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tgboy(小鱼儿)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4-22 13:14:39), 站内信件
|
古汉语的活化石
——潮州文化拾零之二
东人
“文革”期间,某潮剧团赴外演出,火车厢中一片潮音,惊动乘务员,急向列车长报告,车中有一批日本人。
客家人称潮州人为“福佬”,有人说是“河佬”,这是以潮人从河南或福建移民为依据;也有说是“学老”,意谓潮州话学到老也学不懂。
这是二则关于潮州方言的趣谈,在外地人眼里,潮州话就像外国语言。
潮州方言是我国四大地方方言语系(也有归纳为八大方言语系)中的闽南语系(余为沪、粤、客),其范围包括福建省厦门以下(包括台湾)经广东沿海至海南岛,这就难怪福建泉州的陈三与潮州的五娘可以谈情说爱,而这一故事同样在厦门、台湾传播。
据考古发现,潮州出土的文化在远古人类文明中,更多接近于闽南,因此推断潮州的先民是闽越,而史籍也记载唐代时潮州曾三度由福建管辖,在漳州未建置之前其管辖范围还有至今闽南的漳浦县。因此,潮文化与泉、漳二州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
关于潮州方言的形成,很难有绝对的断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曾出现二种语言:一是正音,称为官话,民间谓之“孙子正”,可能接近于中原的语音;一是土语,也是地方方言。前者多于社会上层或士大夫使用,而后者则主要在下层老百姓中使用。
由于潮州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中原经历几次语言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化)但对其影响不大,故而潮州话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因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汉语有的以谐音或保留原音而成为地方方言,故被有关语言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潮州方言具有八音(当代汉语为四音),较古老的字典有《潮语十五音》,此后又有《潮汕字典》,近代又有潮语十八音以及各种研究的著述。
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潮州方言在保留古汉语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语音。目前在潮州方言中仍保留着半鼻音和粘唇音以及舌头音、双唇音等古汉语的语音,特别是半鼻音和粘唇音,是与方言为正确字音有很大关系,如“山”如不用半鼻音就变成“沙”,“圆”不用半鼻音就成“移”;“袜”不用双唇音就成“月”;“心”不加粘唇音就成“身”……等等。
二是语汇。据考证,在现今潮州方言语汇中有不少是见之于秦汉或唐宋的古籍中,如“东司”、“翘楚”、“姿娘”、“腰佝”、“书册”、“眠起”、“滂 氵市”、“起厝”……等等。
三是语法。在潮州方言的日常用语中不少语助词、形容词,在古籍中也是常见,如“绝”(好绝、雅绝)、“正欲”(正欲食、正欲去)、“抑”(潮音读亚,欲抑勿,是抑唔是)、“勿”(勿睬、勿去、勿管)……等等。
此外,在潮州方言中也与古汉语一样,有着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
正是潮语中的古汉语,因此用方言朗读唐诗、宋词,较之现代汉语更有韵味,琅琅上口,平仄分明。反之以方言朗诵现代诗文,则觉得不顺畅,节奏、强弱变化不大。
此外,在汉字间化上由于读音不同,因此在方言中也出现笑话,如“食麦面”与“食面”,“无须”与“无须”,“天后”与“天后”等。当然,作为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普通话要推广,但决不能因此而视方言为“土音”,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远非现代汉语可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语言文化的丰富以及其演变的历程。因此,潮方言也是潮州文化古老性的重要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