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enzhan2001(名字最长七个字)
整理人: fan_z(2003-05-16 15:59:23), 站内信件
|
袁河三峡
袁河两岸的奇山美景,最令人“喟然起长叹”的,古人有所谓“袁河三峡”
──牛栏峡、昌山峡、钟山峡。“十里五里分宜路,钟山昌山重寒天;未必瞿塘远
过此,此中三峡怪来传。”袁河三峡比起长江三峡来虽然要逊色,但它“怪来传”,
独具特色。
牛栏峡。距宜春城北二十里的地方,有山名雕山。山峦起伏,群峰叠翠,号为
“十八美女观莲”。至秀江河边,就是现今的下浦车站旁侧,两石山耸起,左金鸡
山,右银饼山,相对若栏。中间又有一个牛形岭。为下浦天然锁钥,名牛峡栏。
银饼山,高百丈,群石突兀嵘峥,峭峻如饼,旧时只有一鸟道可攀援而上。上
面古木郁茂,秋时青红辉映。峰巅有一古寺,盛夏步入寺中,风露苍凉,是消署佳
境。现古木早已伐队,古寺亦杳然无存。峡者,山夹水也。现秀江隔银饼山一里多
路,不贯流银饼山与金鸡山之间了。而从新坊、狮背来的东水,也从它的侧面流入
秀江。恐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河水改道,山峡也就变成山谷了。
昌山峡。在今分宜县城西南十多里,袁岭雄踞袁水南北,紧锁江流。岸边,“
水漱树根龙露爪,石排江岸虎交牙”,峡中,“中流万石斗”,孱岩嶙峋,利如剑
戟。且水激浪急,汹涌咆哮,晴雷夏雪,令人毛骨悚然。因它急湍直泻,古人曾呼
此地为“鹅叫十八滩”,意思是鹅叫一声,舟楫可以直下十八个滩头。直是好急的
水,又冠以绝妙的美称呀!古人有首《昌山峡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急流同峡中
万石相搏的情景:“乱石扼昌山,晴空雷雪诧。峭厉辟鱼龙,十里声惮吓。怒如骇
鲸张,狞如雕虎跨;颓职天柱倾,辊如铁轮呀。或卓或复跽,或躲或迎迓。水石不
肯降,决胜何时罢......”。因此,来往行舟,到此易遭沉没,所以叫“伤山峡”
。伤山者,易为舟人望峡攒眉侧叹,甚至伤心流泪之山也。为化凶恶为吉利,古人
常以反义高速来避讳。宜春人把“舌(失)头”呼为“赚头”或“招财”,船家称
陈(沉)姓为胡(浮)姓,都是以反义词来兆吉利,同样道理,伤山也就是被人们
称为“昌山”了。
为使“伤”真的转化为“昌”,古人还曾用过两个药方。一是把神请来,唐朝
时宜春有个县令叫卢萼,在峡南建有阅城龙王庙(一般叫昌山娘娘庙),妄想把龙
王菩萨请来镇守,便能“普救众生”,太平无事了,结果是自欺欺人,遗害一千多
年,至今还在愚弄一些信男信女。一是相信人们自己的力量,人定胜天,巧夺天工
。现庄头那里原昌山南北船渡易出危险吗,从宋朝开始,曾修驾浮桥。从而化险为
夷,来往人畜的安全有保障了。那桥名“春晖”。春晖者,是取孟郊《游子吟》诗
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句意,就是感谢修桥人们的深情厚意。河宋有石刀
石剑作崇吗?人们又用双手把它铲除。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宜春郡守李
芳春委官鸠工聚材,经过二个多月,凿去河中顽石一部分。道光五年(公元182
5年),副总戎张健荣协镇袁州和临江时,更大兴土木,发动集资,又自捐白银一
千二百多两,用木框充塞士石来堵截水流的办法,分段分区作业,从该年的十一月
动工,到第二年的九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把水中的高石、尖咀石、排栅石、牛
马石、横江石......,一一凿去,从此,水势虽还(三点水加翁)汹激湍,但行舟
往来,篙人忻悦击楫以济,不再有覆舟喂鱼鳖的忧虑,出现“断山如蜀峡,束水迫
狂奔。风送千帆出,乱飞蝴蝶群”的奇景。
说起昌山庙,有必要再补充几句,就是说,应该查一查这位“娘娘”的“档案
”。据载:卢萼在粤西任小官时,一天晚上,梦见一龙王启示他说:你即往江西高
升,到职后,是否感谢我?大和五年,卢萼果然高升了,来宜春当县令。为不忘龙
王“恩赐”,便在昌山立祠纪念,匾曰:“龙王庙”。这便是昌山庙的前身。因当
时粤西流传一个神话,说是温某娶阅城梁氏,生有个女孩,容姿瑰玮,长大,善女
工,又喜欢做好事,常关心民间水旱虫荒疾苦。有一次,她到河边浣纱,拾得一卵
,携归,放在破絮中。不数日,壳破,出一小蛇。这女子把它置放河中,蛇便摆头
摆尾而去了。数年以后,这女子死了,安葬时,有一个陌生青年,驾一叶扁舟,前
来吊孝,哭死者为母,凄怆异常。人们感到奇怪,但记起这女子生前放蛇一事,便
断定这是神龙前来报恩,是龙王显圣,于是便立祠祀之。由于这个传说,所以后业
宜春状元卢肇给昌山龙王写匾时,又将这龙王庙改为阅城梁氏,改匾为“阅城君”
。康熙六年(1667年),湖西守道施闰章,便又 将阅城君改为孝通庙。上述
情况说明:昌山原是龙王庙,以后变成了龙母庙;在粤西原来说的是龙蛇向温女报
恩,到了昌山却又变成了温女的母亲阅城梁氏。所以昌山娘娘的来历实在是荒唐到
了极点,别说它有什么灵验,能救苦救难了。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不知道这个底细
,给它磕头朝拜,特别是每年八月十三日说是娘娘诞辰的前后(现广东顺德县有“
孝通庙”,说其生辰为农历五月初八),“八月朝拜天,七日八夜烟”,鞭爆不断
,烟雾冲天,朝谒晋香者更多,不知浪费了多少钱财,误死了多少人命。知情者应
该戳穿这个鬼把戏,使人们不再受骗受害了。
钟山峡。从昌山东行三十里为钟山峡。南北二山夹岸对峙,山南的叫南钟山,
山北的叫北钟山。袁水中流,乱石屹立,险峻不减昌山。为啥叫钟山?《舆地纪胜
》上说:在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有一个渔翁在那里钓了一金锁,长求
尺。又获得一金钟,上面铸有字,说是秦朝时候的“驱山铎”。渔人用手敲打,钟
响如霹雳,山河震动。渔人吓怕了,手一松,钟又沉到水底去了。从此,那里便取
名钟山。赵(三点水加廉)的《钟山峡》诗就说到钟与锁的事。诗曰:
秦钟不复人间物,金锁空传上钓纶。
危石击涛翻白雪,乱峰拥黛入青蠊。
渔翁率罟蛟龙侧,樵子常薪豹虎邻。
春水涨来添险绝,客船过此重逡巡。
北钟山之麓,怪石鹭接淋漓,古人以状名石,分别称为石帽石、双板桥石、船
头石等等。有一块古人誉为可与“秦碑汉隶并登集古之录”的石刻,娄百字,说是
张仙人所作,难以辩认。传说:谁能完全认出石刻上的字,一个漂亮的姑娘驾着一
船金银就会凌波升起。有年,有个学识渊博的人路过此地,石刻上的字快识完了,
河水忽尔哗尔哗啦作响,姑娘和金银船就冉冉晶出水面,顿时周围山水增辉。因此
人一时被美女迷住了,心生邪念,待他再凝神去辩认剩下的几个字时,死也认不出
来了,因而美女和金银船又在水中消失了。据说这石刻早已毁灭无存。此外,还有
钟山洞、憩所亭等等。
钟山山麓曲折蜿蜓,春夏水涨,秀水湍(三点水加伏)涌沸,把河中的如米白
沙喷送两岸,好事者美其名曰白米,并以喷送岸沙的多少,预兆来年两岸庄稼的丰
歉;沙多,丰稔在望;沙少,收成欠佳。
袁水过了钟山,已是中下游,接近平原地带,千回百转,水势渐趋平缓,混浊
多半沉淘,所以钟山峡下头江水 ,显得格外澄碧,是野游、垂钩的好地方。严嵩
的两着诗就曾描绘这情景:
钟山出秀浦,碧潭无限清。
日浮江色动,舟(足加就)浪花轻。
(石加番)石思垂钓,沧浪爱擢缨。
沿洄意未极,川螟月华明。
──《东溪清泛》
可怜东岸飞鸥鸟,又见春山长薜萝。
峰势插江溪路小,峡门横石水声多。
平沙觅句看云立,极浦飞舟载酒过。
见听此溪多钓伴,月明来听扣船歌。
──《钟山游眺》
钟山峡有它独特的诗情画意,因此卢肇潜心读书在那里,后人并构有读书堂以
示纪念。也是由于钟山的风物名气吧,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拟于新喻
县城东距虎瞰山三百五十步的地方建立钟山府,因为丧乱,没有实行。
三峡,特别昌山、钟山二峡特色突出,古往今来,赢得不少墨客骚人的吟唱。
清秀宜春人胡光莹的《袁江谣》,不仅概括昌山、钟山二峡的特色,还给役役于人
生逆旅的人们以启示:
家在袁州濒江住,扁舟惯逐袁州路。
上滩下滩路迢迢,临风唱作袁江谣。
袁江之水清且沦,袁州城下好扬(舟加令)
十里五里碧滩接,一桨摇出青山青。
昌山估兀劈江起,截断江流从此止。
鬼斧神工谁所开,等闲放出袁江水。
缘江一带石孱岩,舟行曲作之字湾。
舟人摇手客勿语,衔枚偷渡较龙关。
轻舟出峡波如箭,顺流直指分宜县。
买肉沽酒且为欢,转眼钟山又前面。
钟山通迤曳秋烟,微现中流一线天。
放篙着石石怒语,四山响着答声铿然。
下流滩少波纹漾,遥连章贡同奔放。
推篷回首望长江,袁江远在千山上。
篙师搁桨语客详:“客行千里慎勿忘,
水面嶙峋那足道,暗中险阻最难防”!
我闻此语三太息,比拟人心不可测。
君不见,忠信自古涉江湖,世间险阻无处无。
袁河水碧波荡漾,装点了祖国山河,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袁河水,源远流长,
滋润了百万富粮田,造福了两岸人民。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不,是劳动人民的
智慧创业。即使是在“白浪滔滔寒江流,伤山伤人人同愁”的昌山峡,人们也能降
龙伏虎,变水害为水利。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罗子鲁倡议在山峡作阪
,灌田四百多顷,唐朝年间,宜春太守郑望夫顺应人民的要求与愿望,也在那里修
堰灌田。好心九有好报。为了感谢郑望夫的一片悯农之心,人们把峡中一尊巨石命
名为望夫石,以示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