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hlazbhlz-w-001(准备好了)
整理人: yerk(2003-03-23 11:26:28), 站内信件
|
“评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评论”是什么?简单的提问,回答却稍微有些复杂。虽复杂,今日我却要不辞辛劳、不惮献丑一回——因为身为网易广社评版老大的如空MM,最近突发奇想,将“评论”这一事物的概念作出了伟大又前卫的更改,让我这个后学小辈瞠目结舌(见《谈认真与理解》)。可是,她的意见我实在不能苟同,于是专门发贴予以反对(见《不要藐视常识与逻辑》)。面对反对,她又拿出多年前写就的《我读〈西游记〉兼评悟空其人》,声称是对我的回答。
晕乎之余,我也只好又一次阐明观点,以正视听。本来咧,她写她的游记(阳关大道呀~),我写我的评论(独木桥……),各抱异趣,却也犯不着砖头相见。然而,以她作为“广社评论版”、“北社社会版”二处跨社老大的身份,当为站之重器,说出来的话、端出来的观点,可就有旗帜意义。不行,我可不能让她带坏了网易的DDMM们,简直比鞠萍JJ还会虐待小孩子~~
言归正传。评论评论,就是熟语所言“评头论足”,意即发表看法也:“评”为判断,“论”为支持判断的道理。自从人有了思想,这评论就诞生了——万事万物摆在那里,人们自然就会产生看法,然后进行交流。随着人类的进步,文化门类体系逐渐完善、社会分工逐渐细致,这评论也与时具进,几乎涉足每一个领域,诸如科学评论、新闻评论、文艺评论、体育评论、政治评论、法律评论……等等(连加82个“等等”)。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评论本身是独立于被评论事物之外的,无论它是一个观点、一篇文章还是三言两语。先有事物,然后在不同的人那里产生各种评论,但事物本身却不成其为评论。事物(无论它是什么)的诞生,于社会来说,是一度创作;而在评论者那里,是二度创作;再由读者进行三度创作——这样一个基本逻辑才算完整。于此中,评论者至少应该表明态度并阐述道理,否则的话,二度创作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评论也就消失在事物的本原之中。
毕竟谁都有自己的脑子,事物既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他们自会进行三度创作。这时候,需要的就是评论者自己的表态与论证,以形成思想的交流。因此,如空MM那种将评论的涵义无限扩大到事物本身的看法(她认为:素材即评论),不过是偷懒之举:不想自己进行二度创作,不愿意辛辛苦苦去表态和论证。那么很好,我们还需要评论这个东西吗?干脆取消得了。
除非对读者进行洗脑,否则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产生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就需要评论者自身发挥论证的作用,以道理、逻辑、事实来进行辨析,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俗称“以理服人”。凭如空MM那种既想“让读者没有自已的观点时”接受自己的观点,又想偷懒不作判断和论证的作法,无异缘木求鱼。等着吧,或许天上还会下馅饼咧~~
正是因为“以理服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还尤其应该注意:在表态和论证时尽量清晰、严密、详实。这也是为什么到了知识普及的现代社会,新闻评论成为公民体裁全面占据社会领域,而杂文逐渐退守到文学等文化领域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现代性杂文兴起于“五·四”时期,当时专制高压的政治环境催生了一大批杂文家,在公开场合以隐晦的言辞发表各种杂文,以曲折的表明态度。而到了社会逐渐自由开放的今天,公民对于社会重大问题慢慢的可以直接表态,于是以隐晦批评见长的杂文不再是首选,那些不具备多少文学价值但清晰直白的新闻评论,反倒施施然成为主流。
为什么?因为现代社会讲究效率和价值,我们既已不再需要“隐晦模糊”来作为掩体,那么为减低交流的成本,清晰直白是时代的新选择。就好比,老婆为计算家庭开支,询问老公这个月打麻将输了几块钱。这时候,根本不需要他妈的“左吃一张牌”、“右开一个杠”的罗里八嗦,直接说:“输了二百”,一切搞定!
然而,不幸的是,如空MM竟然拖起了社会前进的后腿(勇敢呀)!她竟然希望我们的评论与文学为伍,离开宽敞的高速公路,跑到满是“隐晦模糊”的丛林里去飚车!在她眼里,散文、诗歌,都成了美妙的评论。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在讨论法律问题时,出现这样一个“评论”——“天际露出处女的红晕/上帝用蓝色的尺丈量黑暗的风暴/乌鸦坐在傍晚悲伤地哭/秋天的公园,从未如此灰暗/三四个学生,坐在亭子里读书/清纯的声音,能暗示命运?”——将是什么后果。
请问各位,你们能够从上面这首诗里,看到作者对于《民法典》的理解么?当然,按照如空MM充满禅理的解释,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的,因为她认为评论就是要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发和理解……于是大家的思绪就在这“天际的红晕”中飘啊飘,最后集体智慧的结晶就凝结出人类有史以来最最完美、最最伟大的《民法典》。
或曰,如空MM的对于“评论”的这个理解是前卫、先锋的新生事物,因为她说了嘛,她那是孙悟空,是天界旧有秩序所不能理解和容忍的。她这么一套说词,倒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小学的我,总喜欢琢磨天文地理。一次,大家看到了高年纪老师手里各种独特的地理地貌图,大家都很惊异。我突发奇想,联想到平日挚爱的外星人,便运用一大套玄而又玄的说词,说服同学接受了我的观点:那些奇特的地貌,是外星人的杰作。并且甚为得意。后来,接触到更多的天文地理知识,慢慢具备了一些科学的精神,这才摒弃了当初的“奇想”。
其实,要想在某一方面有突破、有创新,必须得首先于此方面浸淫长久,积累了丰富的基本功,才谈得上求新、求变。不然的话,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评论之道亦是此理,不能全面的了解它的价值、功能、形式、内容这些基本要素,谈得上什么“孙悟空”???前两年,那个文人出身的朱海军不是号称从男女性交的姿势里想通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吗?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笑谈。借用其死对头方舟子的一句话:“只要具有基本现代生物学知识的人,就不会提出他那样的观点,所以该观点当然就是‘新颖’的了”——在此,我把生物学换成“评论”,道理同样成立。
所以,还是不要随随便便就想大闹天空了,先老老实实把现有的评论形式琢磨通透吧。“评论”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也许不全然是我说的那样,可至少,绝对不是如空MM说的那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