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7-02 21:57:38), 站内信件
|
我的母亲河 三、流水
(二)汕头的“小公园”和周边骑楼群形成的猜想
我们只能猜想,任何一个城市的发育过程中,肯定会受到至少一种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我们能从城市的建筑风格,分辨出这些建筑所在的地域以及建成的年代,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大致都如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城市,是历史的长河遗留在河边的一个个贝壳。
对于汕头这个才生成100多年的近代城市来说,文化要素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上文所述,最早依托着韩江边厦岭港、西港、依托着以木船为工具的水运而建立起来的,是与商贸业航运业仓储业有关的三种风格建筑。这些汕头市的早期建筑,基本建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近日有人在《羊城晚报》上著文,说广东以至南洋各地带有骑楼的建筑,是从古越人的“吊脚楼”演化而来的。其实并不尽如。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广州博物馆,俗称“五层楼”),就展示着出土的古越人“干栏式”房屋陶制模型,即以竹木茅草为材料,把房子搭成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养牲畜。故《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干栏式”的建筑今天在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均广泛存在,并未“进化”为骑楼式的楼房。中国东南沿海以至南洋留存下来的骑楼群,想必还是对“过番”南洋的华侨借鉴英荷殖民建筑后,根据本地雨季长阳光烈的环境,加以改造。骑楼可避雨遮阳,底层开成门店铺面,楼上或为民居、或为食肆,成为南方近代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骑楼式的建筑总是成排而不是孤立的。这很容易理解,成排的骑楼才能发挥避雨遮阳的功能,当然,也更容易产生商业和人群消费的集聚效应。但城市化水平达不到一定水平,或者说,财富的积累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成片地修筑骑楼式楼房是不可能的。1921年汕头成立市政厅,才开始有了城市规划,开始按照城市规划拆马路,汕头的老市区也才逐渐成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