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个人文集>>piy>>谈谈schubert piano sonate op42第二乐章

主题:谈谈schubert piano sonate op42第二乐章
发信人: piy(ping)
整理人: sisi8597(2004-01-04 03:45:11), 站内信件
我们不妨先插一段,弹弹op42这个奏鸣曲在整个schubert piano sonate中的位置 
   
   首先,它不属于后期奏鸣曲,诸如d960 959 958三首。那是一种超然的心态,圣徒经过洗礼之后看到了天堂的曙光,流浪者经过艰难跋涉后依稀看到了故乡的影子。孩子回归了,江河入海了。斗争偶尔还有,但那多半已经是回忆了。 
   其次,他也不属于早期schubert piano sonate的风格,诸如op120,以及另一首a小调奏鸣曲------就是第二乐章和d959末乐章主题一致的那首。在这些早期的珠玉之作中,天才已经出现,少年尚未成形,个人意识还很强烈,物我两忘还很遥远。那种含蓄的嘲笑,带泪的微笑-----他似乎模糊的意识到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受难者地位,却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流浪。 

   所以,我们可以说op42是承上启下的,但仅仅这个不温不火的成语怎么可以概括一部独一无二之作呢? 
   他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仅其他作曲家写不出,shubert自己---或前或后-----也写不出。  
   那是金子-----足赤的金子 
   一种呐喊,金声玉应。 
  一种彷徨。 
   江河在这里交汇了 
    
   在这里,schubert已经彻底明白了----而且刚刚明白-----自己的流浪者地位。但他还要呐喊几声-----尽管宿命难违 


   schubert的piano sonate,作为古典奏鸣曲的一面,上乘haydn,mozart遗风,往往曲式上静脉分明,条理清晰,但op42却是一个小小的变化,在op42前后的作品中,都很难看到类似的变化,这难道不正是江河交汇的变化于形式上的体现吗? 

  最明显,莫过于第二乐章 

  这是一个变奏曲,schubert很少在奏鸣曲中用到这种曲式,特别是第二乐章 
但是这个各例是如此的突出,如此的鹤立鸡群,真是巧夺天工之物 


   在变奏曲的主题中我们听到了什么??一种舞蹈的节奏,那是维也纳乡间的舞曲。可是,可以随乐起舞吗?不能,因为那是梦中的舞蹈。 
  那是想象中的舞蹈 
  想想beethoven最后一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那也是三拍子,节奏上和op42很象,但那不是梦中的舞蹈,那是一派庄严之气。 
  所以反过来想想,如果我们把shubert想象中的舞蹈弹成beethoven的庄严,就不对了,这就是演奏风格问题。 

  我认为,这个乐章最难弹的,是最开始八小节,因为音符少,旋律起伏小,意境却极深。 
   那么怎么弹呢???按照schubert的意思用合适的弹法弹-----我现在完全理解了李斯特给他的汤豪塞改编曲写的踏板提示了,那只有一句话“合适的使用踏板” 

   八小节过后,层次渐渐丰富了,星星之火蔓延开了,处理也相对容易了-----只是“相对容易”而已。花儿次第开放,晨曦。。。。。。 

   进入十六分音符那段,终于真的开始跳舞了,左手笨拙的低音有点象管风琴的脚踏板。那是含蓄的舞蹈,特殊的舞蹈,带泪的舞蹈------他从来不是一个彻底忘记忧愁的人 
右手出现了几串画龙点睛的颤音,隐隐约约有一种洛可可的感觉,很美,那是花纹,那是雕饰,那是古希腊柱头,那是勾勒过的墙角。 

   紧接着一段又是忧郁的吟唱,那是二重唱,让我想到了d960第一乐章的一个片段,重复音的伴唱,从表现手段上来说,又象肖邦的雨滴前奏曲------当然,除了这点,其他方面,这两个作品没有什么地方类似了。 

   而后又回到舞蹈,一拍四音的十六分音被一拍六音替代,于是节奏更急,更焦虑,更忧郁,突然出现了左右手同音的八度,在最窒息的时候----这种手法是被作曲家们认为不好的,可在这里却是奇笔 

   笔锋一转,河床一下开阔了很多,湍急的水流得到了舒缓,乐曲进入最后一段,离入海口不远了,最后一段更是奇笔,左右手是同样节奏的三连音和弦,由降a大调回到了一开始的c大调,这是升华,这是升化。 

    一片平静,物我两忘,我认为,schbert后期作品中的物我两忘的感觉,始于此。 
最后的结尾,一片主和弦种最后出现了一丝颤动-----那是三个下属和弦, 
   而后便是彻底的静寂 
   空白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