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读书杂谈>>我的阅读史(下)

主题:我的阅读史(下)
发信人: ysw007(假行僧)
整理人: joyce_85(2003-04-14 23:14:05), 站内信件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在其专著《苦闷的象征》——记得好象
是鲁迅翻译的——中感慨到。文学即人学,高尔基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而我
自己感受最深的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往往就是宗教,文学也不例外。陀思妥耶夫
斯基的作品经常说明,在人的心灵中,思想是以完全特别的,往往是命运攸关的
方式表现自己的。人接受了思想之后,便掌握了他,得出其中隐含的结论,改变
自己的一切行为。在这种意义上,是人掌握了思想,还是人被思想掌握了呢?


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作者意欲创造一个类似基督那样的美好人物,可是社会
本身又不可能让这样的美好人物存在,于是,主人公梅诗金那单纯天真的,善良
正直的形象注定一开始就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女主人公纳斯塔霞同样被作者塑造成美的。“一个人有这样的美,就可以推翻整
个世界”,作者通过叶潘钦家的小姐之口告诉读者。虽然她被贵族寄养,确始终
是出淤泥而不染。高傲纯洁的内心依然没有掩饰住自己那自卑与自尊同在的性格
本质。于是,她的美不仅没有推翻世界,反而被世界所摧毁。

陀思妥耶夫斯基习惯在分析中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人之内的人性”上,特别
是不能以常用的手段加以毁坏的那种人性之上。他试图从所有的单个的冲动中显
现和理解心灵统一,不断向我们说明,我们是同活生生的心灵,而不是同一团神
经和爱好打交道。

在《白痴》中就可以看到,作者爱在作品中塑造美,然后在读者面前毁灭它。让
读者在悲剧中去感受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他知道在每个人的心中,既隐藏着堕
落的一面,也隐藏着反堕落的一面,所以他想培育这些心灵,使它们坚信存在的
意义。“他怀着对于善将获胜的期望,无畏地展望未来”用这句普希金的诗来评
价他是最合适不过了。

如果说,李哲厚给我打开了美学的大门的话,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给我指明了
通往心理学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群魔》,《死屋手记》及《卡拉马佐
夫兄弟》等之外,还有像《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这样虽不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但依然出彩的作品。“我到现在还认为这是一本好书,顶的上大部头的名著。”
——王小波如是评价。


黄金时代:每次读,我都能从中找到一种快感。主人公王二被嵌入一个集体荒谬
的年代,这是很被动的。在很大程度上,去考虑铁屋子的问题有点不切实际,因
为大多数人都已经中了邪,所以王二唯一能作到的是让自己活的愈加的张扬。张
扬之中,不时在反省:“越是无可怀疑的事,就越值得怀疑”,“大家都说存在
的东西一定不存在”。

书中的很多描写非常具有诗意:“…天边起了一片云,惨白惨白,翻着无数死鱼
肚皮,瞪起无数死鱼眼睛。山上有一股风,无声无息地吹下去。天地间充满了悲
惨的气氛…”,“炎热的阳光好象细碎的云母片,从天顶落下来”。这样的文字
干净,简洁,至美。

大学时有个室友在我床头翻出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来,看了几页后神经兮兮对
我说,这本书够黄……不等他说完,我一把夺了过来。这我想起一个小故事,有
一个和尚甲告诉另一个和尚乙,在他眼里甲是一坨屎,然后甲告诉乙,在他的眼
里,乙是佛陀。甲兴高采烈,因为他不明白,你心里有什么,你看见的就是什么
。这是同一个道理。其实性描写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往往是以中性的笔触出现,可
以说也是他诠释这个世界的一个独特的角度。

“后来我知道,生活就是个慢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
失,最后变得象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
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书中处处显出作者的睿智。

在王小波的眼里,所有的苦痛,不公平待遇都无足轻重,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活的
有滋有味。卡夫卡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所以他感到了恐惧,而王小波也看到
了荒谬,所以他活的张扬。他想告诉我们,活着,才意味着一切。就这一点,王
小波亦是我最欣赏的作家之一,至少我目前不能超越他。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姜文在电影里告诉我们,然而曾经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
返,那就像王二一样活下去吧,这是我最后想说的。


从一个人的阅读,往往就能破译这个人的心理密码,在这里,我出卖了自己。

(全完)


----
 一定要坚持到敌人使美人计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