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ill1111(南阿一梦)
整理人: actt(2004-07-03 21:35:49), 站内信件
|
1. 茶是採摘茶樹的「嫩芽」與「新葉」製造成的,老葉子沒有用。這些嫩芽或新葉就是製茶的原料,被稱為「茶青」。
2. 為什麼要強調「嫩芽」與「新葉」呢?因為成針狀的「嫩芽」比張開成片狀的「新葉」要嬌嫩得多。前者製成的茶比較細緻,比較女性化,後者製成的茶比較粗獷,比較男性化。
3. 我們怎麼知道哪種茶是「男性化」,哪種茶是「女性化」?
嫩採的茶青都帶有「芽尖」,芽尖會附有絨毛,製成茶後會有「白毫」顯現;採成熟後葉子製成的茶就沒有「白毫」。如果從浸泡過的茶葉看,更是一目瞭然。
4.帶有芽尖的茶稱為「芽茶類」,茶性較細膩;不帶芽尖的茶稱為「葉茶類」,茶性較粗獷。
5.前面所說的「嫩芽」與「新葉」,是先採「嫩芽」製成「芽茶」,剩下的「新葉」再製成葉茶嗎?
不是的,是讓茶枝長熟,等頂端不再繼續冒芽,這時採頂端的二三片新葉製造成的茶就是葉茶;成長期間,頂端隨時有芽出現,採下芽尖,或連帶二三片葉子,製成的茶就是「芽茶」。
6.芽茶都是由芽尖製成,葉茶都是由開面後的新葉製成嗎?
不是的,芽茶是以嫩芽為主的茶青製成,一般會帶一二片新葉,即所謂之「一心一葉」,或「一心二葉」,全都是芽尖當然更好。葉茶是以剛開面的二三片成熟葉為主,若少部分尚帶有芽尖是被允許的。
7.茶青採下後,首先要讓其「發酵」,這樣茶的顏色、香氣、滋味才會形成。茶的發酵只是放在空氣中任其「氧化」,並不需要填加任何物質。
8.茶青發酵前必須先「萎凋」,就是讓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因為茶青如果很新鮮,空氣中的氧無法進入葉細胞中產生「氧化」。
9.消失一部分水分還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放在室外的所謂「日光萎凋」,一個是放在室內的所謂「室內萎凋」。
10.讓陽光曬一下,可以使製成的茶在香味上顯得比較「高頻」,像個性「外向」的孩子(如烏龍茶類);如果只有「室內萎凋」,那茶的香味就會顯得比較「低頻」,像個性「內向」的孩子(如綠茶、紅茶)。
11.「日光萎凋」只能曬一下子,如十或二十分鐘,等葉子變軟後,就要搬到室內繼續室內萎凋,把茶青曬乾了,就無法進行氧化作用,即使只有小部分曬過了頭,也是失敗的作法,稱為「失水」,成茶會有「味薄」的缺點。
12.茶青搬到室內繼續從事「室內萎凋」後,先要「靜置」,讓水分補充至葉緣部分,然後「攪拌」(也稱浪青),促使水分繼續從葉緣的水孔與葉底的氣孔發散。從此靜置與攪拌交互進行,直到葉子的每一部分細胞都消失所需的水份。攪拌一次次從輕到重,後半段的攪拌還藉葉子 的相互摩擦促進發酵的進行。
前幾次的攪拌如果太用力,會使葉尖、葉緣已達可氧化程度的地方先行發酵,妨礙中間水分的蒸發,這種缺失稱為「積水」,成茶容易苦澀,且帶青味。
13.發酵在製茶上有三大功用:第一是發酵會讓茶青變紅,發酵越重,顏色越紅。這種現象在茶乾的外觀與泡出的湯色都是一樣,所以喝茶時,只要看茶湯的顏色,偏綠者,就是發酵輕,偏紅者,就是發酵重。
14.發酵的第二個效用是香氣的改變:不發酵的茶,其香型是屬於「菜香」,如青茶一把,熱水燙過的香;輕發酵的茶,會從菜香轉化成「花香」;重發酵的茶再轉化成水果成熟以後的香,俗稱「熟果香」;全發酵的茶則變成「糖香」。
15.茶湯的顏色與香氣是同步變化的,菜香的茶是接近綠色,花香的茶會變成金黃色,果香的茶則變成橘紅色,糖香的茶就變成紅色了。
16.發酵的第三個效用是滋味的改變:發酵愈少,製成的茶愈接近自然的風味;發酵愈多,愈接近人工的味道。所以紅茶常被拿來調味,綠茶較少這樣做,就是這個道理。
17.茶青發酵到我們需要的程度,要以「殺青」停止發酵,所謂殺青,就是利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的進行。
18.殺青有三種方法,一是用炒的方式,稱為「炒青」,二是用蒸的方式,稱為「蒸青」,三是用烘的方式,稱為「烘青」。
日光萎凋(sun withering)
室內萎凋(indoor withering)
攪拌(浪青stirring)
茶葉發酵到所需程度就要「殺青」,方法之一就是「下鍋炒熟」。
製茶最後的步驟是乾燥,不只把水分烘乾,還是促使香、味更加完整。
---- 名利可淡薄
姻缘可随缘
健康最珍贵
风水轮流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