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whian(残荷)>>解读宝玉·悲剧的诞生

主题:解读宝玉·悲剧的诞生
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chocho.1(2003-05-12 10:54:17), 站内信件
解读宝玉·悲剧的诞生

小引

    一直认为,如何解读《红楼梦》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解读贾宝玉——尽管红楼梦的主题和精神内涵还远不止贾宝玉所能涵盖的,但是贾宝玉确实是中国文学作品里一个很特殊而值得研究的艺术形象。而一直觉得《红楼梦》之所以不朽,很大程度上也是为着贾宝玉身上所传达的那种前所未有思想境界、前所未有的悲剧力量和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象西方那样严谨清晰,自从秦始皇终结了先秦自由的学术空气开始,中国的文化思想便只能在政治的龚断和高压下暗流涌动,诸子百家的遗产就只能在那样的环境下交叉融合,而最终炮制出来的竟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文化:就如宇宙中的“黑洞”一般庞杂而混沌,然而具有超强的吞噬(同化)能力——有人称之为“超穩定的文化模式”。《红楼梦》的挣扎并没能挣脱这个强大的文化母体而找到新的出路,然而贾宝玉和他的大观园却还是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一丝亮光,让人依稀感受到一股新鲜的气息和萌动的力量。

    其实我并没有能力去探讨这样的话题,这受限于我的常识视野和专业,只是太喜欢《红楼梦》,也一直很想讨论点关于贾宝玉东西,是以写出这些不知所谓的文字来,以求抛砖引玉,而并不是不自量力和狂妄,欢迎批判。


悲剧的诞生

    什么才算是悲剧?我想这大概很难有统一和严格的定义,也许在不同的时代、文化架构下会有不同的答案,那怕是对同样人性与生俱来的缺陷,从不同的思想层次、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出发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太虚幻景里的判词及十二支《红楼梦》词曲和《好了歌》,所预示着悲剧意识也是各自不同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她所揭示的悲剧也应该是多层面的,而作为一部小说,就考察其文学属性而言,我认为贾宝玉才是悲剧的主要承载体,自从贾宝玉衔玉降生到那个世间,一部中国的“绝大悲剧”也便宣告诞生了。因为他,有了大观园的悲欢,也有了下世还泪的林黛玉,更重要的是,才有了一双洞透人世和生命悲凉的澄澈双眼。

    在贾氏荣府当权者传统的意识形态里,家族的败落就是压倒一切的最大悲剧——而这就如春夏秋冬的季节更迭一样让人力无可奈何,用宁荣二公幽灵的话说,就是:“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或者如秦可卿所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这种带着宿命色彩的辩证思想正是这种悲剧之所在,亦是贾政无助和寡欢的根源。所以当钟鸣鼎食的贵族集团刹那间“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多少人因此深切地感受到万境皆空,人生如梦的生活本真,进而在“大喜大悲”之后“大彻大悟”而遁入空门,事实上红楼梦开头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宿命悲剧意识。而相形之下个人不幸的人生际遇,丑恶堕落的灵魂,甚至生命的生死两难都是微不足道的。

    而对贾宝玉来说,大观园——包括那些“天地山川灵气之所钟”的女儿们才是一切,让他心酸让他绝望的并不是家族的最终败落——事实上他从来都不关心这个问题。他所哀伤的是大观园无可挽回的毁灭命运,是生命尊严的抗争和没有出路,是理想精神家园破灭的彷徨与绝望。宝玉在梦游太虚幻境时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在他的内心深处,“家”的观念早已被排除出局,他追求的是象太虚幻境那样的“有趣”的去处,而大观园在很大程度上正可以当成是这个“去处”的镜象,所以当他住进大观园以后,便“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了。大观园代表着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纯净与美好,代表着生命的热情与自由,代表着青春的飞扬激荡,代表着“情”与“爱”,这和宁府“诗礼簪缨”幌子下的胺脏堕落是相对立的。然而红楼梦无意将大观园写成另一个桃花源而让美梦一直延续下去,大观始终无法摆脱外面胺脏丑恶的世界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始终保持着纯粹的干净——正如人性始终无法摆脱罪恶与堕落、浮士德始终无法摆脱魔鬼的纠缠一样——这注定了大观园的最终命运,也注定了贾宝玉的悲剧结局。


    曹雪芹是带着春秋的笔意来刻画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在现实世界里,贾宝玉只是个“有痴病”的不肖贵族子弟,在众多居家过日子的饮食男女眼里,他简直百无一用。就连兴儿这样的小丫头子和势利的婆子们一干奴才看来,他也是“外相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而宝钗等人则将他看作是“无事忙”、“富贵闲人”——虽然可爱,但总有些无所事事的傻气……自然,在贾政看来,他就更是不但无用,而且危险——危险得简直可杀了!所以作者假“后人”之手概括道:“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也就是说贾宝玉无论是在他那个社会还是家庭里,都是一个多余的上层人。

    然而如果从内心精神世界去解读,贾宝玉的另一面却是充满着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和灵性,他之所以“无用”,是因为他无法认同那些封建腐朽僵化的价值体系,他尖刻地讥讽那些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为“国贼禄蠹”,“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忠君爱国情操和名节为“沽名钓誉”,这些值得士大夫们用生命去换取的东西在他看来不仅仅一无是处,简直是荒谬的闹剧。所以贾宝玉以其说是一个叛逆者,不如说是一位审判者,因为他从来就没有真正接受过那个时代的正统教育和认同过那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事实上从一开始他便试图寻求和构建自己精神思想世界,因而“行为乖张”因而备受着“世人诽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观园和林黛玉也可以看作是贾宝玉的生命依托,是他生存于那个“现实”世界的唯一理由。宝玉所依恋的不是那金粉浮华的现实世界,不是如宝钗王夫人等人眼里那些庸常的幸福,而是他自已描画的理想世界。在这里他和那些“天地山川灵秀所钟”的女子一起挥洒着绚丽多彩的青春,用欢笑和泪水编织着一曲青春生命的赞歌。诗与酒,青春与自由,那该是怎样一个和谐美丽的世界啊!在这个时候每次诗社作诗宝玉总是落地,因为他已经是个心满意足的欣赏者而不是表演者,只要这个理想的图景依然存在着,便不复有他求了。但他知道他的这些依托其实构筑于他所厌弃所无法相容的现实世界之上,大观园的一切美好终不过是短暂的,不可永恃的,园外那污浊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其实大观园无可挽回的悲剧也预示着那些带着启蒙意味的自由理想的虚幻性,因而宝玉总是在对现实的绝望与理想的幻想的相互交织中痛苦地思考与挣扎着,也因此这个人物形象总是显得纤弱而无法具备摧枯拉朽的力量。他明白女儿的泪水他不可全得,预感到大观园的美好终将如春尽花落一般离他而去,他扼腕沉痛然而无可奈何。既然悲剧的根源是理想王国无法挣脱游离于那个现实社会整体,是那千年的文化积淀,作为“无力可去补苍天”的贾宝玉又能做些什么呢?惟有“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惟有在《芙蓉女儿诔》的挽歌中独自啼泣着生命与人生的无尽悲哀,他甚至幻想着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理想王国里化作一缕青烟随风消散,而永远无需见证那幕悲惨的一刻。

    林黛玉是宝玉精神世界的另一个主要寄托,那个缘起于“木石前盟”的冥冥间似曾相识而今世无可解的爱情,注定了黛玉的一生为还泪而来,也注定她的眼泪只有宝玉能够消受,而她的哀伤大概也只有宝玉懂得解读。如果说黛玉身上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士孤傲而独立的人格一面,那么那一脉相承的辛酸与无奈,寂寥与彷徨又岂是“国贼禄蠹”之流所能体会?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知识分子能够不依附于任何人自由地表达自我,能够有独立的思索创造空间的,也不过春秋战国而已。而当统治者龚断了学术,知识分子沦为政治的附庸后的千百年间,文人的精神世界要么丧失独立人格而堕落,要么保持高洁而孤寂困顿一生。从屈原到陶渊明,这些维护着知识分子的尊严而文士,在他们孤鸿般的身影背后,隐藏着的苦闷与无奈有几个能够理解?恰恰是宝玉这块“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无材补天的顽石懂得理解和欣赏后者而鄙薄前者,也独他深深感受到这个几千年中华文化最沉重的悲哀,他的对“仕途经济”的极度厌恶和不妥协的抗争正是这种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因而他始终懂得理解和珍惜黛玉,他也始终毫不掩饰地认同和赞美黛玉,这除了爱的那种不可理喻的情愫,还有精神取向上的高度共鸣与惺惺相惜。黛玉的哀伤是原罪式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土壤里无法解脱的与生俱来。在她葬花的绝唱声中,她在叩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同时,也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呐喊——她在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捍卫着那份卓尔不群的高洁与独立。她同时预知了自己的命运——“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青春与生命的刹那间美丽终是如春花般易逝而无法久恃,这尤其引起宝玉强烈的震撼与共鸣,竟“不觉恸倒山坡之上”。


    贾宝玉真正所悲的,是理想幻灭的无奈与悲哀,是生命的脆弱与命运的无常。他也终于没有停留于乌托邦的理想中终其一生,他以自己的形式成长和作不断的抗争,最终宣告与旧有的丑恶现状彻底决裂,尽管他的出路还是虚无的,但至少他用澄澈的内心否定了那个延续了千百年的思想体系而重塑了自己独立的价值审美观,尽管它还显得虚弱甚至破碎,但在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坚韧的生命力。大观园绝不是作为逃避现实的幻想与绮梦,而是一个寻求理想的精神家园的思想产物,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一次深沉的叩问,所以贾宝玉的悲剧意识和贾政甄士隐等是不一样的,大观园的幻灭与贾氏家族的沦落也绝对不可同日而语,而我相信,前者才是《红楼梦》真正所要揭示的悲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如果说中国以往文学所描绘的悲剧还停留在《孔雀东南飞》、《窦娥冤》这样的控诉上,则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从贾宝玉开始。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