩味都有。

杜鹃花

野果子

    山间溪流蜿蜒绵延,沿溪而上,溪涧每转一处便有一潭。有的清彻见底,有的碧绿幽深。及至一潭时,竟见潭石中间有一野鸭栖息,洁白的羽毛纤尘未染,真当也有仙风仙骨哈。见野鸭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也不便惊扰,留照为证。

潭中野鸭

    渐行至山顶,极目四眺,村宅已尽收眼底。朋友自嘲有恐高症,不敢站在悬崖往下看。但我却是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落差视觉,和这样一种眩晕的感觉。
    这一走已临近中午,下山的车只有一趟,朋友要去赶夜班,只好不尽兴中勿勿而回。
    走前在朋友亲戚家吃便饭,主人看我一副专业摄影的样子,真诚地对我说,你这么喜欢拍,可以随时上山来。我们山上别的没有,但粗茶一杯淡饭一碗总还是有的。
    呵,粗茶一杯,淡饭一碗,想过恬静的生活时,远离人群的喧嚣,来这儿过个周末,让烦躁的心灵得到洗涤和沉静。人,若能得此境界,夫复何求?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