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5hours(星期一的咒泉乡)
整理人: gzwangwei(2003-08-06 11:20:21), 站内信件
|
近来无聊,翻出以前的动漫资讯杂志—梦总、ACT、漫友、新干线的一大堆,闲闲地重温。一下子吞食了这么多动漫评论以后 ,开始对一个词产生了兴趣:话语权。按照我的理解,这应该是指大众传媒评论对社会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的控制性的先占权。具体地说,一件事发生了,传媒首先对它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而这种报道是普遍的、铺天盖地的,评论是强势的、难以扭转的,这就使得从传媒而得知这件事的公众也与传媒趋于一致了。
我是从小学就开始看漫画的,但当时对于漫画的热情,却远不如现在来得强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因素在起作用,我认为是网络。上大学后才接触网络的我,偶然发现了BBS这样奇妙的东西,在这里你可以畅所欲言为所欲为。最先进入的应该是一个文学类的论坛,发现那里的人不仅牛而且拽,惴惴不安的我于是游荡着进了动漫论坛。那完全是自个儿的世界了,一家孩子不说两家话,这儿的孩子说的居然是漫画。没错,就是我小学中学看的那种,家里躲躲藏藏地收集了几十本的“小人书”。对漫画的兴趣就这样被无限地激发起来,离了家十万八千里的我开始光明正大地租漫画回来看,买10元15元的动漫资讯杂志,在论坛贴一些豆腐块的文章。而这过程,也是被话语权统一到自我思考的转变过程。虽然打小就开始看漫画,但接触的漫画毕竟还是极其有限的,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就是对于漫画本身,对漫画书的内容甚而内涵,从来没有过有意识地去思考、剖析。网络首先是提供了一大批的动漫资讯,以前没看过的,可以从这得到参考,借来或买来看。其次,更重要的是,漫画评论对自己选择漫画的取向甚至是看漫画时的心情都产生了牢固的影响。这并不能说是一种好的感觉。比如看小说的时候我从来不先看序,虽然它就摆在书的最前面。一本喜欢的小说,即使是看完内容反复咀嚼多次以后,我也拒绝看序。这种顽固也与看过的序都离自己所想象的相差太远有关。以前看的一些小说,都是被大文学家们用了“革命的批判语气”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看了只有倒胃或是气愤填膺的。既然不喜欢序,那就不再看,按自己的理解去体验作品,管他的权威。有了这种心态以后,对先看动漫评论再去找漫画来看也就漠漠然了。然而,在不被这些话语所左右的时候,却可以在话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普遍的评论提出了(即使没有从自身的角度去解决)许多从前没有注意到的动漫作品内容或是更深度的内涵的问题,而博览这种种评论又使自己对作品本身增加了解,了解之后就可以从反面或是折中的角度去评论该作品,形成自己的话语。这就是所谓的“引导”吧,虽然对网络的漫画评论者而言,这种引导是无意的,大家都只是想说出自己对漫画的体会而已。在各抒己见中形成一种欣欣向荣吵吵闹闹有赞成有反对的讨论气氛,而不是在话语权强势导向下的异口同声。其实在漫画圈子中话语权的存在是否明显,很难凭借这样肤浅的观察去推断出来,普遍的漫画信息来源只是资讯而非评论。(当然资讯如同广告一样也会对人们的选择产生影响,但这已不是话语权讨论的范畴了。)但在动漫论坛以及动漫资讯杂志里却也可以体会出一种年长者对年幼者强势话语权的控制,这种控制是隐性的,同时我认为也是不自觉的。漫画圈子的“年长者”和“年幼者”并不只是年龄上的区分,更多是指漫龄和阅历上的差别。比如(只是比如,其中有许多例外)中学生和大学生对漫画的感触不一样,这就产生了差别。而能写出流利感人的评论的,一般而言(也只是一般)也是阅历较多的大学生,包括对漫画的看法,也会成熟一些。这就已经造成了一种较为强势的话语权的产生,这种现象在动漫资讯杂志上更为明显,虽然这是理所当然的,能上资讯杂志的评论就该有自己的水准。但是如果以此来作为衡量动漫评论的“好”“坏”的话,我认为却大不应该。中学生自有中学生的观点,正如成年人不该去耻笑学步的孩子一般,评论也不该将批评的苗头指向“肤浅”的年幼者。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喜欢的东西,你喜欢少女漫画他喜欢青年漫画,这些都是正常的,用强势话语权来对其进行限制或攻击,就是把漫画评论“乌托邦”化了,到处都是“高水准”,处处都符合自己的欣赏口味,所有人众口同声,不是乌托邦是什么?记得我小的时候看一本忘了名字的漫画,但肯定是少女漫画,一个坏人把主角的小妹妹跟猛兽一起关在一个笼子里,以此来激发出主角女孩的特异功能。当时看的时候感觉特震撼,当场就哭了。这种感觉现在怎么也不会再有,这样的漫画现在的我也绝对不屑一顾。但当时的感觉是真实的,因此也是应当被尊重的。“成长”的自己的事,“品位”也是自己慢慢培养出来的,长大的人,难道就在不停地批判与蔑视小时候的自己中度日吗?既然可以承认自身的成长,也该对别人的观点抱着宽容之心吧。(即使他以后不会长成你现在这样,那也是完全无可指责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也许不赞成你的话,但我拼死也会维护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成为自由言论权的释义。现在讨论的话语权,是一个比自由言论更为深入的话题。人们习惯于人云亦云,也习惯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进行评论。当话语权形成一个强势的导向,人云亦云和不了解事物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被其引导。而什么才是公认的“公正”?在话语权领导下的“公正”,同样也会有很多人赞成,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规则,这种“公正”将变得极其危险。以上举的都是动漫评论的例子,在那里即使形成先导性的话语权也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太恶劣的影响。然而现实生活中呢?我们见得最多的是政府通过中央台向我们宣传的所有信息,比如非典,比如伊拉克战争,比如911。对这些话语,除了疲惫地接受,一般而言我不会产生什么太激烈的情绪。毕竟太多了!你可以不想,但不能不看。而在先导性乃至强制性的话语权霸占式轰炸下,人是很难有自己的想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