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潮起潮落·活动专栏】
>>美丽的江西>>鹰潭>>贵溪风俗--生活

主题:贵溪风俗--生活
发信人: fan_z(一帆)
整理人: fan_z(2003-04-30 13:28:08), 站内信件
服饰

    衣式  民国初期,贵溪人在服饰上保留了清末遗风。一般中老年男人夏秋穿大襟短衫,冬日穿棉布长袍;绅士、商贾等富户平日穿对襟一字形布钮扣短衫或绸质长衫,喜庆节日则穿团花长袍罩马褂。妇女多着大襟唐装,中老年者喜在袖口及大襟镶青色花边,缀小圆铜扣;大户人家少女衣着色彩鲜艳,着窄腰短衫短袄,穿长旗袍,沿大襟绲一条异色边,布钮扣盘成螺旋形或绽放形花纹;一般人家妇女衣着款式相似,衣料多为家织土布。
    30年代,童子装、中山装、对襟白衬衣始见。女学生中流行短袖偏襟上衣。长旗袍改为短袖,齐膝。
新中国成立初,干部、职工穿蓝制服,称“人民装”。稍后,女性改穿双排扣“列宁装”。乡村人多着便衣,穿制服、大襟衣者较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军装风行一时。80年代,服装趋于多样化,西装、中山装、猎装、学生装、运动衣、牛仔服、风衣、羽绒衫、连衣裙、百褶裙等,设计新颖,色彩繁多。
衣料  清末明初,衣料以家织土布或外地销入的夏布为主,绸缎只见于富户人家。民国20年(1931年)前后,“洋布”进入本县市场,穿竹布者较多,用夏布制衣逐渐减少。40年代,流行浅蓝色的“阴丹士林”和天蓝色的“毛士林”。新中国成立后,有泡泡纱、府绸、棉绸、线布、哗叽、卡叽、灯芯绒等多种。70年代中期,“的确良”、“涤卡”等开始畅销。80年代,穿用化纤织品、毛织品及丝绸织品,品种除纯棉、的确良、涤棉、涤卡、涤纶外,还有穿用涤毛、纯毛、呢绒、真丝等高档者。
    帽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绅士、乡宦平日戴礼帽或青缎瓜皮小帽,冬日披大红镶边风帽。农民戴毡帽或猴头帽,二者均可向上折叠,遇风雪可下翻。新中国成立初盛行八角软式军帽,后有鸭舌帽、瓦式帽、风雪帽。80年代初期曾流行太阳帽,其他各种帽式更多。
    鞋  民国初期,文人穿“夫子头”鞋。“夫子头”鞋底厚,鞋头以杂色布缀成图案。乡民着青布厚底鞋,雨天穿钉鞋。钉鞋以生牛皮为鞋面,渗以桐油,鞋底布铁质钉帽。新中国成立后橡胶雨鞋如“解放”鞋、套鞋等流行,民间自制布鞋亦很普遍。80年代各式皮鞋、橡胶鞋、塑料凉鞋名目众多。
袜  清代,男人穿家织土布做的长统布袜,袜底用数层布料粘叠以密针缝制而成(称纳袜底),女人以土布裹足代袜。民国时期,主要穿长统纱袜。新中国成立后,有短纱袜、丝光袜。60—70年代,穿尼龙袜、晴纶丝光袜。80年代,又有长统丝光袜、裤袜等,款式新颖,颜色各异。
    佩带  新中国成立前,中老年妇女喜带玉石手锅,银钗簪发,出门作客发髻上插假花。富家少女垂金质耳坠(或镀金),垂百家锁,男孩戴项圈。新中国成立初期崇俭朴,讲究佩带首饰者极少。“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分男女老幼佩带毛主席像章。80年代始,少女喜佩各式耳环、耳坠;富户妇女带金质耳环、戒指、项链。
             

饮食 

    主食  城乡人民一日三餐,大米为主,兼食少量杂粮。80年代,农村三餐吃大米饭已成普遍,早晚热食、中餐多为冷食。
    副食  农村副食多用大米制成,如米糖、粉条、年糕、发糕等。糯米可以酿酒、打麻檄、裹棕子;可做百子糕、仙桃糕、状元糕、软糕、黄连糕,分别以芝麻、红丝、花生米、鲜猪油为馅。菜干是贵溪风味的另一副食品,由蔬菜瓜果加工而成,有蒸泡干晒和去瓤包馅(馅的主料为米粉或糯米酱,配以大蒜、辣椒、酱油等调味品)两种制法。咸菜干(冬瓜干、萝卜干、芋头干)用以佐稀饭和茶泡饭;甜菜干(糖渍的豆角干、瓢干,包有甜酱的茄干、丝瓜干)是佐茶美味。桔子皮、袖子皮,漂洗后加豆鼓、蒜子、辣椒腌制亦是贵溪家常一味。
    捺菜(又叫辣菜芯)是本县最有特色的菜干,它的主料为芥菜芯,配以食盐、白糖、辣椒末、洋姜、蒜梗、芋片等佐料,经过洗、晒、腌、擦、罐装贮藏诸工序精制而成,酸、甜、咸、辣皆备,色、香、味俱全,不但是本地民间美食(用以下饭、佐茶),近几年,还成为商品,走进南昌、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居民家中。
    酒宴  贵溪人请客吃饭甚是恭敬。酒类,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均用家酿谷酒。80年代,农村始用啤酒和各种瓶装白酒。菜看数目按习俗成双,民国初期盛行十二大碗,四盘四碗,后又有八盘八碗。不论何种席面,四荤(鸡、肉、鱼、蛋)必不可少。富豪之家用海参、鱼翅、燕窝开盘,曰“海参席”、“鱼翅席”、“燕窝席”。贫家仅以粉丝代鸡,后成风习。贵溪人嗜食辣椒,菜看以辣椒调味,请客时主人必于桌上敬红椒丝、捺菜、辣酱等其中一项。另外,北乡人凡请客,必“打麻糍上席”。酒宴前打麻糍,每桌敬两大盘,用来为客人“垫底压酒”。
茶点  贵溪人好客,遇客上门,先递烟敬茶,再端上数种佐茶果品、菜干。农村逢年节喜庆有“办茶”习俗,男人不插手,由家庭主妇主持,是农村妇女聚友的一种社交方式。所请者一般为女客,一至三五桌不等。佐茶用熟食,忌荤菜。莱数为四大盘四小碟,也有“八大四小”者。主食两大盘,如年糕、漂米果、粉干、面条之类;余者为煎炒素菜,如菜梗、豆腐、时新豆类、藕片、萝卜丝、芋头丝、脚板薯、蕃薯、笋丝、笋片等。四小碟多为自制的果点,如菜干、炒豆、米糖、南瓜籽、捺菜等。
    传统地方菜及制作 
    1.天师无黄蛋
原料:鸡蛋10个,鸡汤、味精、葱、盐、姜少许。
制作:①将鸡蛋顶部啄个小口,让蛋清、蛋黄溢出,取蛋清,并把鸡汤等调料拌入。②把拌匀的蛋清从蛋壳小洞倒进封口,然后放蒸笼内用小火蒸熟。②出笼后切成两片入盘。
特点:鲜嫩可口。
    2.鱼圆
原料:鱼肉4两,鸡蛋6个,盐、味精少许。
制作:①剁烂鱼肉,投入汤盆加水。②打碎鸡蛋剔出蛋黄,取蛋清,放盐、味精,倒入汤盆和鱼肉一起用力搅拌(粘性越强越好)。②将粘鱼肉撮少许放掌中轻搓成小个圆团下温水锅,水沸后即倒入盆内。
特点:玲珑、白嫩、凉爽。
    3.八宝葫芦鸡
原料:鸡一只,糯米1斤,莲子、香菇、火腿、猪肉、墨鱼、冬笋丝、鱼肉、盐少许。
制作:①鸡宰杀后去毛,入温水泡15分钟,再破腹取出内脏,拆去主骨(不能划破鸡皮)。②将糯米、莲子及香菇、火腿、猪肉、墨鱼、冬笋丝、少许盐用淀粉调匀。②把调配的,糯米等放入鸡腹内,缝紧张开部分,扎成葫芦状,放进笼内蒸熟。
特点:清香酥口,八味尽在其中。
    4.爆双脆
原料:猪肚尖、蛋清、鸡胗2—3个、绍酒、荸荠、冬笋丝少许。
制作:①将肚尖上的油垢洗净上笼蒸熟后,切成花形。②将蛋清灌进鸡胳内。②把剁烂的荸荠、冬笋丝倒进热锅微炒至六七成熟。④鸡胗、荸荠、冬笋丝一并放进肚尖里,倒入油锅加盐少许稍炒。
特点:白嫩、香脆。
    5.荷叶包肉
原料:鲜荷叶一片,生猪肉2块,绍酒、盐、味精、炒米粉、八角粉、生粉各少许。
制作:①将荷叶用开水泡开洗净。②猪肉切成五花肉。②把炒米粉、八角粉、生粉拌匀后,倒入酒、盐、味精。④铺开荷叶将五花肉、炒米粉等包严用线进笼内蒸1小时左右,取出打开荷叶,倒入盘中即可。
特点:光滑透亮、清香津口。
    6.甲鱼粉皮
原料:活甲鱼1.2斤,精粉皮4两,辣椒末、胡椒粉适量。
制作:①将甲鱼去头,剖腹除内脏,洗净切块煮烂。②粉皮稍漂后与甲鱼入锅同煮至熟。②加入辣椒末、胡椒粉、盐、味精即成。
特点:稠而不粘,味道鲜美,为宴席佳肴。
    7.活肉片
原料:精猪肉6两,生粉(薯粉亦可)、酱油、葱花、味精适量。
制作:①将精肉切成均匀的薄片,用生粉拌匀,用锤子轻锤使之粘附(锤时还可撒些生粉)。②将肉片入沸水锅煮熟,放入葱花、酱油、味精。
特点:滑而不腻,脆而不粘。

 
 
住宿


    新中国成立前,本市城镇新型房屋少。雄石、上清、塘湾天主教堂属哥特式异型建筑。少数大商店门面取西式,以钢筋混凝土或砖石砌女儿墙,内部为木质结构;普通商店旧式门面没活动门板,木楼木桩,上层作卧室或饮食间。另有吊楼式房屋倚河而建,别具风貌。
    农村住房多为均衡对称式,有大小优劣之分。贫者土坯砌墙,屋梁搁墙上,上盖瓦。中等人家房屋取木质结构,大厅为中心,旁置卧室、厢房、仓库、厨房,构成四榀一舍或五榀一舍。也有的外墙砌以砖石,称之“金包银”。富者建房雕梁画栋,屋脊中心、两端、檐口作装饰处理。建筑规模,有六榀两厅、七榀两厅的,有前后两进四厅、六厅的。巨富者建房,前、中、后三进九厅,庭院宽敞,凉亭式过道前后相连。另有“九厅相见”者,府第式门面,大门、侧门进出,屋里设八厅,厅左右为卧室,两两相对,成一个大口字;中心空地另起一厅,与外层房屋构成“回”字形,过道相连,空隙为花园;中厅夜晚燃灯烛,敞开四门,八厅均可见灯光,故曰“九厅相见”。此种堂皇的农村宅居在旧社会为数甚少,今存者寥寥。多数农舍简陋、狭窄。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农民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建筑结构仍取传统式样,讲究雕镂装饰。特别是80年代以来,农村新房成批建成,还出现了新型砖混结构楼房。境内城镇面貌改观更快,大批旧式房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楼房所取代。市城雄石镇旧城区以东、火车站南,原是荒坡野地,现建成平坦、宽阔的街道,道旁高楼林立,结构新颖,布局合理。
 



----
 ^ē^ ^ě^ ^ō^ ^ǒ^ ^ǔ^
┏━┳━┳━┳━┳━┓
┃一┃舟┃轻┃海┃阔┃
┣━╋━╋━╋━╋━┫
┃帆┃满┃逐┃风┃波┃
┣━╋━╋━╋━╋━┫
┃是┃日┃再┃回┃首┃
┣━╋━╋━╋━╋━┫
┃我┃已┃千┃山┃过┃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