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弄墨斋—个人文集>>叶海文集>>伴着金庸的回忆——《射雕英雄传》

主题:伴着金庸的回忆——《射雕英雄传》
发信人: seaslug(叶海)
整理人: xjhao(2003-06-06 14:24:49), 站内信件

   这是以前的文字,正是新版〈射雕〉开始放映的时候,自己随心就写了这些东西,发在北武了,现在拿过来给大家看。


   我不知道现在这个《射雕》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我对电视剧虽然愿意看,却是很少的期待,其中的原因便是自己的时间的问题,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来欣赏,所以我关心电影多于关心电视剧。 

   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遗憾,香港版的《射雕》我是一集也没有看到的,黄蓉的相片我倒是看过,我是不喜欢这样的美女的,其实本来我的审美观就是很差劲。 


   但香港版的《射雕》的歌曲我还是听多的,那真正是属于武侠的歌曲,这一点无庸质疑,金庸的武侠简直就是一个新开的天地,其中伴随而来的各种文化实在是多的不可胜数。 

    
    所以呢?关于〈射雕〉的回忆还是从那几本小人书看来的。 

    那不过是郭靖到了大漠时的一段罢了,我却看得如痴如醉了好久。 

    所以就算到了现在,我想,那时自己对武侠的启蒙还是在这几本小人书上了。 

    真的不知道如何来定论“武”,虽然在很早的时候便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说法,也相信是真有武 的存在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武”是自己心知肚明的不真实的,尤其是武侠小说中的武,多是带着作者的个人色彩的,和现实不用着一点边也可以。这一点我像是充分的显现出文学的性质出来了,不管如何的文学终究还是不可以强求与现实相同的,那共鸣还是在人心里,人心才是最为广大的东西。 


    我想武侠也是一样,不必来企求什么论证的,便如和物理的论证,不过是调剂罢了,究到武侠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是人写出来的,便是给人看的。 

    说到哪里去了???? 

    〈射雕〉的书是在高中时才看到,找的是那种很古老的版本,十六开的黄纸,字迹是出奇的好,还有大量的插图的,看得很舒服,是从我的一个朋友所租房子的主人那里弄到的,不过是少了一本。 

    看大书在课堂上是有讲究的,这种黄纸大揩的书尤其难以掩盖,便将试卷遮住了大半,混乱到了极点,只露出可以看的一点,慢慢移动,这样看书的方法虽然缓慢而危险,但却是回味的最好方法了,我看书看的最仔细的也就是这一部〈射雕〉,原因就是速度。 

    那时不知不觉的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时便是有点手足无措的,高中的时光又是和尚的名字——说不得的,所以心里还是有点压抑的,幸好她也喜欢看武侠小说,这本〈射雕〉简直就成了我们之间的媒介了,传来传去,有时在课上惊险的一投,彼此互笑一下,心里还真是颇为甜蜜的。 

    那时侯因为心中的感觉,看书的时候无由得多了一些感动,看到郭靖黄蓉策马大漠时,还真的没差点流下点泪来了,和书的共鸣,想必也是需要感情的吧,想到金庸写得如此出色,心中柔情也一定很多。 


    现在和那个女孩子一起说起往事时,说到这一条,她也竟然还记得那本黄纸的大书,心里温暖的很,有时候回忆真的就是如此简单。 

    我们不怕忘记,就怕没有回忆过而忘记了。

    《射雕》实在是金庸的底子。 

    《书剑》虽然是金庸最初的作品,不过我却不认为《书剑》给金庸的创作带来了什么,若不是有《射雕三部曲》的存在,我不敢想象金庸到底能得到什么?不过这只是我一相情愿的想法罢了。 

    《射雕》创作的江湖格局是独一无二的。 

     我想这一点是影响了无数的后来者的,从古龙等大名鼎鼎的作者到那些不出名的作者,无一不受到了金庸江湖格局的影响,江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是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在金庸以前若有无数个答案的话,到了金庸以后,答案其实只剩下了一个了,甚至金庸的侠义情节都是影响到了后来的武侠作者的,这种影响力是空前的。 

    所以到了现在我常常想,是否有更好的江湖格局出现,在根本上改变这个江湖给人带来的印象,那么武侠小说真的会不同的,若还是照着这个格局继续下去的话,虽然可能武侠依旧是长胜不衰,但要是根本的改变,还是不能够的。 


    毫无疑问,金庸的江湖格局和侠义情节源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不管文学形式的,它只暗暗的呆在思想里,无论你将武侠小说写得如何现代,还是逃脱不了的,我看过古龙和温瑞安有现代的武侠写,写来写去,却只是形式变了罢。 

     《射雕》中的丐帮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帮派,也是金庸小说中的主流帮派,记得看过一篇关于金庸的采访,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说金庸在杭州时见到乞丐都要施舍一点,记者便问是否由于丐帮的情节,并提醒他这里是有许多作假的,金庸说了一句:“也许有一个是真的吧。” 

     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没见过丐帮那样的气派的,不过乞丐我是见的多了。 


     有时候真不明白中国现在何以如此多的乞丐,每个城市都是这样,车站尤其多,记得在沈阳时,便遇上几个自称郑州的乞丐说的如何的苦处我是记不得了,只记得自己心甘情愿的掏出钱来,给了人家走了不到几步,却又后悔起来,以为上当。 

    我也知道这样的方法算不算得是乞讨,不过伸手要钱的应当是了,在家的时候,家里是经常有乞丐光顾的,不仅要给东西,还要时刻的注意的自家的东西,小心被人顺手拿了去,我丢了几次东西后,我是常常在乞丐走了以后跟着出去的,一直到了大门口才走。 


    我见过最厉害的乞丐就是在北京了,北京站的乞丐想必知道天子脚下,并不游散于广场之上,不过路边的公汽站倒是多的惊人,我刚走出站边,和朋友一起拎着包裹便被路旁的乞丐拉了过去,朋友是个女生衣服也被拉了几下,我急忙挡在前面,一步一步的挤了出来,几个小孩子还是喊着要上学之类的口号,要把我买的食物拿到,吓的朋友脸色都变了。 

    从此以后是再也不敢走那条路了。 

    若是换到了金庸的丐帮的那个时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对爱情心动的时候,正是读《射雕》的时候。这也不单单是生命的巧合,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所以对《射雕》的情怀之深,恐怕是不能和其他小说比的,记得看到桃花岛上黄药师择婿时,着实是紧张了好久的,怕小黄蓉就如此嫁了,不喜欢爱情中的悲剧,也许读书也是自身相关的吧。 

    这种情怀是到了读《天龙八部》时发觉的,那时心情较为平静,反倒注意的多是悲剧的感染力,看到萧峰失手打死阿朱时,也是略显的平淡,只赞叹金庸竟有这样的笔法,感情曲折到了极点实际上是很美丽的,这是文学独特的东西,没有人身受,却都是享受的人。 


    看《巴黎圣母院》时,感动的也是那用死亡换来的爱情吧。这和小李飞刀有点相似,李寻欢的让妻做法无人苟同,骂声也多,但没有人不承认古龙写得极绝,所以说文学真是自由的。 


    我不希望自己那时的爱情就此枯萎,所以感动于郭黄那段爱恋。 

    黄蓉出现的很有趣,我是说第一次现出女儿身的样子,划一只小船从柳阴中出来,衣杉动人,当即给郭靖一个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一幕的确是武侠小说中经典的场景,这里说的“经典”,有点揶揄的意思,就是以后的小说中这样的场面简直是有点泛滥的,也许真的是中国人的见面传统吧。新意不多,也就是失败了。 

    金庸自己的故事略微听过,相信不管哪一个作家也好,不把自己写进书里是不可能的,我是说写小说的作家,而武侠这样的一种载体更是如此,简直就是闭门造车的方法,谁想的厉害,谁写的就漂亮。 

    但我相信感情还是源于内心的。 

    这使我想起我写的第一篇小说来了,名字叫做《春使的传说》写了差不多十万字的样子,送给同学留做纪念了,现在恐怕是不存在了吧,拿笔的原因倒也简单,想把自己内心的感情隐晦的透露一点出来,以免憋的太紧,写的时候却不怕别人看的,却将自己写了进去。 

     金庸写了郭靖和黄蓉,并且是如此美满,虽不是我这般的差劲,但想必心中还是情素较多吧!!!!! 

    昨天北武是大吵了一顿,自己在网上挂着睡得也较晚,现在倒是非常的渴睡,都不知道写了什么了。


    记得是有人问过喜欢金庸小说中那一首词,自己便说了那一首朱敦儒的“放船千里凌波去”,这是黄蓉在洞庭湖唱的,虽说自己不明白什么词中的真意,但郭靖还是明白了,这拙巧的分别在黄蓉和郭靖身上是很奇特的。便如降龙十八掌的练法,所以说黄蓉和郭靖真的是绝配。 

    说到诗词,我想金庸用的较多,自己写的却是很少,及不上梁的百分之一,就算好容易写了《天龙八部》的题目,凑成了几首词,还犯了许多常识性的错误,这倒不是可笑,金庸后来想必是再也不敢试了,《天龙八部》的题目集词,现在都快记住了,却也不在乎到底犯了什么语法上的错误?诗词若是贵族的东西,那我只好不写而只读了。 


    朱敦儒的词自己也读过许多,在那个时候,人是生活在一个很奇特的环境中的,至少和我们现在的不同,国破家离,痛苦都在心里,写的东西沧桑是不必说的,那点苦意明显的很,应了清人赵翼的那句话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像同时代的辛弃疾等人,虽然胸怀如何的开阔,终究是郁闷的心情,不如岳飞武士气十足,文人的心也是一样的,辛弃疾虽然参战了很久,也立下军功,不过骨子里还是书生气的。 

    闲暇时的小诗在文人那里真的是对生命最真诚的体会了,不管历经了多少的朝代,这一点东西倒是人心相通的地方,所以我是很喜欢读这些小诗的,对朱敦儒最着重的便是那一首“青史几翻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这样的心情却也不是”放船千里凌波去“时了。 

    说到哪里去了。 

    说到诗词,当然还要加上元曲的,我一直以为元曲的通俗易懂比之唐诗、宋词更接近我们的,却也是包括了中国古典的所有诗词精华,这一点无庸质疑,好的 元曲真的是这样,文学价值一点都不差,却更接近口语,我是更喜欢这种形式的。 

    还是在《射雕》中,当黄蓉和郭靖去见一灯大师时,遇上四的弟子的樵夫,唱的几首《山坡羊》,这几首小令却是错了年代,便被人家挑了出来,狠说一通。不过这几首小令还是很好的,自己看了去找了原著,也算是增长一点见识吧。 

    这几天心神有点不好,写东西的环境又吵闹的很,所以只好写了便不敢在看一眼,只发出去就是了,这一篇也不知道写了什么东西,反正不过是回忆嘛,随便一点就好,又要到了加班的时间了,便以那首小令结尾吧: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 
     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盛谁成败。 
     陋仓箪飘亦乐哉, 
     贫,气不改, 
     达,志不改。 

     做人做到不改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了!!!!!



    不想着圣诞竟然又过去了,这倒是我过的最为冷清的一个圣诞了,没有和任何人联系,甚至最好朋友,我想享受安静,也不希望别人打扰,所以关了手机,安静的拿起《昆虫记》读了一个晚上,狂欢夜也就加班后这样的度过了。  

    前几天海啸传纸条给我,说的是同盟讨论的问题的事情,他的提议虽不新鲜,却以足够。“说说好的小说的结尾。”  

    我几乎马上想起我正在回忆的《射雕》,竟然记不起来这部小说的结尾是个什么样子了,我记性本来就不佳,这样骤然忘却,是如何都想不起来了,《射雕三部曲》的连贯在武侠小说中是个很特别的例子,便如历史,便如一个家族,这样一来,其中值得回味的东西更多了,我是很用心计算过大侠们各自的关系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想过,我知道是有的,甚至都有人考证过一些年代,金庸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和他这种垄断了江湖的体裁是很有关系的。  

    郭靖和杨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关系呢?我倒是不认为父亲有了关系,儿子必然是好友,也不用拿来对比,我有的同学就说过:“杨康这样的人不必狠加批评,和穆念慈的事情,也说不上是谁犯错,若是到了这个年代,反倒是穆念慈显的看不开了。”他是个现代主义者,我却不是。但我认为对杨康还是宽容一点的好,这和他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若不是这样换了位置,杨康说不定思想上没有问题,更比郭靖聪明上无数倍,还是个盖世的大侠呢?刚刚看李渔的《连城壁》说的最初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了,这一点都不假。  

     而我真正的看法是,杨康这个人金庸写得并不成功,不过这只是我一时的想法而已,说不出来什么道理,也想必没有人会同意。  

     我是真正习惯了废话连篇了,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看来真的要和大家交流一下,写点评论了,否则思想真的要混乱了。  

     我不知道文学对于一个人是什么概念,(如果我现在看的武侠小说算做文学的话),会给这个人一些什么?会让人变得崇高?会让人变的伟大?会让人变的…………,如果不看书,不去想文学的事,人是否过的苍白呢?我努力在想象自己没有丝毫接触文字的时候,那种自得其乐的表情是在脑中存在着的,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努力要自己去读书?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书?甚至有时候也想自己若不读书是否也一样过的快乐?  

    人的问题太多是容易发疯的。  

    我没有多想,我行至山间水边,青石旁,口里吟着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淡淡的欣喜就是如此简单的浮上心头了。  

    今世读了就读吧!来生再寻一个活法吧!!!! 

        劳累了几日以后,分外开始回忆起来了,我想岁月终究是有用的东西吧,总有拾起来的理由,若是扔了,随它飘散,那想必伴着伤感的,我用金庸的小说来回忆自己的过去,本来就是一个可笑的借口罢了,我既和金庸的小说无关,又和我自己是无关的,我是说,谁知道这段日子,这段现在仍念念不忘的回忆在一年以后、三年以后、五年以后是什么样子呢?也许下场倒也是以前那些忘却了东西吧,便如海边拾起的贝壳,终究还是要丢掉的,那瞬间的灿烂与辉煌是放过便去的。  

    但我知道我还是要回忆下去。  
    在我还没有忘却的时候!!  

    《射雕》我仿佛是已经没有话说的样子,在写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想,《射雕》我到底看过多少回呢?还是一回也没有看完,但我知道纵是没有看完,这个故事还是认真记得的,我是不知道金庸各个作品写作的确切时间的,但《射雕》终是早点,若不是这样的一部作品,金庸未必在以后的东西中保持这样的基调,这一点我想《书剑》应该是和《射雕》分开来看的,底蕴没有什么变化,但在格式乃至突破上我想金庸是从《射雕》开始的,这一点我始终坚持着,和好友穷侃的时候也是这样一副有根有据的样子,竟然骗过了。  

    其实谁的作品不是一直在寻找着新的东西呢?我的固执不过源于一种思维的定式吧!!!!  

    高中时的飞扬在大学十灭了大半,虽然自己也知道这是最好的天地,我整天躲在寝室里看小说或是在球场上踢球,几乎很少上课的,那时我便用心借了《射雕》来看,借了磁带来听那些关于《射雕》歌曲,罗文和甄妮是创造出一个神话的,便如黄日华和翁美铃,我不懂武侠为什么会如此的打动人心,唱到动人处竟可以流泪,也许心中有情吧,但我知道这不单单是爱情的力量,若说武侠是爱情的载体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天地何其广阔,生命何其的渺小,人总要寻找解脱的方法吧,有了突破口是很难挡住的,眼泪又是如何呢?我不知道武侠存在的真正的价值,也曾认真和网友认真讨论过,不过也是没有必要弄得那么清楚的,因为谁又弄的清楚呢??  



----
说明文字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岂能行欢复做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踟躇不敢言.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