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rk(如空)
整理人: yerk(2003-03-15 10:40:07), 站内信件
|
【评城论市】电影外的卡萨布兰卡
对电影《卡萨布兰卡》始终是有着很好的记忆,只是自已从没有看完这部影片,反而对这部片子中那首著名的歌曲印象深刻,淡淡的惆怅包围着旋律,歌者沙哑的嗓音排谴着心中的忧郁,迷惘的情感诉着着那个时代的不可抗拒的最终选择,这种经典的旋律想忘你都忘不掉。
在世纪之初,我们来到这个非洲第三大城市。卡萨布兰卡虽然不是摩洛哥的首都,但其做为这里的重要港口,也成为这里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卡萨布兰卡》所表现的那个时代,还有着清晰可见的 旧颜,而这里所处的位置,成为欧非的枢纽,也成为非洲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的输出输入地。
卡萨布兰卡给我的印象不如想象的那样有特点,反而与普通的海滨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城市的街道也未成纵横,只是随着地势和海滨而设,主街的建筑也很宏大,与摩洛哥首都拉伯特有着明显的不同,欧式风格的不少,而这里的文化是外来的与阿拉伯文化结合的,与想象中的基本没什么两样。
在卡萨布兰卡,我们主要有两项活动,一个是逛商店,这是了解这里风土人情的重要一点。在市中心的步行街上,有着一些专卖店,我们进去看了看,多数都是欧洲名品,没有什么特殊的,因为毕竟我们来非洲是来体会阿拉拍风情的,购物在国内也完全可以达到这里的水平。在一个纪念品的一个小店,我买了一个非洲的手鼓,是二个小鼓捆绑组成,敲击不同的位置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小鼓是用手工制作的,包括鼓皮和捆绑的皮带都是用生皮制作的,充满的原始的古风,虽然还有着一定的味道,但是对于这件纪念品我比较满意。
另一项活动是到海滩游泳。在大西洋海滨,虽然风浪很大,天气还很凉,游泳不是很好,但是海滨还是聚集了很多的人,海滨大道被许多大巴占据着,我们找停车位都很难找到,只好让司机回宾馆等着我们电话招唤。这里的海滨和国内知名的海滨一样,人多的很,有时还有小商贩来回兜售食品,一群小伙子在我们的旁边玩着,还聚成一团唱起了节奏明快的歌曲。海滩上横拉着一面横幅,用阿拉伯文写着标语,虽然我们带着翻译,不过他只懂西语,而对阿拉伯语也与我们似的一窍不通。我们下海冲浪,游泳,虽然冰冷,但跑一跑就非常的热了,我们很快融入了这休假人们的共同的氛围中。我们身旁是一对兄妹,看着我们外国人,也很友好的与我们中的人玩起了沙滩足球,可见这个城市对外来者的包容和亲近。不过,这里还是很保守的没有放弃阿拉伯人的风格,比如游泳后冲澡,大家禁然不脱掉游泳裤,这在国内可能是不可思义并且让人猜想你有隐私的。在我们上车前,我们走很长一段路,而这段路一些人没有穿上衣裳而是只披着宾馆的浴巾,这受到许多姑娘们的窃笑,虽然大家都不好意思,但是还是感受到了这里的氛围。
在卡萨布兰卡我们吃的一顿西餐是一个大餐,主菜是烤虾,很美味,虽然没有在海滨来进餐,但是让我们很难忘记。而且味道也是按我们的口味搞的。这一餐我们很尽兴,虽然在到非洲时我们有着挨西餐摧残的准备,但是也真的向往美味在我们离开时给我们一个好的印象,这次不枉此行。
我们是从卡萨布兰卡开始我们的回国旅程的。在机场,大家都对那里的名牌商品与国内的商品进行了比较,认为还是可以购买的,因此大家都要把手中带的外币用掉。我买邮票和手鼓的时候还余下一些迪拉姆,我就送给了同行的朋友,他们买完衣物找回来的都是法郎,虽然便宜不多,但是质量可以保证,这是大家购物的最主要的心态。在飞机上,我们看到空中服务人员都是大妈级的,服务周到,热情,虽然是非国航飞机,但是还是感受到家一样的待遇。
20030314
---- 评新旧更替
论风云变幻。
特约评论员——如空(yerk)
编号:007
【评论周刊】第七期已经出刊,请大家点击阅读。
你来到网易作评论
看评论人在网易评你
评是论非装饰了你的视窗
你装饰了大家的梦
|
|