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山青水秀·江西旅游】
>>文化历史>>傅抱石的艺术人生(七、八、九)

主题:傅抱石的艺术人生(七、八、九)
发信人: zjwld(书生)
整理人: fan_z(2003-05-15 11:10:58), 站内信件
从韶山到北京

   1959年6月6日,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来到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他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和韶山学校、文化馆、卫生院等单位,还浏览了韶山八景,欣赏了南岳七十二峰的韶峰。在韶山的九天时间内,傅抱石完成了《韶山组画》和《韶山全景》,后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这批作品的出版,为当时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引发了后来众多山水画家表现韶山的热情,从而也为现代美术史增添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论题。

   两个月后,傅抱石来到了北京,和关山月一起为人民大会堂作画。从韶山到北京,是傅抱石艺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历程。后来,傅抱石在他的《北京作画记》一文中叙述了当时的心境--"记得还是解放以前,在重庆金刚坡下,一个雪花漫天的日子,我第一次读到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咏雪》,心情无限激动。那气魄的雄浑,格调的豪迈,意境 的高超,想像力的丰富,强烈地感染了着我。"这幅高5.5米、宽9米的大画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因此它的出现本身就已经具有特殊的意义,何况它又是表现毛泽东诗意的作品,所以得到了当时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9月27日,毛泽东为这幅画题写了"江山如此多娇",更为这幅画奠定了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

也就是在傅抱石为韶山和北京作画前后,他的《四季山水》、《罗马尼亚一车站》、《春到钟山》、《水乡吟》等一批作品先后参加了国内外的多次展览。1969年3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一书。同年8月,他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9月,美协江苏分会成立,他又当选为主席,同时还当选为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此时,傅抱石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已经完全确立。




旅行写生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并由此推动了新山水画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发展。在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写生期间,这批生长于"草长莺飞"的江南画家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瞻仰了革命圣地,参观了祖国建设成就,游览了风光名胜,达到了"开眼界,扩胸襟,长知识和向兄弟省市画家们学习"的目的。而对于傅抱石来说,此行的最大收获就是确立了这样的观点--"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将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潮。 在旅行写生之后,傅抱石以旅行写生中的题材创作了《待细把江山图画》、《西陵峡》、《黄河情》、《枣园春色》等一批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后来和"国画工作团"中的其他画家的作品一起组成了《"山河新貌"画展》。1961年5月,《"山河新貌"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好评。后来其中的部分作品又集结出版了《山河新貌》画集,进一步奠定了这次写生与展览所具有的历史地位。

   几乎是在《"山河新貌"画展》展出的同时,傅抱石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又得了一次东北旅行写生的机会。从1961年6月到9月,傅抱石先后到长春、吉林、延边、长白山、哈尔滨、镜泊湖、沈阳、抚顺、鞍山、大连,然后渡海由青岛回到北京。傅抱石的后来感叹这次旅行是"兹游奇绝冠平生",可见这次旅行写生对傅抱石的影响。

   傅抱石的东北旅行写生,将自然和社会两种题材的运用发挥到了到了极致。以《煤都壮观》为代表的社会性题材,在山水融合工业题材方面,已经明示了现代山水画的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律。而以《镜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题材,则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灵的震撼和映现。应该说傅抱石是一位具有北方气质的南方画家,他嗜酒行为中的豪爽,助长了他用笔的奔入不羁。而以镜泊湖为代表的北方山水恰恰吻合了他的才情,所以他在画上题道:"此情此景,我能忘乎,我能不画乎?"

  从历史的角度看,傅抱石自欧洲写生至东北写生的过程,其意义已经超出了艺术自身的范围。如果说欧洲写生表达的是一种新鲜的感受,那么二万三千里和东北写生则是一种主观的探索,是把已有的知识渗透到新鲜的感受之中,使那经过几十年磨练的笔墨适时的在新的景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反映画家思想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则双说明了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论题--传统笔墨能够表现新的生活。这三次旅行写生使傅抱石确立了几种前无古人的代表性题材,这一意义反映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成为傅抱石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的高峰 生命的尽头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低谷。1962年,病臂使他竟夜难寐,饮食不安。10月,浙江有关方面安排他全家到杭州休养。然而在杭州的半年时间内,傅抱石并没有停止创作,从后来出版的《浙江写生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勤奋。

    1963年,他专程赴井冈山、瑞金,革命圣土这行虽然时间短暂,但《井冈山》等一批作品的出现,才让人们理解了他此行的真正意义。从这批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背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开始酝酿一个更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艺术家作为一个人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的选择。

  这一时期,傅抱石又集中创作了《冬云》、《咏梅》、《登庐山》等一系列毛泽东的诗意画。与50年代相比,这些毛泽东诗意画已经失去了那种早期朴素的情感,一种装饰化的倾向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但是傅抱石在时代的感召下,以其不懈的努力和不间断地创作,使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在新山水画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新山水画也因毛泽东诗意画的表现而在国画中得到了少有的重视和广泛的影响。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脑溢血在家中辞世,享年61岁。此前他应上海市委的邀请赴上海,准备为新落成的上海国际机场绘制巨幅国画,也许这一创作会是傅抱石艺术生涯中的又一巅峰,但他生命的结束却给世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从历史的角度看傅抱石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一方面是他自己在中国画创作上和美术史研究中的杰出成就,另一方面是在他的带领下出现了江苏国画家的创作群体,推动了整个事业的发展,使山水画的面貌在20世纪中期焕然一新。而由他开辟的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又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表现题材和表现方法,这也是他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内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贡献。


完.全文摘自艺网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