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whian(残荷)>>悲剧的另一端

主题:悲剧的另一端
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chocho.1(2003-04-19 16:10:36), 站内信件
    一部红楼梦洋洋几百号人,大概有人喜欢焦大,有人喜欢呆霸王,但恐怕没有人会喜欢赵姨娘和贾环。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人们习惯于将宝黛的爱情结局,把大观园的女儿们的命运看作是悲剧,却对赵姨娘之流的遭遇手称快,因为从家庭和社会道德的层面上说,赵姨娘等人的灵魂是丑陋的,所以她的生命也通常是被列入“无价值”之列的,或者说她们死有余辜,甚至是“恶有恶报”的又一例证——中国的老百姓大都是很愿意相信“因果报应”的。

    但是我仍认为,赵姨娘也是悲剧,只不过这个悲剧处于大观园悲剧的另一端,而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在怀金悼玉的伤感中迁怒于其对立面赵姨娘而忽视了两者的共同根源罢了。想那赵姨娘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如晴雯般的可人儿,证据之一是连整日板着脸孔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贾政也禁不住要怦然心动进而纳而为妾,并且还接连生下探春和贾环。然而她是个奴才,这是在那个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标记,是她无论如何挣扎也无法摆脱的身份,就如她无法摆脱自已的遗传基因一般。她还依然要对凤辣子老鼠见了猫似的战战兢兢,依然要小心翼翼地陪着笑脸讨好王夫人,也依然要被包括她的亲生女儿探春在内的姑娘们不放在眼内。如果她能够认清这一点并甘于独善其奴才之身或者也就能够与小姐丫头们相安无事了,偏偏她并不安分,想改善一下奴才的身份,甚至竟也想争上一点主子的尊严和权威;或者如果她象晴雯一样不幸中道夭亡,或许还可以赚些天下人的眼泪,运气好的话或者还可以封个“烈士”什么的当当,偏偏她身强体壮生儿育女竟至沦为“婆子”之列;又或者如果她能够象袭人一样宅心仁厚,精于人情世故之道,或许还可搏得主子们的欢心和奴才们的尊敬,偏偏又凡事没主见,易受唆弄,于是她到处碰钉子受气遭白眼,于是在长期的压抑隐忍和屈辱之下,人格的扭曲也就水到渠成了,在不堪忍受的情况下,她采取了下三滥的手段进行报复,更可悲的是她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遭遇的根源,她弄错了报复的对象,至此,她的营营一生彻底地宣告失败。

   赵姨娘的失败也毫无保留地体现在贾环身上,因此贾环也如她一样是个让人憎厌的人物。他让人憎厌是因为他的猥琐,他的包藏祸心一再搬弄是非算计贾宝玉。贾环并没有象探春那样幸运地远离赵姨娘和大小婆子们,这决定了他在赵姨娘的潜移默化中也充满着不平、嫉妒,充满着对受宠一族甚至是权威一族的怨恨和报复的冲动。中国人喜欢儿孙满堂,却又住住做不到公平分配自己对儿孙的慈爱,正象贾赦所说的,天下的父母多是偏心是。尽管贾母并不愿意承认,然而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她对宝玉与贾环的态度简直天上人间,甚至在贾政眼内,贾环与宝玉的位置也不可同日而语。物不平则鸣,同是贾氏血脉,何厚此薄彼?所以赵姨娘和贾环的人格畸变不能不说是环境所造成,贾府之大,却找不到他们应有的位置,他们只能在被歧视中自惭形秽,在不平中战战兢兢,在绝望中求最后一搏,而最终又在被唾弃中黯然收场。当然这有着人自身的内在因素,然而作为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家庭环境才是这些人不幸命运的真正根源。

    鲁迅曾经在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年代里孤独地呐喊:翻开中国历史,“仁义道德”几个字,写着的竟是“吃人”两个字!这样的“吃人”是对人的灵魂的吞噬,是用不着血淋淋的利刃的,它只要慢慢的扼杀人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人的生命就变得如赵姨娘那样毫无价值了。可怜孔老先生一生提倡“仁义道德”,竟被尊他为至圣先师的吹捧者们用为杀人工具,成为“治人术”的最具欺骗性的一部分,这说明了这种文化本身虚伪残忍的一面,中国人忍受这种文化几千年却深引以为自豪——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