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nderyiao(一休)
整理人: boarduck(2003-04-13 13:55:51), 站内信件
|
关于刘洞(?----公元975年)的生平事迹,《南唐书》(包括马令的《南唐书》和陆游的《南唐书》)、《江南野录》、《十国春秋》、《五代诗话》以及《全唐诗》、《庐陵诗存》、《庐陵县志》都有些记载。他是南唐庐陵(那时的庐陵县比现在的吉安县地域要大)人,因作《夜坐》诗颇受人们的赞誉,被号为"刘夜坐",而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我国古人往往有一种山水之乐,他们把游山和读书结合起来,以期得到"江山之助",而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刘洞写诗,也走着这条道路。他少游庐山,学诗于隐士陈贶。陈系闽南人,在庐山隐居了30年(一说"四十年"),积书至数千卷,于诗很有造诣,学者多师事之。他死后,刘洞在庐山独居了20年。
刘洞学诗刻苦,精思不懈,处处以老师为榜样。陈贶应元宗李璟之聘召去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时,曾献《景阳台怀古》诗,深得李璟的赏识,欲授之以官,被谢绝了。在老师的影响下,刘洞抱着致力时政的用世思想,也去金陵献诗百首,特别把他自以为得意之作的《石城怀古》放在最前面。其诗云:"石城古岸(一作"渡")头,一望思悠悠。几许六朝事,不禁江水流!"后主李煜读了这首诗,想起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风云变化,眼看当前南唐国势奄奄不振,怀古伤今,感怆不已,因而不再读下去了。结果,刘洞在金陵空待两年,怀志不遇,扫兴而归。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命令曹彬率领十万大军围攻金陵,刘洞当时还在城中,看到沿江防线土崩瓦解,南唐军队毫无抵抗力,遂作七言诗署于路旁云:"千里长江皆渡马,十年养士得何人?"又云:"翻忆潘郎章奏内,愔愔(一作"阴阴")日暮好(一作"泪")沾巾。""初潘佑表云家国,阴阴如日将暮洞。"(此两句诗《全唐诗》和《庐陵诗存》未载,转引自《庐陵县志》卷十九《耆献志·文苑·刘洞传》)诗旨讥讽李煜沉湎声色,不会礼贤下士,做了十多年的糊涂皇帝,眼看就要亡国。言辞颇为痛切。
刘洞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因年代久远,现已无从查考。据《庐陵县志》记载,他作诗长于五言唐律,著有《五言金城诗集》,并自号为"五言金城"。诗集今佚,现仅存《石城怀古》一首(见《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一和《庐陵诗存》卷一)。被当时人们广泛传诵的名作《夜坐》诗未能留传下来,只在《全唐诗》中保留着"百骸同草木,万象入心灵"这样的残句。
偏安于江南的南唐,在战乱频繁的五代时期,由于较少受到兵祸,成了当时中国文艺繁荣的中心地带。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以及一般朝臣,都爱赋词作诗,这样就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学创作。刘洞也深受那个时代的熏陶。但同"花间派"作家相比,他的诗没有华丽香艳的辞句,内容也不描写宫廷声色之类,而是把笔锋触及社会现实,用朴素清朗的语言,抒发忧国虑时的感情,对封建皇帝作了一定的批判。这不但在政治上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江南野史》称他的诗"格清而意古,语新而理粹,尝自谓得阆仙之遗态。"(《江南野史》卷九)
南唐亡后,刘洞"过故宫阙,徘徊赋诗,多感慨悲伤,不以不遇故作怨怼语。"(《十国春秋》卷三十一《南唐十七·刘洞传》)后来他从金陵回到庐陵,于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卒于吉阳山,做到了魂归故里。
在南唐诗坛上,最有影响的吉州诗人,除了刘洞,大概要算夏宝松。
夏宝松的生卒年月不详,活动年代大致在五代末期。其籍贯,陆游的《南唐书》和《全唐诗》、《江西诗征》、《庐陵诗存》作庐陵人,吴任臣的《十国春秋》作吉阳人,马令的《南唐书》和《吉安府志》则作庐陵吉阳人。吉阳在东汉末年是一个县,后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并入庐陵县,直到南唐保大八年(公元950年)才又分庐陵县之石阳、吉阳两地置吉水县。这样看来,夏宝松有可能是今吉水县人。
宝松作诗学于江为。江为,宋州(今河南商邱)人,后避乱迁居建阳(今福建建阳)。他曾游庐山,师事陈贶,著有诗集一卷(现存诗八首,见《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一)。这样看来,江为和刘洞有可能是同学。也许因为是同学弟子的关系,也许因为同是庐陵人,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刘洞和宝松的关系很好,两人常在了起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当时有人问刘洞:"先生不与同时人言诗,何为善于宝松乎?"答曰:"吾为淈泥扬波而已。"
我们知道,刘洞以《夜坐》诗闻名于世,被人称为"刘夜坐";而夏宝松也写了一首著名的《宿江城》诗,被人誉为"夏江城"。当时百胜军节度使、建州人陈德诚就写了一首诗赞美他们两人:"建水旧传刘夜坐,螺川新有夏江城。"(《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五)螺川,指赣江流经吉安这一段水路,因江边的螺子山而得名。生长在赣江边上的夏宝松,以自己的优秀诗篇获得了很大的声誉,可见其诗作特点之鲜明突出。
据《庐陵县志》记载,夏宝松著有《江城诗集》,但人们似乎只知道他那首著名的《宿江城》诗。诗集早已不传,就连《宿江城》诗,我们现在也只能从《全唐诗》和《庐陵诗存》中看到它的一些残句:"雁飞南浦砧初断(一作"钟初动"),月满西楼酒半醒。""晓来羸驷(一作"骥")依前去,目断(一作"雨后")遥山数点青。""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庐陵诗存》把这两句诗说成是刘洞《夜坐》诗中的句子,似误。)
宝松的诗,形象鲜明,含蓄隽永,不但在南唐时有名气,而且对后世也发生了影响。宋朝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三《唐人句法》中,就把他的"雁飞南浦砧初断,月满西楼酒半醒"这两句寺,看成是写"羁旅"的佳句,希望人们从中学习诗的写法。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好,当时许多年青的诗歌爱好者,"多赍金帛,不远数百里辐辏其门"(马令《南唐书》卷十四《儒者传·夏宝松》)而师之。
---- 我是一只被人打的满地找牙的蚂蚁
我是一只被人拨掉两根头发的蚂蚱
我是一只被人砍去两只手臂的瓢虫
我是一只被人斩了所有大腿的蜈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