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茶文化>>茶史。>>传说。>>茶之誕生(下)

主题:茶之誕生(下)
发信人: hill1111(南阿一梦)
整理人: actt(2004-07-03 21:35:49), 站内信件
41.從欣賞的角度上,焙火輕的茶偏重在「茶香」的享用,焙火重的茶,偏重在「茶味」的享用。
42.在飲用的口感上,焙火輕的茶有如清蒸、清炒的菜餚,焙火重的茶有如紅燒的菜餚。
43.成茶加工的第三類型是「摻和」。就是把喜歡的枝葉花果與茶拌在一起沖泡,例如將洛神花切碎與紅茶摻在一起就是所謂的「洛神紅茶」,將薄荷葉與清茶摻在一起就是「薄荷茶」。
44.綜觀前面所談論到的,造成茶各種不同風味的有四大製造過程:第一是茶青,第二是發酵,第三是揉捻,第四是焙火。學理上,這四大過程的各種方式都可以實行在各類茶上,但如果兩項手段間的功效是相違背的,我們自然不會採用。
45.「焙火」是讓茶變得比較低頻、老成的製茶手段,所以一般只會使用在葉茶類,因為採嫩芽為主的芽茶類,其目的在製成秀氣、女性化的茶,通常只「乾燥」或加「覆火」,而不「焙火」。
46.市面上所聽到的茶名都是茶葉製成品的商品名稱,如龍井、碧螺春是不發酵、輕揉捻、不焙火的芽茶類;清茶是輕發酵、輕揉捻、不焙火的葉茶類;凍頂是輕發酵、中揉捻,輕、中焙火的葉茶類;鐵觀音是中發酵、重揉捻,中、重焙火的葉茶類;白毫烏龍是重發酵、輕揉捻、不焙火的芽茶類;紅茶是全發酵、重揉捻、不焙火的芽茶類……,這些製茶方法交織成天下各式各樣供我們飲用的茶。
47.為什麼龍井會這樣作、凍頂會那樣作?並不是茶葉專家先訂定規範,然後各地茶農依樣生產,而是各產茶區依其習慣製成各式茶葉商品在先,茶葉專家才歸類整理成有系統的製茶方法。所以各種分類只是為便於大家對茶的認識而已。
48.茶葉的名稱,有因「產地」命名的,如龍井(原產於中國杭州龍井);有因「品種」命名的,如鐵觀音(其原料品種就叫鐵觀音);有因「湯色」命名的,如紅茶;有因「茶性」命名的,如清茶(茶性飄逸);有因「外形」命名的,如珠茶(外形成珠狀)。另外有一些純屬分類上的名稱,如花茶(薰花加工過的茶)、緊壓茶(將茶蒸、壓成餅、磚狀等);春茶(春天採製的茶)、夏茶(夏天採製的茶)……。
49.茶樹品種與茶的製成種類有沒有絕對的關係?沒有。重要的是製造方法,但是哪些品種製成哪一種類的茶比較討好是有經驗可循的,每個地區的茶葉研究單位都會提供資料給生產者。
50.有些品種具有獨特的風味,如鐵觀音、水仙、佛手,人們就特別為它製成一種茶,而且以它品種的名稱作為茶商的名稱,如上述三種品種製成的茶就稱為鐵觀音、水仙、佛手。
51.我們常看到茶樹長成矮樹叢狀,這是人們為了採摘方便將他修剪成的,如果任其生長,大部分品種可以長得像棵大樹,這時就要爬上去才能採到「嫩芽」或「嫩葉」了。
52.矮叢狀的茶樹,採摘過後要修剪,下次才有整齊的嫩芽或新葉可採。如果發芽得很整齊,即使用機器採收也不至於老嫩相差太多。
53.矮叢狀的茶園,必須維持在人們腰際以下的高度,一次一次地採收,一次一次地修剪,日子久了,如過了八年十年,枝葉愈來愈細愈密,製成茶的品質就會下降,這時可從地面20公分左右高的地方,除基幹外全部剪除,讓茶樹重新長出新枝。
54.茶樹生長的環境會形成茶葉特殊的風味,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東南部武夷山,茶樹長在風化的礫質壤土上。這裡的茶喝來就有股「岩味」,這一山區的茶也就統稱為「岩茶」。
55.常被應用的茶樹品種有些是傳統性品種,如上述的鐵觀音、水仙、佛手;有些是人工改良的新品種,如在台灣茶界最近常掛在嘴邊的2027就是新品種的代號,由於香氣很明顯,所以廣受歡迎,「金萱」是它的俗名。
56.有一種製造紅茶很有名的品種叫「阿薩姆」,是原產在印度阿薩姆省的傳統品種,現在已傳播到世界各地,製造出來的紅茶,滋味很強烈,湯色很豔麗。
57.有些茶樹的葉子長得很大,如上述的阿薩姆,稱為大葉種;有些長得比較小,稱為小葉種。有些茶樹製造出來的茶,在香味上顯得很細緻,有些卻又顯得很粗獷。這也是造成茶葉形形色色的原因之一。
58.不同季節也會造成茶不同的風味,如春天,尤其是早春,最適合製造不發酵的綠茶;晚春或是秋冬的季節,最適合輕、中發酵的茶,如清茶、凍頂、鐵觀音之類;夏天,最適合重發酵的白毫烏龍與全發酵的紅茶。
59.理論上各種季節都可以製造各類茶,「春茶」就是春天採製的茶,「夏茶」就是夏天採製的茶,「秋茶」、「冬茶」亦復如此。所以您不能向茶行的老闆說:「我要買春茶」,老闆不知道要拿哪一種類的春茶給您。
60.一般說來,海拔高一點,氣候涼爽一點地區的茶樹,製成茶的品質會好一些,所以喝茶的人常誇口說他喝的是「高山茶」,但也有一定的限度,不能高到會下雪下霜的程度,以台灣而言,800~1200公尺左右已屬高山茶的產區。
61.高山茶的葉子比較厚,喝來的滋味比較甘滑而少苦澀,但如果日照不足,尤其是在日光萎凋的時候,那製成的茶,香氣會顯得不足,這也就是喝茶的人常說的「滋味」與「香氣」如何不同的例子之一。
62.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大約可歸納成十項,前面提到過a.「地理的環境」,海拔高一點的好;b.「品種」,要選用適合所製茶類的品種;c.「樹齡」,矮叢狀的茶樹採摘太久後枝芽太密影響品質;d.「採摘部位」,該以嫩芽為主或以成熟葉為主?而且老嫩程度要力求一致;e.「採製季節」,春天好就春天採製,夏天好就夏天採製。
63.影響茶葉品質的第六個因素是「氣候」,好天氣才能做好茶,陰雨的天氣是製不成好茶的,若綿綿細雨下了半個月,不採,茶青又老了,只有含淚採茶。
64.同樣茶園,同樣氣候,採摘時間不同也影響成茶的品質,露水未乾所採的所謂「早茶」、太陽下山以後所採的所謂「晚茶」,都沒有這兩個時段間所採的好,但蒸青綠茶較不受限制。這「採摘時辰」是影響茶葉品質的第七因素。
65.「施肥」是影響茶葉品質的第八因素,土地原本就肥沃的最好,施有機肥料比化學肥料要好。不用化學肥料、化學除草劑、殺蟲劑的「自然農法」,最被鼓勵應用於茶園的耕作。
66.「製茶技術」是影響茶葉品質的第九因素,好的茶青給技術優良的師傅製作才相得益彰,各茶區經常舉辦「製茶比賽」或「優良茶比賽」,其目的就在此。
67.影響茶葉品質的第十因素是「儲存」,先說買回來茶葉的儲存:要用無雜味、能防潮、不透光的專用罐子裝妥,放在陰涼的地方。我們做過試驗,同一包茶一半用罐子裝,一半用塑膠袋裝,放在同一個地方,一個月後泡給大家喝,沒人相信那是同一包茶。
68.「儲存」之影響茶葉品質,除買回家的「存放」外,另一個因素就是初製後,從事精製,這段時間的「儲存」。它讓初製完的茶存放一段時間,然後再次「覆火」,這樣可讓茶葉品質更加穩定,利於長期存放,此項在34條曾經談過。
69.前面41條談過早春最適合製造如龍井、碧螺春等綠茶,所以每年「清明節」左右,賣茶的地方就會貼出「明前龍井上市」等廣告,意思是說清明節以前的早春龍井上市了,但是沒有人會貼「明前鐵觀音上市」的廣告,因為鐵觀音等葉茶類要採開面成熟葉,沒有搶早的道理。
70.不同製茶方法塑造成不同風格的茶葉,綠茶如嬰兒,像一片秧苗,生命力很旺盛的樣子;清茶如少年,像一片草原,活潑有朝氣;凍頂如青年,像一片森林,能扛重責大任;鐵觀音是壯年,像崇山峻嶺,是陽剛茶的代表;白毫烏龍是溫柔的女性,像一片玫瑰花海,是陰柔茶的代表;紅茶如慈祥的媽媽,有如一片秋天的楓樹林。


----
 名利可淡薄
 姻缘可随缘
 健康最珍贵
 风水轮流转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