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6-23 19:41:35), 站内信件
|
考地名秀(三)
红楼中的贾府究竟在何处,这是红学也未能定论的问题之一。
现在仍然是南北两大派各执一说。其中南派论者占大多数。
我们在这里的议论也必然是各执一说。
无论谁怎么去说,为此多看些,多熟悉些,多领悟些才是最
重要的。
涉及到贾府所在地的问题有几个复杂的原因:
一是红书自身的文学属性原因;
二是红学与曹学各自涉及到的实际问题。两者间既要区别,
又要联系。
三是领悟,审美的问题
一:红书本身的问题:
1:红书的文学性质决定它可以去做任何的虚构;
红书里亦自云:“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
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
士隐”云云.”
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
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
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
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
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我们正襟危坐的朝代,纪年,地域之争为红楼作者轻描淡写
几句所睥睨。
窃以小人之心度曹君之腹,谅他有捅马蜂窝,遭来横祸事非
之虞,故李冠张戴,指桑说槐。妙笔之下“只取其事体情理”才
所以杜撰红楼。列位看官明知是清朝之事,有口难辩。就是他雍
正老儿在地下读红,也是无计可施,奈何不得。
曹氏此做,也可以看出其创作思想成熟,手法高段,功实底
厚亦有文人浪漫之豪情大气。
2:我们确认红书中贾府地点为虚构的基点上,红书本身没有
做直接的称呼或北京或南京。这样我们完全可以从作者的本意去
理解为贾府所在地就是金陵。此金陵或北京,或南京或其他,全
随你自己心情了,只要你心安理得,有凭有据。
论说贾府地点,不可忘记谁的凭据现在都属于逻辑中的“可
能性判断”。至少在权威部门确认之前就是如此。逻辑的规则告
诉我们:可能性判断不做争论。你说明天有雨,我说明天无雨。
争来论去还是要听气象权威--气象台的。就是气象部门的判断也
要看明天是否下雨确认是否。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不要探讨,只想告戒朋友们或写文章,或
争论红楼中其他事情,南京北京的尽管去引用。就是说贾府就在
北京,南京也不算错事。实际上现在的南京,北京不是也在各执
一说吗?好象瓜洲也恃红书中贾府所说的“收地租的”“老宅”
也参与竞争。那么我们在文章中使用为什么不可以。还是不要给
引用者加上什么“不懂红楼”的帽子为好。
二:二是红学与曹学各自涉及到的实际问题。两者间既要区
别,又要联系。
探讨贾府地点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即是一件认真严谨
的执“根据”去论证的过程,也是一件审美的过程。对于在具体
的学习,掌握依据地点的专题论证中可以为理解红书的主题及作
者创作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其实单凭红书中贾府的线索完全不够,还应该加入曹家的生
活足迹来理解增加判断力,寻找双重关系中的交叉点。
红书中有说辞:
“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
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
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
越发生疏难认了。””
云山雾罩中,贾府踪迹更加扑朔迷离。
有位朋友向我证实贾家足迹自南北上,在红书中是此说;
曹学中说:
曹家随清军入关--北京--姑苏--南京,这是曹家南下的痕迹。
在贾家,曹家相反的足迹外,还有曹雪芹自己的足迹之说。
因为曹雪芹自己的足迹并没有因为曹家衰败后而结束。曹雪芹仍
有自己的足迹。有曹雪芹“卒于北京”之说。但其中不能就证实
是曹家就在北京生根,也不能说由此就可以断定贾家就在北京。
“卒于北京”可以解释为:那是曹雪芹在曹家破落后他自己
的足迹。
红学对许多问题都没有定论。曾经就是为曹雪芹的祖先在辽
宁的千山,“千朵莲花山”也争论不休,不知道至今有没有结论。
此事探讨起来,如果去学术,在浅显处尚可,事到深处时就
无力,无资料,无处可为了。
在我们考证贾家所在地时的思路千万不能跟着朝廷走,不能
用贾政去朝廷所需要的时间表明曹家就在朝廷附近,而清朝的首
都在北京,这样的逻辑关系去断定曹家就在北京。因为曹雪芹已
经明确的告诉读者红书中的纪年,朝代,地名都是虚拟的。曹氏
写红书的目的是写女人,在文学作品中女人,曹家,朝廷都可以
有虚构,不能虚构的是曹雪芹对于女人的那种最原始的,最本质
的感受和认识,这其中就包括了这些女人的地理性的内涵。所以,
我们以这些女人为轴心去理解曹家,朝廷更为可靠。
另外,北京有大观园,南京也有大观园,这些只能去做为证
实这是曹家的痕迹而不能直接去认定它就是贾家。它们现在还都
属于逻辑中的“可能性判断”。
这些需要去论证。有关人士的论证。
我们争论贾家所在地,是为了学习和充实。对于理解曹家或
贾家“赖天恩祖德”的“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与曹氏
“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的落差原由,
曹氏著红楼之良苦用心,理解红楼“其中味”则益处颇深。
三是领悟,审美的问题
有朋友回帖劝我多看红楼。我同意。但我更愿意去多悟,多
审美。审美--悟--审美是一个很享受,很美的过程。放过了是暴
殄天物了。实在可惜。
考证贾府地点也是一种享受的品味过程。我更愿意用审美的
方式去相信我的感觉。当然我也是在依据贾,曹家及曹的足迹之
说。
在形象思维的文学属性中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西洋白人把林
黛玉读出个金发碧眼,非洲人读出个黝黑诤亮来也是审美,不违
反规律。
北派可以罗列出一百条北派的证据;南派也可以拿出一百条
南派之说。
其实,南北孰是并不重要。交流,学习才重要。欣赏,领会
才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