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乐不离蜀>>【蜀江水碧蜀山青…………四川概况】>>【风土人情】>>四川习俗(2)白石崇拜

主题:四川习俗(2)白石崇拜
发信人: george112(鬼琴★月笙)
整理人: doue(2003-05-17 10:58:14), 站内信件
     羌族在四川人口约196195人。自称尔码、尔麦。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所辖的北川县。 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其中一只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此后 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经过长期融合,演变成今日之羌族。秦代曾置湔氐道,汉 代设汶山郡,以后历朝均有州、县的建置。元、明在羌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改为流 官。羌区长期处在封建制社会。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区,创建了苏维埃 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与藏族联合联立1个自治州、21个羌族乡。羌语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文字。实行一赤一妻制。崇信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 的原始宗教,诸神均以白石为象征。节日有酿的咂酒。农村羌民喜着麻布或棉布长 衫,外套羊皮褂子,依山垒石建屋,碉楼高丈余,古称“邛笼”。擅长掘井和建笮 桥。妇女善挑花、刺绣。行火葬、土葬和水葬。主要从事农业,兼有畜牧业。民间 流传《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神话故事。流行锅庄舞, 即“跳萨朗”。所用羌笛古今闻名。 
    猪膘为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茂县、汶川、北川等地。将猪勒死,把肉分割成条块,用 盐渍三至七天后,吊在屋梁上风干即成。 金裹银也是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区。以黄色的玉米为主拌和少量白 色的大米蒸熟而成,故名。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的称银裹金。 玉米蒸蒸这一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汶川县等地。用水将玉米布拌匀,拌成颗粒状蒸熟即成。
    白石崇拜为羌族人有名的信仰习俗。流行于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灵很多, 但均无铜像,统统以白石为象征,供于屋顶的塔子上,屋里的神龛上、火塘旁, 村外的山头上和神林中等。屋顶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头 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有的人家屋顶上立有多块 白石,除代表天神外,还代表别的神灵。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诚祈祝寿,燃香祭拜。 搜山求雨是羌族中一种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 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 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雕房为羌族传统民居。又称雕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平。不少地区倚山建造,以 石砌墙,墙面平直整齐。常常一排数十家,如古城堡,十分壮观。一般分三层,层与层 之间用木梯上下。平顶作晒场和休息之所,围绕四周的矮墙角上供有白石。上层堆放粮 食及杂物,中层住人,下层关牲畜。雕房与雕房之间的平顶上搭木板 ,便于各家来往。 羌族另有一种古雕楼,高10余丈,呈四角形、六角形、或八角形,下宽上窄,下层墙厚 1米左右,用乱石和黄胶泥砌成。旧时用来防御,同时也用来储藏粮食等 。在羌族地区,至今还有这种雕楼。
 


----
一个没见过星空的民族,
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征服宇宙的梦想!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