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潮起潮落·活动专栏】
>>美丽的江西>>赣州>>赣州于都:长征大桥

主题:赣州于都:长征大桥
发信人: knitle(崎路人)
整理人: fan_z(2003-03-17 17:40:55), 站内信件
中国有座长征桥 ——于都长征大桥 
   
 
中共党史研究副主任石仲泉 
  
     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版图上,有着千千万万座桥,唯有一座以“长征”命名的桥,它就是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名的“于都长征大桥”。
    “于都长征大桥”位于赣南于都县城贡江河畔。一九九六年九月,江泽民总书记“沿京九,看扶贫”,来到赣南老区,得知当年红军长征第一渡的于都河畔,正在兴建一座“于河大桥”,当即欣然命笔题写六个大字:“于都长征大桥”。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是前所未闻的神奇故事,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骗取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最高实力派权力。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进犯华北的事实,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亲自部署、指挥第五次“围剿”,企图把新生的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中。此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抛弃“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战略,与敌人拼消耗,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被迫战略转移。 
    一九三四年秋天,山坳里的国都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敌军布局,向中央建议红军突围转移选在赣粤交界处,把于都作为出发地。中央同意他前往于都实地勘探,调查在于都河上架设浮桥的种种条件。 
    秋风习习,寒意袭人。毛主席来到于都住在赣南省苏维埃政府(于都城北何屋),别人巳穿上夹衣,他却浑身出汗,头上敷着冷水毛巾,医生诊断他得了急性疟疾病(打摆子),时而高烧昏迷,病情万分危急。当他苏醒过来,便强制坐起,俯在那盏破旧的马灯下,向中央拟写红军在于都突围的调查报告,很快得到中央的肯定。
    于都河在贡江的上游,河水清澈,平缓流畅。却在一九三四年九月,于都河泛起飞浪溅花,毛主席指挥当地红军同老百姓一起架设浮桥。从山上砍下的毛竹编成竹排用船拖到架桥渡口,各路船只集中安排,老表们搬来了家里的门板、床板。仅几天时间,八座宽阔、蜿蜒的浮桥,呈现在于都河上。当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毛主席亲临各个渡口督察浮桥,随即报告中央确定在于都突围转移。一时间,从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宁化等战场上的红军将士,以及在瑞金的中央党政机关人员,八万多人陆续前往于都集结,拉开了突围转移、西行远征的帷幕。 
    1934年10月18日,这是红军长征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天。傍晚时分,于都河畔火把通明,唢呐声声,新搭的八座浮桥上人马蜂拥。站在浮桥两端的百姓群众,他(她)们手里拿着鸡蛋、蕃薯、花生、布鞋……,来送别远征的亲人。一曲悲壮的《十送红军》,振撼得于都河水在哭泣,于山松涛在吼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躺在摇曳的担架上,眼噙热泪,向前来送行的乡亲,挥手致意;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望着呕心沥血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面对亲如手足的百姓群众,深深地鞠上一躬,告别了赣南中央苏区,迈上了漫漫长征之路。历史告诉人们:长征从这里出发。 
    70年过去了,当年红军长征架设浮桥的于都河上,现已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长征大桥”。生活在这块红土地上的人们,改革开放使他们解除了温饱,奔上小康之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于都长征大桥”是赣南联结闽、粤、港、台的经济动脉,使“长征第一渡”的于都,这座古老的城邑,将成为赣州东部的中心城市。横跨“于都长征大桥”的贡江两岸,于都县委、县政府描绘了一幅“主攻工业,调整农业,扩张城市”的宏伟蓝图。赣南最大的奶肉牛基地和百里青梅带在这里已初具规模;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工业园里,引进了无油烟锅厂、澳大利亚青梅干邑酒厂、香港振利制衣厂、顺德“格阳”空调厂、深圳威士医械厂、温州中国华仪集团……一大批“三外”企业将百花争妍,万紫千红。 
    新世纪的于都人民,将以“长征”精神,高举邓小平的理论红旗,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谱写新“长征”的绚丽华章。  



----
注意來!當今的武林,無人能看清我冷劍白狐的冷劍是如何出鞘入鞘,連你也不例外!      
你惨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