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K专栏·原创>>ft.858专栏>>我看《围城》

主题:我看《围城》
发信人: ft.858(蓝色的眼泪)
整理人: coralberry(2003-05-27 03:34:12), 站内信件
    有时候,我在想,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永恒柏格森曾说"再没有比虚荣心更浮又更深植的缺点了."钱钟书的创 作是扎在人性那颗鼓胀起勃的虚荣心上的一 根刺,在<<围城>>里,虚荣满街在跑,如苍蝇 灰尘,飞粘在每一个人身上,买假文凭的 方鸿渐,伪造剧作家签名赠书的范小姐等等, 又如三闾大学教授们谈起往日的荣光无不 得意地长叹,汪处厚挂念在南京的房产,陆子 潇说在抗战前有****女人枪这嫁他,李梅亭 在上海闸北'补筑"了一所洋房,方鸿渐也把 沦陷区的故宅大了几倍,所以日本人能烧杀 抢掠虚荣心里的空中楼阁的房子,乌托邦的 产业和单相思的姻缘.  无独有偶,当方鸿渐夫妇搬入新居时,妯娌 俩联袂名为道喜,实为"侦查"时,都向孙的对称结构,一是喝过洋墨水的大学教授, 一是不通文墨的粗俗妇人,高雅与粗俗相距以 道里计,但在虚荣心上是一致的.我认为钱钟 书并不是刻意设置这种对称结构,但是他要 通过虚荣心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来描写来 揭示人性的颓败时,却又自然而然由男及女,由上层到下层,由有知到无知.所以有研究 者说,钱钟书是对人类虚荣心有高度兴趣的 作家.他对人性弱质的高度兴趣促使他严肃 地思考现代文明与人类颓败的关系;促使他 深入体察辗转于现代文明重压下的人性困境. 
     <<围城>>开头,在甲板上,有 一个惹得苏小姐不快的孙家两岁小儿,描写得是很传神 的,说他的眉眼相隔得要害相思病.后来描写到方鸿渐 初见曹元郎时:"鸿渐吓了一跳,想去年同船回国那 位孙太太的孩子长得这样大了,险些叫他'孙世兄'. 天下竟有如此相象的脸"!孙家小儿与曹诗人风马牛不 相及,钱钟书何以要写一笔脸象相似呢?当曹元朗出场时,钱钟书一定要找一个 妙喻来调侃曹诗人一番的,可一时找不到满意的现象, 如选用下文紧接着出现的"圆脸肥身"的寒瘦诗人贾岛 说"曹元朗象......贾岛",不免有些突兀,肯定会弄巧成 拙;而小说叙事必然要连续下去,不能因为没有一回解 颐的妙譬而停滞过久,这时钱钟书心急之余,想到曹元朗来献诗的苏文纨,再由苏文纨联想到那位在甲板上 惹她不快的孙家小儿,这样才出现他把握孙家乳臭未 干的小儿放大成曹元朗,说他们相象.钱钟书似乎想 不露痕迹地暗示读者去解赏前面那次妙譬,然后再一 "睹"曹诗人风采尊容,也算弥补此处无妙譬之憾.其 实读者哪有闲情理会作者这等曲折心思,钱钟书这么 做只是徒增他的心理负担而已.这钟情形在<<围城>>创 作中是经常出现的,这么丝丝入扣的曲折心思不断积累 就成为一种理智感.同时,比喻一方面又具有想象力 自由发挥的品性,但另一方面又具有理智性,我们知道比 喻是一种前逻辑思维,但前逻辑并不等于没有逻辑,逻辑 还是存在的,只是被间离而已.钱钟书自己就说过比喻 是一个"割截的类比推理","推理"不就是坚硬的逻辑性 么?因而,钱钟书刻意求妙喻本身的心理负担与比喻 自身的逻辑性绞合在一起,组成一种沉重的理智感, 造成在钱钟书拈兴酣然,神思飘逸的自由背後的逻辑 规范.这种心理张力使钱钟书小说叙事显得有些沾滞, 他的小说叙事结构的松散不是说明他的叙事意识流畅 ,而正是相反,松散实质是心理沾滞的表现.如果说 钱钟书是比喻大师,是捕捉喻象的猎手的话,那么在他 的创作心理上,同样也会出现被"猎物"反咬一口的情形,从而造成理智有增而情感反而有损的局面. 


----
  
▇▇▇▇▇▇▇▇    
▇☆笑看风云☆▇    
▇   斑  主   ▇ 
▇☆月色朦胧☆▇    
▇   斑  斧   ▇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