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17909mge(PDU)
整理人: jahay(2003-12-18 16:34:58), 站内信件
|
Z □ 河源乡情报
客家人爱护耕牛的历史悠久,悠久得可以上溯到天上出现"牵牛星"之前。如果看过或听过《牛郎织女》美丽传说的人就可以想象得到。
古人、先哲、伟人、今人都很欣赏和赞美耕牛。古人"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在描绘春雨纷纷的山村之田园风光时,就没有忘记最有农村特色的牧童与牛。鲁迅先生在"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血"的赞扬声中,情愿 "俯首甘为孺子牛"。伟人毛泽东称赞耕牛是"农家宝"。古代的四大名著中,《水浒传》里面也写过牛。古往今来的"春牛图",牛是主体。现代特区深圳的众多雕塑中,也有生气勃勃的"开荒牛"……
正因为爱护耕牛成为人类的共性,所以,客家人爱护耕牛的历史源远流长。远的不说,单说解放后,穷人有了自己的耕牛后,祖辈们爱护耕牛不亚于疼爱他们的子孙。农闲,村里的亚公、亚婆们相约,把牛群赶到远离村庄的山坑里放牧,因为只有深坑才有充足鲜嫩的青草。老人们赶牛用的是特制的"棕扇",既可用来赶牛,又可打死牛身上的牛虻,耕牛吃草,他们侧在一旁割草。傍晚,吃饱喝足的耕牛拖着圆滚滚的身躯优哉游哉地回村,老人们也挑着青草悠然自得跟在牛后。那肩上的青草就是牛的"夜食"。
农忙,牛儿肩负犁田耙地的重任,村里的亚公、亚婆们并不清闲,老人们相约翻山越岭为耕牛采割芒草。星期天或暑假,亚公亚婆们有意识地培养孙儿孙女牧牛,他们则抽出身子帮家里晒稻谷、花生。
天寒地冻,牛儿劳动所得的稻草成了它们的主粮。它们躺在垫铺着稻草的温暖牛栏里,有滋有味地啃嚼着稻草。天气特冷时,农人还为耕牛送去温水或粥汤。若母牛产崽,它们还可以享受到喝糯米酒的"待遇"。
天热多蚊,老人们每天傍晚都采集一种叫作"蚁惊"的植物,盖上谷壳,给牛栏驱蚊。遇上暑天,老人们牵着牛儿到池塘洗澡,一边洗一边为牛儿刮虱子。牛儿似懂事的孩子,翻翻身子,接受老人那份"疼爱有加"的关杯。
客家农民这样爱护耕牛,是因为耕牛给他们减轻了劳动的强度,是牛,年复一年的犁田耙地,替代了原始的刀耕火种。是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它们一圈又一圈、一遍复一遍的踩碎踩烂了砖瓦泥,替代了农民的手搓脚跺。是牛,提高了农民的地力,因为它们为耕地提供了一担又一担的肥料……祖辈的爱护耕牛,在父辈得于发扬。我的父亲善待耕牛也是村里出了名的。一年,一位邻村的亲戚借走了我家的耕牛,父亲躲在山里偷着看。中午,那亲戚将辛苦了大半天牛儿系在树下就回家吃饭去了。父亲心疼牛儿又饥又渴,便将牛儿牵回家里。宣布从此不借。
新世纪的今天,现代化机械代替了耕牛。耕牛"退居二线"了。但,牛的勤劳、朴实、温顺、坚韧、奉献的精神却永远长存在客家农民的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