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ocho.1(暗夜紫)
整理人: spiceqi(2003-05-20 14:19:36), 站内信件
|
历史古迹: 贾谊故宅
为西汉散文家贾谊的住宅,位于长沙西区福胜街三条巷,原名贾太傅祠,公元1465年建,现仅存祠屋一间。祠前的小巷中有一口井,传说是贾谊亲手凿的,井口上小下大,形状像一个壶,人称“太傅井”,因为贾谊曾当过太傅。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洛阳人,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因锐意改革而被贬到长沙。
交通:可由市中心五一广场步行前往,不到10分钟可至。
门票:5元
历史古迹: 张仲景祠
张仲景祠,位于蔡锷中路、现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内。原有“张仲景祠”和“保节堂”,现均不复存在。
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是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史称“医圣”。相传东汉灵帝时官至长沙太守,曾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后成为名医。他家宗族有200余人,汉献帝建安年间,不到10年,死去2/3, 死者又以伤寒病居多。王粲的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所描写的,就是过种惨死的情景。
张仲景十分同情人民的遭遇,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群众治病,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全书除病理论证外,还有施治397法,120方,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 大贡献。现在流传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都是他的原著。三国时名医华陀看到张仲景的书后非常称赞。
张仲景祠,据载清嘉庆二年重修。民国时这里亦办过育英小学,抗战时毁。1947年,长沙中医界曾捐款重建新祠三间,改名仲景堂,后因修马路,祠又废。现在中医院内刻一石碑纪念
历史古迹: 金盆岭九号晋墓
金盆岭九号晋墓,在市南郊,是一座平面近似凸字形的砖室墓,墓壁向外弧出,甬道位于长壁的一侧稍偏,一端的墓室形状比较特殊,规模并不大,墓室长3.94米,中间最宽处3.06米,两端宽2.85米。墓壁用青砖结砌,先平砌三层,再树立砌一层,重复四次后起夯,穹窿顶已塌。有的砖一侧印有“永宁二年五月十日作"的篆字。墓内金属器皿已被盗一空,仅存随葬的青瓷器。各式瓷俑环列墓的四周,少数置于墓中,计有31件。此外,还有车、羊圈、仓、壶等青瓷器,胎质灰白细致,火候颇高。青釉多已脱落。青瓷器虽高仅20厘米左右,但形态逼真,服饰随身份的不同而各异,神态也因等级不一而有别。这批青瓷佣中的骑马俑和马俑均鞍具齐全,马前有“当胸",有三件马鞍,左侧靠前桥处有三角状的马蹬,这是我国内地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马蹬。
----
静倾听着我我向夜静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