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t.858(蓝色的眼泪)
整理人: joyce_85(2003-04-25 04:52:17), 站内信件
|
记得最早看见“箜篌”二字,是在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只觉得这名称很奇特,却又不能想象出什么确实的形体来。看见诗中说:焦仲卿的妻子兰芝:“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当时把演奏箜篌和织素、裁衣、诵诗书相提并论,可见是那时候女子喜欢的乐器,也是闺秀礼仪中的修养。
后来,在书中找到了对箜篌的描述,方知是古老的弹弦乐器。其外形既有和西方竖琴相象的三角形箜篌,也有琴头加饰的凤首箜篌和龙首箜篌。除了宫廷雅乐外,在民间亦广泛流传。知道了形状,就不知音色如何了。古代诗词中箜篌屡见不鲜,汉魏之际的曹植,曾作有五言诗“箜篌引”。唐代诗人李贺之作“李凭箜篌引”更是展示了箜篌的流传广泛,演技高超。
吴诗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路脚斜飞湿寒兔。
这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它以一场秋雨的生发消歇为线索,明写天气变化,暗述演奏过程,并借神话中的人物来描写听众的沉醉入迷。诗里用奇特的幻想,极度的夸张,强烈的浪漫色彩再现了穿云裂石的音乐力量,使千百年前的宫廷音乐家李凭弹奏的箜篌之音,得以流传至今,在人们的想象中余音袅袅不绝。
后来翻阅诗集,才见到诗人岑参、顾况、杨巨源、虞仝、元稹、张祜、李商隐和王仁裕等都有描写箜篌的诗作。
千重钧锁撼金铃,万颗珍珠泻玉瓶。
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
这是张祜在“楚中韦中丞箜篌”中描述箜篌动人音响的诗句。
在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中,有这样的句子:
……急弹好,迟亦好;宜远听,宜近听;左手低,右手举,易调移音天赐与。大弦似秋雁,联联渡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手头疾,腕头软,来来去去如风卷。声清冷冷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大弦长,小弦短,小弦紧快大弦缓。初调镪镪,似鸳鸯水上弄新声;入深似太清仙鹤游秘馆……
这些诗句都将仙乐似的箜篌美妙之声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神往。可惜,到今日,还只是在诗词中见识,无法真正地聆听箜篌的演奏,弦清音韵都只跃然纸上,在字里行间品味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